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4月15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乔金兰记者华方芝/文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用在伊春区旭日街道办事处团结社区居民韩秀荣老人身上再贴切不过了。虽然韩秀荣瘫痪在床4年,可4年中社区大妈志愿者服务队的大妈们及社区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使韩秀荣感受到暖暖的邻里深情,也让她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浓浓关爱。
这些帮助韩秀荣老人的姐妹们大都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年龄最大的已经100岁。这些老人4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韩秀荣的事迹被人们传为佳话。近日,记者走进了韩秀荣家,韩秀荣向记者讲述了4年中邻里姐妹对她无微不至照顾的故事。
今年65岁的韩秀荣,家住市中心区旭日办事处团结社区临河街20号楼2单元2楼西厅。韩秀荣的老伴生前是物资局退休工人,靠退休金养家,虽生活过得辛苦些,日子也还过得去。2005年老伴因突发脑出血去世后,韩秀荣与唯一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就在老伴去世不久,韩秀荣患上了半身不遂,之后腿受外伤,致使左侧肢体动弹不得。由于儿子没有工作又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儿子出门打工时,为了能让生病的母亲能看到外边的景色,就把韩秀荣抱到靠近窗户的破旧沙发上,不能活动的韩秀荣在破旧沙发上一坐就是一天。有时大小便都拉尿在裤子里,韩秀荣说当时她感到非常孤独和无助,几次都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想到还没有成家的儿子,老人便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在她病后不久,让韩秀荣高兴的是,家里来了一帮老邻居,当邻居们看到韩秀荣生活不能自理时,大家劝流泪的韩秀荣说,你不要担心,以后遇到困难时我们都会来帮你,并留下了各自联系电话。从此邻居们承担起照顾韩秀荣的义务,这一照顾就是4年。
韩秀荣流着眼泪对记者说,4年中不管谁家包饺子,做好吃的,都给她送来,大小便时只要她拨打一个电话就会有人来帮忙,端屎盆、尿盆,这些邻居有的是上下楼的,有的是其它楼口的,还有的是前后楼的。这些邻居每天都会来到她家,尽心尽力地照顾她的生活。韩秀荣说,儿子每天出外干活回来还得照顾自己,非常累,有时难免惹她生气,当儿子说她时她感到心里特别委屈,这时邻居们就会来到她家轮班开导她,让她的心情好起来。
在韩秀荣身边的窗台上,一张写有10多个电话号码的纸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韩秀荣说这些电话号码都是邻居姐妹写的联系电话。如果需要帮助,韩秀荣只要拨打其中任何一个电话,马上就会有人赶到帮助她。
与韩秀荣一墙之隔的邻居--100岁高龄的孙凤兰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助人为乐一辈子,在韩秀荣有病的日子里,孙凤兰经常到韩秀荣家和她唠家常,有时还帮助韩秀荣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孙凤兰45岁的儿媳张吉兰更是热心肠,韩秀荣家里有事她都伸手相助,婆媳俩与韩秀荣相处二十几年,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韩秀荣病倒后,无论什么时候韩秀荣只要用力敲墙壁,听到声音的孙凤兰马上通知儿媳到韩秀荣家中帮忙。若家中没别人,孙凤兰就自己来到韩秀荣家帮忙。
居住在韩秀荣家6楼75岁的付桂英,家里有一位患脑血栓的病人及一聋哑儿子,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孙女需要来回接送,只要韩秀荣一个电话,付桂英马上放下手中的活,第一时间跑下楼来到韩秀荣家。
居住在韩秀荣家楼下的78岁的殷艳芳老人更是悉心照顾着这位老邻居,一有时间殷大妈便会来陪韩秀荣说话、唠嗑、讲笑话,排解她的苦闷。前不久,殷艳芳突患脑出血,被大儿子接到大庆疗养,临行前殷艳芳将小儿媳马先荣叫到床前叮咛:“替我照顾你韩婶。”记住婆婆的叮嘱,马先荣每天都要到韩秀荣家看几次,并承担了韩秀荣家的部分家务。
李更素大妈自己身体也不好,儿子不让她自己出门怕摔伤,可是每天清晨李大妈总是第一个来到韩秀荣身边,为她打来豆浆、买来油条,她深情的对记者说,只要我活上一天,韩秀荣的早餐我包了。
采访中韩秀荣告诉记者,社区的干部自从她生病后,一次次带着社会各界的关爱,给她送来了米、面、油等物。韩秀荣家电视坏了,社区号召大家为韩秀荣捐电视;韩秀荣病了,社区马上送来钱为她治病。韩秀荣儿子身体不好,为了解决韩秀荣家的生活困难,社区为韩秀荣儿子申请了低保。社区干部一有时间就到家为韩秀荣按摩,扶她锻炼。正是有了社会这充满深情的眷顾,韩秀荣说她现在的身体及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邻居付桂英告诉记者,韩秀荣没病时是一个性格非常开朗的人,不管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韩秀荣总是第一个到场帮忙。韩秀荣得病后,为了让韩秀荣早点康复起来,大家伙便自发的组织起来轮流照顾她的饮食起居生活并帮助她按摩。
有这么多好姐妹帮助她,韩秀荣说她现在什么都不怕了,是邻居姐妹们用爱温暖了她的孤独,她从心里感谢她们,虽然和她们无亲无故,但是她们对她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韩秀荣说,等我能走了后,一定请姐妹们下饭店,好好吃一顿表达我对她们的谢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