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3月4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王景军记者张桃/文
2008年,我市农业喜获丰收,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64.08万吨,比上年增长10.2%,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特色种养加工绿色食品产业规模不断加大
全年通过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战略,加快了绿特色食品产业发展。2008年,全市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总量达到24万吨,同比增长9.1%;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
2008年,全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40万亩,同比增长41.2 %,占全市总播种面积77.8%,初步形成了铁力绿色水稻、嘉荫绿色大豆、市区无公害蔬菜3条绿色食品产业带。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中,嘉荫县鲤鱼、鲫鱼等11种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现了我市水产品无公害认证零的突破;伊春区兴安塔有机食品公司生产的“兴安塔”牌黑木耳、松籽仁等11种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铁力市30万亩国家级绿色水稻标准化基地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验收。全市认证的农产品总数达到120个,比上年增加16个。蔬菜冷冻加工能力达到2.4万吨,水稻总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兴安红酒业公司开发出了蓝莓干红、甜酒、白兰地,猕猴桃干型酒4个品种,已保鲜窖储40吨,与上海、德国的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户,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面积50万亩,比上年增长11%,订单农户达到2万多户,带动生产基地170万亩。
2008年,全市水稻面积达到44.46万亩、玉米面积达到36.28万亩;大豆播种面积192.13万亩,比上年增加10.7%。全市优质品种面积达到280万亩,优质品种率达到90.9%。高效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0.18万亩,比上年增长1.8%,饲料饲草作物1.74万亩,比上年减少33.6%。
在水产养殖方面,落实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14050亩,比上年增长2.3%,占总放养水面的70%。落实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4800亩,比上年增长14%,落实驯化养鱼面积5420亩,综合生态养鱼面积6720亩。目前,全市渔业游钓点发展到72处、1800亩。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广农业新技术
全面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广节本、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实用新技术,开展科技创新,狠抓科普培训,全年共培训农民和务农职工6.5万人次,推广省、市示范推广项目16项,面积400余万亩。
2008年,是我市开展“科技援村”活动的第二年,也是援村工作提档升级的一年。市农委在科技培训、入村技术指导、示范园区、示范户建设、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目前已为5个村集中办班讲课20场次,直接培训800多人次,技术咨询指导400多人次,确定示范园区6个,示范户66户。为援助村联系和引进大田作物、蔬菜新品种40余个,新肥料、新农药等新产品6个。
在保证每个行政村、林场(所)建立3个以上示范户的基础上,各地在建立示范户联系制度的同时,强化了示范户的提档升级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组织各类技术交流、田间博览等活动,“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为农民做示范”,切实发挥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农技人员起早贪晚,或深入生产一线、或深入农户家中、或在线上值班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农服务中,为农民提供了更直接更便捷的服务。全年,专家共受理直接和间接热线电话170余个,接待农民咨询160多人次,直接到现场处理技术难题120余次,农业12316热线成为专家与农民的连心线。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2008年,我市认真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效益农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025元,同比增长7.5%。
为实现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市农委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保证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落实到位。坚决查处违背农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强行以资代劳问题;加强对农业生产性费用的监管,重点对农民反应强烈的不合理收费进行监管。建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长效机制。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一把手负责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涉农收费公示制、财务公开等项制度。2008年共查处和纠正损害农民土地权益问题6起。
针对富余劳动力,市农委全年通过广播、报纸、电视、农业信息网络等多种传媒发布用工信息、致富典型、党的鼓励农民工政策、打工须知等信息2120多条,使农民通过外出务工致富的观念得到了更新。为提高农民的择业能力,市农委争取省阳光工程培训基金28.5万元,按市场需求调整培训内容,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转移结构优化。2008年,全市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使农民增收20000万元,人均增收1250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008年,我市新增加嘉荫县青山乡结烈河村、南岔区迎春乡梧桐村、上甘岭区平川村3个基础薄弱的村为省级试点村,使全市省级试点村和试点林场达到42个(试点村26个、试点林场16个),进一步扩大了试点的覆盖面。全市上下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市政府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按照每个试点单位1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2008年,共投入补助资金303万元。各地也不断完善扶持措施,嘉荫县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优惠政策,由原来的“九补两免”11项扶持政策增加到“17项31条”优惠政策,提高了扶持标准,扩大了扶持范围,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铁力林业局投资44.1万元为试点单位购置垃圾运输车、建休闲广场和公厕,投入51万元对240户职工群众住房进行改造,极大改善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伊农网》农民致富走捷径
为解决农民获得信息难、市场沟通难等问题,市农委加强《伊农网》建设,网络点进一步延伸,日益扩大《伊农网》站群影响力。
在农业部举办的“2007年中国农业百强网站”评选活动中,《伊农网》和中国伊春农产品网上大市场双双进入了百强。
2008年,市农委加强了信息发布的密度,提高信息质量,扩大信息覆盖面。每天更新自采信息110条左右,会员上传信息300多条,网站信息总量达40多万条,成为省内乃至国内同类网站信息容量较大、更新速度较快的网站。使网站人气进一步上升,目前,日最高点击率54147次,最高在线人数5167人。截至目前,“伊农网”总点击率已突破2480万人次。据统计,全市涉农企业和林业场所、农业村屯、专业大户、农村经济组织等上网电脑2423台,覆盖农民和务农职工已达8200多人。依托伊农网平台系统,为各林场(所)建设独立网页,使我市林场(所)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平台。对16个新林区建设试点场(所)发放投影仪等设备,增加服务功能。开展了13个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信息服务站建设,目前全市已完成50个标准化信息服务站(农技服务站)建设。
2007年,我市开通“中国伊春农产品网上大市场”,该市场运行一年多来,系统稳定,会员入驻积极,大量产品在网上展示。该市场不但成为我市展示企业形象、推介产品的商务平台,也是强化农业部门相关业务工作的重要管理系统。目前,网上大市场已入驻会员1800个,其中我市涉农企业会员456个。展销名、优、新、特等农产品10大类、4564种产品。该网市场运行以来,影响力不断扩大,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访问量达8000次以上,总点击率达260万次,网上生成订单84个,网下年销售农产品3900吨,销售额近20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