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3月30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王海军记者赵怀宇张恩普张增玲/文
冰湖,对于林区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用塑料膜挡水引流而形成状如“梯田”的冰湖美景,恐怕就不多见了。高约两三米、绵延数十米的“梯田”冰湖,既给冬季的林海增添了别样的景致,又将林区养路工人治理冰湖的智慧直观地体现出来。
3月21日一早,记者从朗乡镇内乘车赶往朗乡林业局折棱河林场施业区,去探访美丽壮观的梯田冰湖。
汽车在林间运材路上穿行,不时有运材车驶过。行驶20分钟左右,在一处地势稍高的山坡处,记者看到用白色塑料膜挡起的“梯田”冰湖。冰湖位于运材路一侧的山坡底部,塑料膜就如同梯田那样将冰湖水遮挡住,结成冰状,依山坡的地势一层之上又结一层。为了将塑料膜固定住,每间隔半米左右就用小木棍固定好(见图)。因冰湖水每天都流淌着,又被截流挡住,每天冻一层,而每层的颜色也不一样,有的是深乳白,有的是浅乳白。因前几日降雪,在每层梯田上都遮盖着一层雪。此处“梯田”冰湖长约50多米(见图),错落有致,与山路、白雪、青松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让人看了还想看。
听说在前面还有一处长达近200米的冰湖,记者继续前行。10多分钟后,车在一平坦地势处停下,映入眼帘的是山路一侧的一大片冰湖。此处的冰湖与刚才的“梯田”冰湖不一样,点长面大。冰湖水将一棵棵树木包围着,有的形成平面,如镜般光滑。这里采取的治理措施也是用塑料膜当围墙将冰湖水截流,隐约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循声找去,原来在一处塑料膜的底部有一股清澈的冰湖水潺潺地流淌着,流进一层薄冰下面,顺着路旁的引流沟流走。薄冰晶莹透明,用手掰下一块含在嘴里,冰凉中带着一股甜丝丝的味道。
一位养护工人脚穿着棉雨靴,正用镐刨着路旁的引流沟,他就是负责这条运材路养护的老潘。说起冰湖来,老潘有一肚子的话。上世纪70年代,山上的木材还是依靠森林小火车往山下运,那时他就负责维护这条路。每年从11月份开始治理冰湖,他们常常是几十人挥镐作业,将厚厚的冰层刨开,清理干净路面,使小火车顺利通行。后来,小火车运材被汽车运材所替代,但冰湖治理却一直没有停下来。有时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运材作业,他们就将工棚驻扎在山路边,晚上值班,每隔一会儿就出去看看。如果冰湖水漫上路面,就赶紧清理,一晚上得好几个人倒班。几十年的光景,冰湖年年有,小潘也变成了老潘。
老潘说,这里是朗乡局海拔670多米高的折棱河林场施业区的一个林班,这儿的冰湖年年都挺大,山多高水多高,天一冷泉眼冻死了,所以水就憋到地面上“走”了。天天淌,天天冻。上道结成的冰又光又滑,现在每天来回往返的运材车和客运车有30多辆,看冰湖的工作时刻都不敢马虎。有时半夜发现水上路了,就赶紧头顶矿灯,连夜奋战。30多年来,他治理冰湖都有了经验。前几年,看到别人用塑料膜挡林蛙,让他和工友们茅塞顿开,如果用塑料膜挡冰湖也许能行。当年一入冬,他们就在几个冰湖最难治理的地方搞试验,用塑料膜引流的方法还真成功了,每隔半米左右就用结实的小棍固定住,既省时又省力,让一刻不停的水流乖乖地听从指挥。碰到较难的地方,不得不筑起六七层塑料膜,形成两三米高的冰湖墙。
老潘所负责的路段有冰湖危害的加起来2公里长,他每天都要不停地在路上巡逻,中午带干粮,渴了喝一口清澈的冰湖水,很多司机开车经过时,都会鸣笛向他致意。3月份,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冰湖的冰层白天开始渐渐融化,晚上又冻上。老潘就在路边刨出引流沟,水顺着引流沟最终流到附近的小河中。老潘告诉记者,只要能保障冬季客车和运材生产车辆安全通行,也就不觉得苦了。
相关链接:
在白雪皑皑的山上,地下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山坡溢出,逐渐渗出,渐出渐冻,逐渐形成冰湖,这种情况只有冬天时在我国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地区才能出现,春天时就融化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