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文明祭祀吹新风
http://yichun.dbw.cn   2009-04-07 16:21:35

  东北网伊春4月7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张桃/文

  又到一年清明节,在传统的清明节里,祭祖扫墓、追念先人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它表达了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尽孝的感情,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孝道、重视感恩的道德情怀。但在祭扫追念中,亦有个别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现象的存在。近日,记者就清明话题展开了采访,感受到践行美德并发扬光大,才是清明节强大生命力的道德根基。清明节祭祀由来

  2008年,我国把清明节列入法定节假日,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什么是清明节。

  清明节,就是中国人祭祖的日子。提起该节,人们往往会说起寒食节。传说寒食节是晋文公为纪念“功不言禄”的贤臣介子推而设的节日。当年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19年,期间,介子推为救饥饿濒死的重耳曾割下自己的股肉。重耳返晋被立为君(即晋文公)后封赏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禄,回到夏县老家。公元前635年初春,晋文公迫使介子推出山以辅其政,并带众大臣来到绵山下呼唤,介子推不见。这时,有臣子献计“大火烧山必出”。当时正值春季,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晋文公再次登山寻找,有人从火烧林岩洞中找到半张破草席,上写:“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悲痛万分追悔莫及,顿足哀嚎。为纪念这位忠孝双全的贤臣,晋文公把焚山这日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严禁在三天内生火煮饭,只吃冷食。第二年,晋文公把此祭日定为清明节。

  清明不仅是节日,还是季节时序的标记。“清明”一词作为节气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现了。远在春秋时代,我国人民就运用晷测量日影的办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代,又确立为二十四节气,其中便有了清明节气。这个新增加的农历节气,时值阳春三月初(公历为4月5日前后)。这时严冬已过去,万象更新的春天来到,到处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芽、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节气叫“清明节”。烟花鞭炮祭祀用品铺张浪费高居不下

  清明节里采取一些方式怀念故人,本无可厚非,但如果铺张浪费、互相攀比就不可取了。“祭祀用品铺张浪费,浪费数目高居不下。”近日,记者在采访市殡仪馆馆长张久和时,他对此感慨颇深。

  近几年,虽说人们的殡葬和祭祀的风俗习惯越来越向文明方向发展,但个别人的封建迷信思想仍是根深蒂固,随便焚烧冥币、黄纸及其他迷信用品,也不管是不是防火期,有些人偷偷摸摸,明知故犯,或与管理者玩“捉迷藏”的游戏;有的焚烧者即便被发现也不听制止,有人公然表示:“我们知道防火期不让在户外弄火,可清明节就一天,不让烧冥币、纸钱就是对故人不敬。”对于点着、燃烧着的冥币、纸币,这些人表示宁愿被骂一顿,也不肯让燃烧着的冥币熄灭。

  殡仪用品也从从前的纸牛、纸马,发展到今天的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还有手机、电话等“通讯”工具。据张馆长介绍,据统计,死者故去,殡仪馆运尸、存尸、火化等服务费用下来,还不到1000元,而殡仪用品消费平均每家在1500元左右。尽管有关条例明确规定,相关部门也三令五申,严禁清明节户外弄火,禁止其他封建迷信活动,但个别人仍是照烧不误,而且烧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死者家属一时悲伤,听任司仪和扎花店经营者及过来人的“指点”。

  除个别人在送葬时焚烧殡葬用品、大搞铺张浪费外,正月十五、七月十五等节日铺张浪费现象也十分明显。

  据统计,往年正月十五,燃放烟花鞭炮大约是从下午四五点钟开始,而从去年开始,燃放烟花鞭炮的时间大大提前,中午12时就陆续开始有人燃放烟花鞭炮,有的人为显示“实力”,开车拉烟花鞭炮,一放就是几个小时,个别家庭条件看上去不是太好的,见别人燃放,也互相攀比。今年正月十五当天,燃放烟花鞭炮一直持续到晚上8时许,平均每户消费在百元左右。与其厚葬不如生前尽孝心

  近几日,记者以购买者的身份,先后来到市中心区的几家祭品店,发现祭品店门前很是冷清,门前也没有太多现成的祭品。但据“懂行人”称,祭祀用品是现要、现做,随时取走,不方便明晃晃地摆在显要位置。

  记者在祭品店看到,摆卖的祭祀品花样很多,过去的普通纸钱变成了“亿元大钞”、“美元”甚至“支票”,彩电、冰箱、电脑、汽车、手机等现代用品一应俱全,甚至还有纸扎保姆、保安的。

  与其在清明节用大肆铺张的祭祀表达对祖宗的崇敬和追思,不如对活着的长者尽敬老赡养之道,多一些关怀和体恤,有人发出如此感慨。《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严禁销售和使用带封建迷信色彩或低俗的祭祀品。

  伊春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田宏明说,每年春节、正月十五,尤其是处于春防期间的清明等节日,他们都对街头焚烧冥币、黄纸有严格规定,并对封建迷信的祭祀现象多次清理,发现后,将依据《黑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严惩。但由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市场尚有需求,部分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始终难弃钱纸、纸元宝等。

  不过,让人欣喜的是,在这些豪华祭祀品热卖之际,为祭祀提供的鲜花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家花店工作人员说,现在讲文明祭祀,有不少市民喜欢带上鲜花祭拜先人。也有不少市民认为,花大量的钱给亲人烧豪华的祭祀用品,不但浪费还污染环境,不妨用鲜花和一颗肃穆诚挚的心表达哀思。清明祭祖也应该与时俱进

  清明节祭奠先人,寄托对逝去先人的哀思,是延续已久的民俗,祭祖这一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是,传统的清明祭祖形式却与我们倡导的“四个文明”多有抵触。每年清明节前后,城市街头路口,人们祭奠遗留的纸灰和祭品,严重影响市容环境,给环卫工人增加了负担。而且,烧纸时烟火四起,污染空气,还存在安全隐患。清明时节气候干燥多风,在野外烧纸,极易引发火灾。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全国每年因清明节烧纸引发的火灾事故近万起,损失相当严重。

  据悉,近年来清明节文明祭祖的形式越来越多,正日益得到人们的赞同和认可。这些形式主要有:一是默哀。在先人陵墓前鞠躬默哀,表达缅怀之情和思念之意,既简单又庄重。二是植树。用植树的方式寄托对故人的哀思,呈现出“文明祭祖,绿色清明”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植树绿化工程。三是献花。清明节为逝去的先人献上一束素花,显得既文明又高雅。其实,对先人最好的祭奠形式,还是继承先人遗志,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关爱家庭成员,与家人和睦相处,和和美美过好每一天。相反,如果胸无大志,整天沉迷玩乐,无所事事,无论烧多少纸钱,摆多少供品,先人的在天之灵都不会安息。鲜花、绢花渐有市场平时冷清节日拥挤

  伊春殡仪馆始终提倡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在不断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同时,还加大资金投入,注重在馆容馆貌等方面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据介绍,几年来,该馆先后投资近500万元,用于新建、改建、维修了吊唁大厅、寄存室、地下通道等,使馆内环境和面貌大有改善。从2006年以来,每到祭祀重大节日,该馆都提前购进鲜花、绢花等祭祀用品,以引导文明祭祀、方便祭祀者,这些举措深受祭祀者的欢迎,他们普遍认为这是高雅,有素质、有修养、有层次的象征。据统计,该馆准备的鲜花、绢花每年销量都在2000束左右。

  另据张馆长介绍,节日人满为患,平时冷清无人。从去年国家把清明节列入法定节假日,由于是假日,前来祭祀的人猛增,清明节当天达到七八万人,造成交通拥挤,秩序混乱,争吵事件偶有发生。

  与重大祭祀节日人满为患的场面相比,平时前来祭祀的人明显冷清。

  据悉,为缓解清明节祭祀人多拥挤、交通阻塞等情况,该馆定于清明节当天早4时天一亮就开馆,工作人员全员到位服务。

  另据张馆长介绍,今年伊春殡仪馆将开辟树葬,计划约开穴1000穴。

  在清明节里,表达对逝者的缅怀纪念之情,体现中华文明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观念,我们应摈弃攀比炫富、迷信心理,将节约、文明、环保的祭祀风尚发扬光大。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