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22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韩继艳记者张桃/文
经过近一时间的艰苦努力,近日,铁力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朗乡中队一举破获40余起盗窃案件,令侦查员震惊的是这几十起案件的行为人竟是年龄不满16周岁的孩子。虽然此案现已告一段落,但未成年教育和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再一次如巨石压在办案侦查员的心上。有人低价出售摩托车
2007年夏季至2008年9月期间,铁力市朗乡镇发生多起摩托车、汽车电瓶及其它物品被盗案件,虽经努力工作,但警方一直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秋风行动”开展后,铁力市公安局刑警大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点突破此案。
10月7日,铁力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朗乡中队侦查员韩荣群获得线索,朗乡镇采石场大桥头的一修理部门外,有人低价出售摩托车。这一重要线索,引起侦查员注意,侦查员韩荣群、王灿新立即赶到修理部,佯装购买摩托车。经接触发现,卖车人年纪很小,在侦查员的盘问下,该人露出很多破绽,而且越来越慌张,形迹越发可疑。侦查员立即向其表明身份,并依法将其带回刑警队进一步盘查,并当场从其身上搜出钳子、螺丝刀、手电筒等作案工具。小小年纪盗窃40余起
面对侦查员的步步紧逼,不能自圆其说的嫌疑人佛佛(未成年人,系化名)不得不交待自己近两年来的盗窃经过。
佛佛今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自2006年起,他经常出入网吧,由于手头总没钱,使他产生了盗窃的想法,并付诸行动。一开始,他只是偷盗一些废铁等,卖掉赃物获得的钱,主要用于上网和买吃的,挥霍光之后就再行窃。期间虽也被警方抓获,但因系未成年人,警方在批评教育后,只能由监护人承担部分经济赔偿后,放其回家。后来,佛佛的胆子越来越大,简单的废铁已不能满足他,于是他把盗窃的黑手伸向了摩托车和汽车的电瓶,卖掉获得的赃款同样用于上网和买吃的。
据交待:从2007年至今,他伙同他人在南岔区、铁力市朗乡镇等地盗窃摩托车及汽车电瓶等物品,作案40余起,其中在南岔作案6起、盗窃摩托车4台、汽车电瓶多块,在铁力作案16起,盗窃摩托车9台、汽车电瓶2块及摩托车电瓶多块,盗窃的物品中,仅摩托车电瓶就达100余块,盗窃物品总价值2万余元。家长无奈侦查员痛心
在办案中,侦查员了解到,佛佛不是单亲孩子,父母健在。谈起佛佛,父母痛心疾首,无可奈何。据侦查员介绍,佛佛的父母对佛佛也很尽心,有时为了教育佛佛好好学习,不去网吧,曾对佛佛动用武力,孩子的身上有时被打的找不到一块好地方;有时为了控制佛佛去网吧,专人在家看着佛佛,不让他往外跑。可这种办法只管用一时,只要一有机会,佛佛就逃掉了,很难再见到佛佛的踪影,父母为此寝食难安,却又一点办法没有。
据办案民警介绍,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增加,而年龄越来越低龄化,已成为社会问题。这些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不小,可目前,我国的法律对未成年人只能是批评教育,由其监护人管理,这也造成了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胆子越来越大。有的孩子为逃避父母管教离家出走,居无定所,父母对他们也无计可施。未成年人的教育应重心理
未成年人的教育不是简单的家庭问题,而是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的大事。就此记者采访了市教师进修学校心理研究室主任张晓光,请他谈谈家长、学校、社会应如何关心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
张主任说,每个家长都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之师。家长怎样做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角色?怎样才能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常常表现为:反抗,爱激动,乱发脾气,与大人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大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作为父母,应主动找孩子交谈,关心其学习,倾听其理想,并加以赞扬和肯定,建立起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感,在谈话中了解孩子的烦恼和困惑,对症下药,找出消除其烦恼的正确办法。
其次,了解孩子对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相处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孩子对家长的要求,应该是一致的。我们的家长往往是以家长的身份自居,只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从不考虑孩子对家长的要求和期待,这就是造成代沟,甚至亲子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呢?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第三,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子沟通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1.做孩子的朋友。放弃家长的权威,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走近孩子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2.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孩子应有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路。让孩子有时间有空间做他自己的事,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给他自由,父母更容易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获得自信。3.给孩子以宽容。成长中的孩子容易犯错,孩子是在犯错中长大的,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接纳孩子。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提出批评,批评要就事论事,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帮助分析原因,引导他怎么做,而不是数落、责骂。要宽容、要帮助,使孩子在成长中更自信。4.讲究沟通的技巧。孩子高兴的时候、伤心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不要错过关心孩子、倾听孩子的机会;孩子生气的时候,家长不要急着去讲道理,更不要去埋怨、唠叨、指责,家长可默默地关注。对孩子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做到经常交流沟通,才能增强亲子关系。
第四,在交往中了解孩子。1.先提高自己的素质。父母可以多听一些教育讲座,多看一些家教书刊,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了知识基础,父母才可以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也才真正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和孩子交流。2.找到和孩子交流的共同语言。做朋友是需要有许多共同语言的,父母们为了和孩子具有相同的语言,最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玩。当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事,及时帮助孩子排忧解难。这样,父母才能在生活中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从而知道孩子需要怎样的帮助。3.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相信自己能教育好孩子,相信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4.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路。每一个作父母的,都应该是孩子的方向盘,当子女面临着一些选择的时候,父母就要站在孩子的背后,关注他们,支持他们,给他们把握一个大方向,而不是非要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5.把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限制孩子的行动,不许动这,不许做那,事实上是剥夺了孩子的权利,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6.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即首先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则首先从培养习惯开始。习惯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工作。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决定命运!
第五,重视“母亲家教”。一个家庭中和孩子在一起时间最长的是母亲,母亲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优秀的母亲,对家庭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利用与家长沟通的渠道,我们提醒作为学生家长的母亲,不能输在家庭教育上,要做到:
1.不用恶语侮辱讽刺。在孩子不小心做错什么时,不能说孩子是“傻瓜”、“笨蛋”、“死没出息”、“没用的家伙”,不能对孩子说“你简直是废物”、“混蛋”、“脑子里是一盆浆糊”、“白吃了几年饭”之类,不要说“你可真行啊!竟敢做出这种事来”、“别的本事没有,玩起来可以得世界冠军”。
2.禁止伤害自尊心的责备。当遇到孩子学习不如人意时,不能说“你怎么总是出错,真是坏透了”、“你怎么就是屡教不改”、“你怎么就是不如别人”。
3.禁止专制压抑。不要对孩子说“闭嘴”、“别废话”、“少罗嗦”、“给我滚”、“还说什么,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你不要白日做梦”、“你别异想天开”等。
4.禁用威胁抱怨。不要对孩子说“不要叫我,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去吧”、“再不听话,我把你打扁”、“成绩考不好,你就不要回来”。不要说“你这样做,真令我伤心”、“怎么说你都改不掉坏毛病”、“要不是你,我有多快活”。
5.禁止财物哄骗利诱。例如,不要说“你这次能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自行车……”,“这次你要是考班上第一,我就带你去北京旅游。”以物质手段来刺激孩子或是哄骗孩子。
6.绝不能哀求。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束手无策时,就采用哀求办法,说什么“妈求求你别这么做了,让我多活几年”、“我的小祖宗啊,你要能考高分,要我怎样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