东北网伊春4月20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王乐/文
4月,一部斥资超过2000万元拍摄,被誉为高考史诗的影片——《高考1977》在全国公映。电影《高考1977》是我国首次将作为改革开放前奏的“恢复高考”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搬上银幕,引起了强烈反响。
值得所有林城人骄傲的是,这部由著名导演江海洋,著名演员孙海英、王学兵主演的影片,是在我市的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开机拍摄的,片中那一望无际的雪景,冰天雪地的辽阔,绝大多数是在友好、乌马河、美溪、上甘岭的林场拍摄的。影片中女二号——淳朴的东北小媳妇“二兰子”饰演者,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伊春女孩,19岁的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计算机系三年级学生吕岩。一个浓缩的时代故事
1977年12月11日至13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日子,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从“文革”中走来的570万中国城乡青年在同一时刻走进考场,一代中国青年的命运由此发生重大转折。影片《高考1977》表现的就是一群下放黑龙江的上海知青,在这场改变命运的重大机遇前的难忘经历,以典型、生动的人物故事,浓缩了一代中国青年在那个特殊时刻的集体记忆与情感。《高考1977》斥资超过2000万元拍摄,反映新一代“考生”的感人故事。有别于传统现代纪实片,该片无论从制作班底、内容尺度及情感线索上,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独特视角及磅礴大气。知青文化,作为与西方朋克文化同时诞生的文化现象,是一代人难以磨灭的印记,它凝结了最深厚的同盟友谊,打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青年成长集训营。
这部取材凝重的影片由中国著名电影导演、摄影江海洋执导。这位曾先后参加了影片《城南旧事》、《小街》、《姐姐》、《流亡大学》拍摄的大导演凭借独立执导影片《最后的太阳》一举成名,其指导的影片《一无所有》是1990年全国十大卖座片之一,同时参加比利时的中国电影周。《高考1977》邀请了著名新生代制作班底,王学兵、孙海英、周显欣、赵有亮等担任主演。
影片讲述的是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群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是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知识青年命运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还有放弃回城机会,却热心帮助知青参加高考的善良人们(二叔、阿三、二兰子)。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有些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就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要想真正走出“鲤鱼跳龙门”的一步,甚至仅仅是获得尝试的资格都不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的颠覆、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渴望改变命运和家庭成分历史“污点”之间的鸿沟……不同的人,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命运的搏击。1977年12月10日,这群在东北某农场里留守了8年的北京和上海的两地知青,坐上了拖拉机在最后一刻赶到了考场,开始了改变命运的考试。然而,为了这场“普通”的高考,他们付出了爱情、友情、亲情,甚至生命的代价。
据报道,《高考1977》在首映上,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3月28日,上海大光明影城举行了该片的首映式,在免费为上海知青赠票300张后,1000张电影票全部采用先看电影再付费的方式销售。电影票在短短几小时内一抢而空,有的市民甚至凌晨3点就前往现场抢票。影片上映时,座席全满,场内唏嘘声不断,许多知青都是泪流满面地看完了影片。影片结束时,绝大多数观众表示满意,并按秩序付费。稀里糊涂的试镜
影片之所以选中了林都伊春作为拍摄基地,主要是考虑到影片反映的是知青们在东北某农场中的生活。2008年10月下旬,《高考1977》摄制组来到伊春,选中了乌马河西岭林场和其他几个林场,准备开始拍摄。
10月27日,从小就做着演员梦的伊春女孩吕岩到父亲单位去看望父亲,正碰见父亲和几位同事在谈论《高考1997》剧组来伊春拍摄的事情,还提到剧组可能要在当地选演员。吕岩兴奋极了:“我长这么大还没看过拍电影呢,能带我去看看吗?”顶着小雪,吕岩和爸爸来到了剧组休息的锦江宾馆。导演江海洋平易近人地跟吕岩聊了几句,就带吕岩走进了一楼的一个房间,让她换上了一件红格子外套和一条大棉裤,还在头上裹了一块头巾,并让她去化妆间拍照。照片拍过后,屋里的工作人员竟然纷纷鼓起掌来,都说:这个好,就这个吧!随后,江导又让吕岩做几个喜怒哀乐的表情。直到此时,吕岩才隐约感觉到,自己可能是被剧组看中了!
几分钟后,当吕岩随同几位群众演员一同要乘车离开时,江导追了出来,让吕岩下车,进屋讲戏。江导告诉她,剧中有一个“二兰子”的角色,是女二号,这是一个善良、大方、淳朴的东北媳妇,父亲是当地车站的站长,她与在此下乡并工作在车站的上海知青阿三结成了夫妇。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阿三第一个把这个消息带回了农场,但自己却因为被二兰子的真挚爱情感动,毅然放弃了回城的机会,夫妇俩一同尽心尽力地帮助着其他知青复习、赶考,最后在车站挥泪送走了赶考的知青们。他想邀请吕岩饰演这个角色。
关于“二兰子”这个角色,剧组在来伊春之前已经在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话剧团、哈尔滨话剧团选了几个演员,但是试镜后都觉得不太可心,不是觉得外形不太符合东北小媳妇的特点,就是觉得口音不够纯正。直到吕岩那天歪打误撞地试镜,大家都觉得眼前一亮:这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太符合角色了! 13天瘦了18斤
尽管从小就梦想着有一天能走上荧屏,但是当10月28日晚和制片主任签订了合同后,吕岩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别人都是专业演员,还有那么多大腕演员,自己一点演戏基础都没有,真要是演砸了,多难堪啊!何况,自己是80后,对于那段历史,缺乏感官的认识和心理沟通,能演出那种意境吗?为了打消吕岩的顾虑,拍摄的前13天,江导都没有给她安排戏,而是经常抽空给她讲戏,让她尽量多了解那段历史,并安排她和演对手戏的“阿三”多接触,培养感情。饰演“阿三”的是上海话剧团的青年演员雷佳音,小伙子非常热情随和,平日里也经常教吕岩一些演戏知识。在这个临时组建的大家庭里,吕岩是年龄最小的演员,大家每天“兰子”、“兰子”的亲切呼唤,让她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在没有戏的日子里,只要剧组出去拍戏,吕岩就跟着去现场,仔细地观看别人的演出,然后再对照剧本琢磨自己的角色。她头一次知道,原来一部戏的制作过程是如此艰难,是要克服重重困难,才会将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剧组每天都要为第二天的拍摄制定不少于3个拍摄方案,具体采用哪个,根据天气情况而定。有的时候,连着几天都需要雪景,可天公就是不配合,大家就得上山去运雪。有的时候,又不需要雪景了,大家就拿着风力灭火机爬上房顶,把房顶的雪吹散,地上铺上锯末,如果第二天还要用,晚上结束工作时还得铺上一层塑料布。剧组经常早晨4点多就出发,赶赴外景拍摄地,拍夜戏也是经常事。有一场夜戏,内容是200多名知青和当地百姓在林场空地里看露天电影。11月初的伊春,夜间温度已经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演员们都冻得直跺脚,剧组工作人员在一旁的小屋里不断地烧开水,给大家沏红糖姜水喝。可是灯光师却独自一人在空中38米处打着大吊灯,一站就是5个小时。到午夜2点收工时,尽管腿上裹着2条棉被,灯光师冻得双腿麻木,说话都吐字不清了。吕岩被深深地感动了,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一定要像这些人一样敬业,完美诠释“二兰子”!
有了这个原则,她钻心研究剧本,吃饭的时候,简单吃几口,省下时间回房间研究剧本;晚上睡不着,捧着剧本翻来覆去地看。和她住一个房间的场记经常在半夜醒来,看见吕岩瞪着眼睛看房顶,早晨起床,看到吕岩早就在捧着剧本看了。废寝忘食使吕岩迅速瘦了下来,进驻剧组13天,吕岩竟然瘦了18斤!吕岩说,自己以前刻意减肥的时候都从来没有这样过。剧组的人都心疼这个勤奋的小姑娘,化妆师严肃地对她说:“兰子,你不能再瘦了,这个角色就要胖乎乎的东北小媳妇,你要是再瘦,就不用你了!”剧组里度过18岁生日
12月上旬,剧组转场到鹤岗市,吕岩也正式进入了拍戏阶段。
她拍的第一场戏是到车站去给丈夫阿三送饭。穿着第一次试镜时的那件红格子衣服,满脸幸福的“二兰子”手拿鸡蛋煎饼走到阿三的面前,深情注视阿三。“爹,有啥事你跟我说,别说阿三,看把我们家阿三吓的!”朴实的语言,娇嗔的表情,把二兰子对阿三的那种浓浓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镜头一次就过了,大家把热烈的掌声都送给了这个从没有拍过戏却演得如此精彩的小姑娘。
吕岩告诉记者,在103分钟的影片中,她无数次地被感动过,真感觉到自己也回到了那个为了用知识改变命运而苦苦挣扎的年代,感受到了当年知青们为了理想执着奋斗的痴情。剧中的最感人的一幕是农场场长老迟(孙海英饰)开着拖拉机送知青们赶考。二兰子父亲工作的青山车站每天只有一趟列车经过,停车2分钟。1977年12月10日,全国统一高考的前一天,二兰子在父亲办公室里焦急地摇着电话:“场长,他们来没来啊,咋回事啊,快点啊!”得知农场已经派出拖拉机送知青们赶赴火车站,但拖拉机半路出了故障,阿三和二兰子急得一筹莫展。此时,火车已徐徐进站,眼看着爹就要挥动手中的信号旗,阿三苦苦哀求:“爹,再等一会,别让火车开走!”敬业了一辈子的老站长无奈地说:“不行,两车有交汇!”二兰子眼含泪水求爹:“求求你,火车一天就一列,错过了机会就错过了永远啊!”眼看着爹就要挥动手中的旗子,二兰子和阿三双双跪倒在爹的面前,不断磕头。二兰子拽着爹举旗的手:“爹,别举旗!”爹推开二兰子,坚定挥旗,火车缓缓启动……
满载赶考知青的拖拉机开进站台,知青们跳下拖拉机,疯狂地追赶火车,一名知青抓住了火车的最后一节车厢,奋力向上爬,最终还是被甩掉……知青们失望地看着远去的列车。为知青们遗憾不已的二兰子趴在雪地上嚎啕大哭,知青们也为失去了盼望已久的机会掉下了眼泪。一向倔强的农场场长老迟一挥手:“上!“拖拉机载着知青们追向远去的列车。吕岩说,这是她平生头一次这么大声哭,平日里伤心时,她都是默默流泪,可是在戏里,她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希望落空的绝望,清楚地感受到了知青们错过机会就错过永远的悲哀,每一滴泪水都是真心的泪水,直到导演喊停,泪水还是无法止住。其他演员也都被吕岩的真情出演感动了,他们说,我们的泪水其实都是被兰子感染出来的。
12月10日,是吕岩18岁的生日。这个重要的人生日子对于她来说格外难忘。因为10日剧组要转场到鹤岗,到了那里吕岩就见不到家人了,大家决定,提前一天给吕岩过生日,把吕岩的家人都聚在一起,让她过个快乐的生日。剧组为吕岩订了一个大蛋糕,每人送给她一个美好的祝福,吕岩说,那是自己最开心的一天!为了学业放弃继续拍戏
12月27日,吕岩随同剧组转场上海拍戏。刚到上海,因为水土不服,吕岩患病了。过敏性皮肤尽管在化妆时涂了几层抗敏霜,也还是起了许多疙瘩。剧组人都心疼她,导演特意给她放了几天假,让剧组人员陪她好好逛逛上海。头一次离开家乡的吕岩大开眼界,在繁华的大都市里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更让她惊喜的是,潘虹、范冰冰、周渝民这些大腕明星都正在同一个片场拍戏。听说潘虹是她崇拜的一个大明星,江导就带着她去见了潘虹,潘虹非常喜欢这个清纯的东北女孩,鼓励她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专业演员。几天后,吕岩还有幸见到了老艺术家秦怡,其高雅的气质、平和的谈吐,都给吕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9年1月6日,《高考1977》拍摄杀青,剧组百余名工作人员在一起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派对,各路媒体蜂拥而至,吕岩也成为记者们追逐的新人。许多报道中都特意提到了这个东北姑娘,并对她在影片中的本色出演给与了很高的评价。
回到伊春后,吕岩的明星梦还没有结束,不仅剧组的朋友们经常和她联系,江海洋导演还邀请她参加另一部影片的拍摄。欣喜过后,吕岩认为,当前对于自己最重要的还是完成学业,能不能继续演员梦,一切要等大学毕业之后。父亲也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孩子,你一定要低调,要谦虚。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你当前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这次表演在你的人生里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也许演艺会成为你的第一职业,也许是第二职业,还有可能是擦肩而过,你自己要考虑清楚。”3月28日,《高考1977》在上海举行首映式,为了不耽误学业,吕岩拒绝了剧组的邀请。
尽管不知道自己以后是否还能跟荧屏结缘,但吕岩认为这次参演《高考1977》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收获,不仅是关于演艺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她学会了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坚定了学好知识,为祖国贡献青春和力量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