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原生态食用菌香飘兴安
http://yichun.dbw.cn   2009-03-18 10:12:16

  东北网伊春3月18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吴聿宏/文

  2007年11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播出了关于我市原生态黑木耳的新闻,节目通过伊春林科院原生态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高云虹与林改户问答的方式,详细介绍了伊春原生态黑木耳的优良品种、特征、发展现状以及如何鉴别黑木耳等内容,使全国观众对我市的原生态黑木耳加深了认识,提升了伊春食用菌的知名度。硕果累累

  目前,食用菌生产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全市200多个林场(所)开展了食用菌的种植项目,8万多人从事原生态食用菌生产,在原有黑木耳、香菇、猴头、滑子菇、块根蘑等几十种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又新增了香菇、杏鲍菇、元蘑等种类,仅黑木耳一项就连续4年突破4亿袋,2008年达到4.6亿袋。大大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调节了我市食用菌产品结构,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需求。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指导,离不开技术创新。多年来,伊春林科院围绕富民兴市这个主题,进行食用菌的科学研究。高云虹就是其中的科研人员之一,她发挥专长,立足岗位,把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林区职工和农民的致富项目。

  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原料是阔叶树的木屑,现在资源越来越少。一部分群众不得不粉碎阔叶木材,既浪费了资源,又提高了成本,原料的来源制约了全市的食用菌生产,阻碍了食用菌发展的规模。为解决代料栽培黑木耳生产量剧增与原料骤减的突出矛盾,2005年,伊春林科院提出了黑木耳替代料筛选课题,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高云虹承担了课题的研究工作。

  结合林区松木屑、豆秸和树叶资源比较丰富的实际,高云虹大胆创新,进行传统原料替代的课题攻关。大胆地选用棉籽壳、豆秸等木质素比较丰富的原料作为辅料,按照不同比例配制了配方,反复进行实验对比,力求筛选出最佳的配方。一连几个月,在实验地仔细观察和记录了每个配方子实体的形态和发生发育规律,研究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形态,记录了一万字的笔记,在23个实验方案中,终于成功筛选出4种替代料、8个最佳配方。这些配方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丰富了原料来源,而且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打破了松木屑不能栽培黑木耳的传统观念,对培养料进行了彻底的革命。2007年通过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开始在全市进行推广。

  多年来,高云虹先后主持、参与了省、市重大林业科研攻关项目17项,取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8项。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发表及交流各类学术论文11篇,获6项省、市自然科学技术优秀论文奖。艰辛付出

  要创业必须付出艰辛。在“小兴安岭珍贵野生食用菌筛选、驯化及栽培”课题研究时,每到食用菌大量发生季节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到野外采集标本。高云虹的爱人长期在外地工作,孩子小,午饭没人做,她就委托给朋友或亲属代为照顾,到了公休日,高云虹仍要到野外采集标本,孩子无人照顾,她说将孩子带到山上,每次回来,孩子的头上和胳膊上都被蚊子咬起了又红又肿的大包。

  一次野外采集标本时,走迷了山,她和同事误入刺五加地,坚硬的刺扎在腿上钻心地疼,头上太阳火辣辣地晒,浑身被汗水湿透了,走出大山到了公路,已是下午4时,累得她精疲力竭,腿都抬不起来了。

  在食用菌培养料的研究过程中,她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实验的关键阶段,一连十几天工作在实验室里,饿了就吃些方便面。菌种制作的技术要求高,差一点都会前功尽弃。从选料、拌料到装袋几个环节她都亲自动手,严格把关。在菌种培养过程中,为了研究菌丝生长规律,付出很大的代价。那是一个春天,注射完森林脑炎疫苗后,她立刻回到培养室检查菌种生长状况,突然感觉全身燥热、奇痒、头晕目眩,立即被同事送往医院,经抢救,暂时脱离了危险,可是晚上回到家中又复发了,又被送往医院治疗。稍有好转后,她却坚持回到工作岗位。

  事后据医生讲,这是由于接种过程长期接触甲醛,造成体内甲醛严重超标,而注射的疫苗里含有甲醛成分,导致严重过敏。这种过敏的危险程度与青霉素一样,后果不堪设想。由此,高云虹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至今都不能注射森林脑炎疫苗。

  实验室里的成果必须要到自然环境中去检验。她选择了离市中心区25公里的乌马河东方红农场进行实验。出耳期间,要按时浇水,她就吃住在农场,早晨3点钟起床,穿着棉袄、踏着露水去浇水,晚上11点才回来。饿了就吃带的馒头,渴了就喝一口河水。为了观察原基形成规律,她蹲在地上,一袋一袋地拿起来分析、检测、记录,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脸被晒曝了皮,遇到阴雨天,成群的蚊虫围着叮咬,经过一个半月的辛勤工作,终于得到满意的结果。在项目推广过程中,为了打消大家对松木屑栽培黑木耳的怀疑态度,她不厌其烦地在出耳现场结合实际,讲解理论,使广大菌户愉快地接受了这项新的科技成果。帮群众致富

  为了使食用菌技术让更多的百姓受益,高云虹竭尽全力进行技术推广。长期的工作,使她患上了严重的咽炎,每次下乡服务时,都得服用大量的药物,为了传播科技,使百姓致富,她都默默地忍受了。每到一个地方讲座或指导,都根据当地不同情况安排授课内容,使每个参加者在理论上有收获,技术上有提高,经济上有效益。

  嘉荫县建华村是个贫困村,自2005年开始,她主动承担了这个村科技支农任务。每年都冒着早春的寒风,踏着泥泞,走进一户户低矮的小草房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村里有时连开会的地方都找不到,她就站在院子里,顶着大风给他们辅导。有时在村民的炕头一讲就是半夜,到菌棚菌室亲自指导,传授新技术,使全村制种成功率提高到95%以上。在栽培环节,她建议改变分散管理的方式,安装喷灌设施,集中出耳管理,使建华村的木耳实现了连续几年的大丰收。现在的建华村,是一座座新建的砖瓦房,一条条的水泥路面,彩钢瓦的房盖上是一个个太阳能热水器。全村仅黑木耳一项人均收入达1.8万元。

  乌马河翠岭林场李师傅一家4口人,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生活困难,李师傅借钱养了1万袋黑木耳。由于不懂技术,黑木耳长势不好。高云虹知道这个情况后,和同事垫钱帮助李师傅购回了塑料袋,免费赠送了一些优良菌种,手把手地教给他们窝口、插棍等装袋新技术。在整个生产关键期间,高云虹先后坐车去指导了6次,李师傅当年就盈利3万元。

  为了帮助神树林场发展食用菌生产,高云虹连续在该林场指导了10天。从基础设施的建立,到菌种的制作,每道工序都亲自示范。拌料时亲自用手攥料,传授湿度的确立方法;灭菌期间整整在锅边熬一夜,教会了职工灭菌方法及关键点。栽培季节,多次在实地讲解和操作,使广大职工掌握了食用菌生产技术,当年就获得了丰收。同时,为该林场培养了一批合格的食用菌技术人员。

近几年,高云虹深入嘉荫、翠峦等16个县(市)、区(局)进行食用菌讲座80余次,培训指导林场职工和农民食用菌栽培户1万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300余册。通过研究和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上万的菌户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将其运用食用菌生产中。

  上图高云虹在实验室做研究。

  上图高云虹在木耳基地。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