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文体新闻 正文
三赴新东 观赏三奇
http://yichun.dbw.cn   2009-01-07 15:16:10

  林城晚报提供 葛维举/文

  新东,是朗乡林业局的一个林场。它地处朗乡东南端,距局址所在地约60公里,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去处。我先后去了三次,每次都有惊奇的发现,那就是奇树、奇石和奇松。因为着实的奇,且都在新东附近,故我称之为新东三奇。

  其实,我知道新东,还是早些时候的事。大约是七八年前,那里一位姓郝的文学青年给我写稿,并热情地约我去他那里做客。对于他的盛情,当时着实让我激动了一阵子,却没有机会成行。但新东的名字,却记在了我的脑海中,心里常常想,有机会一定去新东看看,看看山,看看水,更去看看那里的人。直到2002年初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踏上了那片让我经常想起的土地。

  当时,到朗乡局里办事。事毕,朋友不让走,说你既来朗乡,就该好好看看朗乡,到林场转转去。一句话,勾起了我对新东的记忆。于是,我们驱车前去新东。汽车在林间沙石铺就的公路上行驶。过乡南,经南沟、越清源、到正岔,车子一直朝着东南方向驰行。一路上,大山里呈现着早春单调而荒凄的色彩,让人感到有些索然无味,竟打起了瞌睡。不知过了多久,就听有人惊奇地叫喊到:快看,那红色的是什么?我猛地醒来,揉着腥忪的睡眼,也惊奇地发现,在车子前进方向的左侧,有一条冰雪初融的小河,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沿河长满了一种树,一种细细的却是直直的树。那树从根到梢,浑身呈现红彤彤的颜色,观之让人立即就会联想到了血,联想到了火,特别是在早春时节、远山近岭满目苍凉的情况下,无疑给人带来一种莫言其状的振奋和震撼,让人从单调、寡淡的沉闷中解脱出来,眼睛为之一亮,脱口赞叹道:奇了!

  在惊奇之中,我们的车子向前继续行驶,足足走了十余公里。那小河也伴我们十余公里,照样,那红树也伴我们十余公里。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忽稠忽疏,忽高忽矮,总是在你眼前闪来闪去,让你看不尽,望不断。于是,我们索性停下车来,站在高坡上,顺河向前望去,那沿河的红树犹如一条红飘带,飘向远方,飘向视野的尽头。打听此为何地,才知道就是新东附近,离新东已经近在咫尺了。但我们却无心去新东了,而是要细瞧那树。走过河间谷地,挨近河边,我愈发惊奇了:只见小河冰雪尚未完全化开,而那红树则完完全全是从冰层雪水中长出来的呢。一排排,一丛丛,一片片,一簇簇,和冰和水相融相伴。再细瞧那树干,红红的树皮外,着一层浅浅的白色的灰儿,就好像熟透了葡萄皮上裹着的一层灰儿一样诱人。从树干下往上看,先是紫红色,愈向上,颜色愈艳,到了树梢,就变成鲜鲜红红的了,远远望去像血、像火,构成了早春时节一幅绝妙的锦绣。

  我有些大惑不解了。按说,植物生长,是离不开水的,树也亦然,这是常识。但是,不是水生植物的树,是不能多水的,这也是谁都知道的最为浅显的道理。可断然不见有如此之树,以水为伴,和水相亲,水乳交融;水流向何方,它就长在何方,水流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决不离开溪水半步。不论春夏,不论秋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茂茂盛盛、红红火火的,在大山深处,在新东附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奇观。我赶紧拿出相机拍照,照了一张早春冰雪红树图,拿给朋友看时,都说,这是新东一奇。

  后来,听新东人说,这是一种柳树,叫红柳。过去在小兴安岭其它地方也有,只不过规模没有如此之大,况且在自然遭到人为破坏的今天,有也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只是新东这块地方保护得好,才有今天的奇致。我听了以后,心情是沉沉的,默默地为新东红柳祈祷:红柳呵,愿你永远伴随着我们人类,只有欢乐,没有悲哀。

  第二次去新东,是2003年仲夏。那次去是为建设“小兴安岭石苑”选石头。当时,市里石苑公园建设正酣。要刻名家书法,却苦于缺少天然石头。有人提供信息,说朗乡新东石头多,成色也好,大小均俱。于是,作为石苑策划者之一,我到新东去选石头。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南岔有个林场,林场附近有条小河,石头特别多,林场也因那条小河起名,叫石头河子林场。那里我曾去过,石头确实很多,有的地方满河道皆是石头,使得水不得不从石缝间流淌。却不知道新东也有这样的河流。当时,我是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思去新东的。没想到,到了那里,果然名不虚传。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河里尽是石头,大大小小、挤挤挨挨的。在那河中,你绝然找不到一块没有石头的地方。沿河上溯,除了石头,还是石头。那石头真叫奇了:不长青笞,却有颜色,有的发黑,黑得似墨;有的发红,红得似霞;有的发绿,绿得如松;有的发白,白得如乳;还有褚色的、褐色的、紫铜色的、几种颜色相间的,林林总总,好不叫人眼界大开。面对此景此情,我不由得遐思起来:这里难道是天地初始时女娲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吗?还是精卫填海时衔来的西山之石?在这众多石头中,有没有贾宝玉胸前佩戴的那种通灵宝玉?有没有混沌初开之时孕育着“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天精地华?然而想象终归想象,神话只为神话,石头就是石头。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可在文学家的眼里,石头却是有灵性的,是鲜活的,任凭人们怎么去想象,它就会给你怎样的回答。因而才有了像黄山的莲花峰、猴子观海、五老上天都、鳄鱼驮金龟等那样惟妙惟肖的石头奇观,才有了像湖南张家界、云南石林、大平台的石海那样绝无仅有的石头奇观,才有了像新东这样令人称奇的石河子。其实,在新东,不仅河里石头多,就是山坡上,岗梁上,也是遍布石头的。那石头也叫奇了:统统呈灰白色,均匀分布着。半埋土下,半裸露在外,远远望去就像一群群羊儿,悠然地在山坡上或憩卧,或吃草。怪不得我去的当天,新东人就指着那石头说,有一次,一伙领导同志来到新东视察,其中有一位领导误把遍布在山里的石头当成了羊群,不无称赞地说,你们新东真不愧为畜牧业基地呀,满山都是羊啊。把大家逗得直乐。当他自己知道那是石头不是羊时,禁不住也乐了。你说,这石头奇不奇,怪不怪。奇也奇了,怪也怪了,奇怪者,必然招引一大批探访者前来寻觅,寻觅着石头上蕴含的许多神奇,或许他们还能从石头中悟出一些什么妙趣来。

  万松岩,是新东的第三大奇观。知道万松岩,是几年前在一幅风光照片上。真正了解万松岩,则是第三次去新乐。这次,是市里组织文艺家采风团,到新东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主要内容是观瞻新东的抗联遗址,挖掘创作主题,以此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那天,我们在新东林场领导小张和老绪的陪同下,先参观了抗联被服厂遗址,然后去万松岩的。

  万松岩在新东林场的东北方向,是一座隆起的山梁,梁下是一条山沟,沟壑溜溜的,窄窄的,有一条沙石路通向沟里的万松岩脚下。挨近山脚的,就是那条拥满石头的河溪。我们在万松岩山脚下下了车。仰面望去,只见一座山梁拔地而起,由西北折向东北,山势巍巍,陡陡的,峭峭的。山脚下,山坡上,山顶上,生长着的大都是百年左右的红松,间或有一些阔叶树木混杂其中,但为数寥寥,百年以上的红松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在今天的小兴安岭中,又是一个绝无仅有。我们慢慢向上攀登着。山很陡峭,且布满了长满青笞的巨石。有时迎面一块拦住了你的去路,使你不得不绕道而行。在岩石和岩石中间,一棵棵红松,挺挺拔拔,别具一番风骨。有的红松,根子或扎在岩石缝中,或盘曲在岩石上,既使不见土,仍然蓬蓬勃勃地生长着。由此,我想到了个问题,这就是万松岩上的红松,为何都一样粗细,一般大小,且都均匀地分布着,不像小兴安岭其它山石上的红松,大小不一,分布不匀。林场小张告诉我,大凡有这种地貌植被的,都因为这里过去着过山火,山火过后,满山的石头间,就形成了鸟类、鼠类的窝。这些动物为了生存,将衔来的松籽藏在石缝间,来不急吃的,逢适当温度,破土而出,长出小芽,日久天长,便形成了那郁郁的松林了。

  在万松岩上,观其松,看其石,我心中充满了景仰。松和石仿佛已经成为孪生一双,相依相伴,不可分离。想想看,黄山也好,泰山也罢;华山也好,嵩山也罢,大凡山石裸露之处,总有松影相随,一棵两棵,十棵八棵,乃至千棵万棵。它们把根子扎在岩石之中,盘缠在岩石之上,不畏风雨雷暴,不惧严寒酷暑,不怕贫脊,不怕险恶,朝霞初开时,展露靓影,暮色苍茫时,张扬着遒劲,组成了松之方阵,显示其生命的顽强和伟大。难怪古往今来,人们总把松之奇,松之韵,松之风格,松之豪迈凝于笔端,挥于书间,施于丹青之上,摄于方寸之中,以此来抒发情怀,表达意愿,寄托志向。

  松之树,总是给人以豪迈、豪爽和豪情,松之韵,总是让人心涌动着一股勃勃欲发的英气。

  至此,三去新东,观赏了三种奇观。在这奇特的景致中,我似乎又体会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气节。在我们采风观瞻着抗联遗址时,在我们听着新东林场领导介绍抗联将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时,我就想,在那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我们的抗联将士举中华大义,扬民族气节,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驰骋万顷林海,转战千里兴安。在其中有多少英烈血溅林海,魂断沙场,才赢来神州大地霞辉满天。如果说,那红柳能如此之红,不就是我们抗联英烈热血染就成的么!如果说,那石头如此的满山遍河,不就是我们抗联战士当年投向敌人的一发发复仇的炮弹疑固而成的么!如果说,那万松岩上的青松能茁壮挺拔,态势威威,不就是我们抗联战士高大不屈的身影写照么!

  我讴歌新东的红柳!我讴歌新东的石头!我更讴歌新东万松岩上的万棵红松!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