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欢天喜地闹元宵
http://yichun.dbw.cn   2009-02-12 09:11:31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锣鼓喧天人欢笑(那么)哎嗨哟,五谷丰登享太平(那么)哼哎哟。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红灯那个挂在大门外哟,专等我的那个五哥上门来……

  这是两首流传于民间的庆祝元宵节的古老歌谣,不但佐证了元宵节的悠远历史和内容,也足见元宵节在我国诸节日中的重要地位。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按照我国的风俗习惯,每年把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分别称为上元、中元和下元(“元”指月亮正圆)。因为上元那天主要是在夜间进行活动,所以那天晚上就叫“元夜”、“元宵”。据考证,元宵节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代的都市,夜里一般说来是禁止人们出门活动的,这种规矩叫“宵禁”。从汉代开始,决定正月十四到十六开禁3天,准许人们自由地在街市欢乐嬉戏。因为这几天离春节不远,人们的节日余兴尚未消退,很容易举行欢乐的活动,这就形成了元宵节的雏形。元宵节作为正式节日,是从唐代开始的。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天宫有三官,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这3位天神到了上元之夜,便一起降临人间与百姓同乐。人们为了取悦3位天神,就在农历正月十四到十六这3天的晚上,张灯结彩地迎接他们。因之,从唐代起在这几天夜里就有了观灯风俗,也称“灯节”。到了宋代开宝年间,甚至延长到了十七、十八两个晚上,有所谓“五夜元宵”之称。宋代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内容,大概就是借用元宵夜的意象,抒发自己不能报国的幽独情怀的。宋代还创制了一种用糯米裹馅的糕点,在水里煮熟后连汤热吃,叫“浮圆子”,因为它是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大家便管它叫“元宵”。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元宵节是十分热闹的。在正月十五前后几天,家家都要扎制灯笼、挂灯笼。什么金鱼灯、兔子灯、绣球灯、扇子灯等一应俱全,千姿百态,显示出民间手工艺的精湛绝妙。在节日里除了比较普遍的猜灯谜活动外,还表演舞龙灯、舞狮子、扭秧歌、坐花轿、跑旱船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在广场演出,围观者人山人海,夜半不散。

  现时的元宵节更加丰富绚丽。由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国家和百姓都富足起来,人们办元宵节的心劲儿更盛,更由于科技的进步,各种声、光、电技术的融入,各种灯饰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就拿林都伊春来说,一到元宵节,天幕刚落,那一街一景的各种灯饰便齐刷刷地闪亮起来,仿佛天上的街市、七彩的银河。又有礼炮礼花点缀其中,整个林城都融在美丽的光影和欢声笑语中了。还有各种美味在空气中飘散,使得林城的元宵之夜更加诱人。人们扭啊,舞啊,唱啊,品尝美味啊,久久不愿归去。正所谓:改革开放政策好,歌舞升平闹元宵。党的恩情道不尽,足心劲儿奔来春。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孙林甫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