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10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田凤娇/文
走出家门突然不能确认自家门窗是否锁好;经常怀疑自家的水龙头没有关;喜欢把物品排列得非常整齐,地板擦得一尘不染,对凌乱的环境难以忍受;在接触到某些事物或词句时,控制不住地无休止地想下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这些症状,患上了强迫症。强迫症患者逐年增加
市中心区红旗小区的李女士不知何时患上了强迫症:对过去的人和事反复回忆,特别是到晚上,明知道毫无意义,但总是反复萦绕于脑中,常常是想到难以入睡,为此她感到痛苦万分。
小张今年29岁,前不久也得了这么一个怪病,他只要说完话就要查一下是几个字,看到高楼非要数清是多少层,看到路灯也要查数,上楼梯就数台阶,数错了会重新再数,每天查数查得他脑袋迷迷糊糊。用张先生的话说,强迫症已经成为他生活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记者了解到,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有强迫倾向的人:下楼后突然不能确认自家防盗门是否锁好;总担心东西没带……如今,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强迫症患者逐年增加。日前,记者在伊春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了解到,目前有强迫倾向的人,就诊率约占心理门诊的10%左右。轻微的强迫症并无大碍
上述的李女士、张先生患有轻微的强迫症。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神经症性障碍。患者体验到冲动和观念来自于自我,意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又无法摆脱。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有的人总是不停地洗手;有的人会情不自禁地数大楼的窗户,数错一个,又从头数,反复进行;有的人做事怕出错,反反复复地检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强迫现象只是轻微的,或暂时性的,当事人不觉痛苦,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态,也不需要治疗。比如反复检查门锁,许多人都有这种毛病,如果每天重复的次数不多,强迫行为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妨碍,不用管它。而有些人的强迫症状每天出现的次数较多,且干扰了正常生活,对工作和学习有很大影响,就需要治疗了。强迫症的表现
据伊春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师刘伟介绍,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
强迫症症状可涉及记忆、思维、情绪、意向、行为等很多心理活动过程,并在相应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主观上无法摆脱的自我强迫症状。由于病人意识到必须对它加以抵制却又无能为力,因而伴有一种十分紧张不安的痛苦体验。常见表现有:
一、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思想、表象、情绪或意向。力图摆脱,但因摆脱不了而紧张烦恼、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强迫观念主要有几种表现形式:出现强迫回忆、强迫表象、强迫怀疑等。如怀疑自己是否关好煤气、锁好门、贴好邮票,甚至怀疑自己在大庭广众间是否穿好裤子。强迫性联想,当患者听到、见到或想到某一事物时,就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一些令人不愉快或不祥的情景,如见到有人吸香烟,即联想到可怕的火灾情景;见到医院的痰盂,即联想到疾病的传染。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总想一些缺乏现实意义的问题,如“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发黄”、“人为什么分为男人和女人”,迫使患者无休止地想下去。强迫性对立思维,患者在接触到某些事物或词句时,控制不住地出现一种相反的念头,如谈到战争就会想到和平,看到高兴就会想到悲伤,对领袖出现不尊敬、冒犯和亵渎的念头。
二、强迫意向:患者反复体验到,想要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动作或行为的强烈内心冲动,如见到尖锐的东西即有要去刺人的念头;一男生见到女同学出现想拥抱女生之念;过马路时,想到冲向正在驶过的汽车;走到高处,有一种想往下跳的内心冲动。
三、强迫行为:反复出现的、刻板的仪式动作,患者明知不合理,但又不得不做。表现为强迫计数,患者一看到这些具体对象时,则要去计数,如数地砖、台阶、电线杆或强迫记忆汽车牌照号码。强迫性检查与强迫怀疑有关。强迫性洗手多与不洁感和疾病恐惧有关,如一女病人因邻居患肝炎曾来她家做客,待邻居离去即反复洗手,明知道手已经洗得很干净了,但仍反复洗。此症状可发展为强迫性洗衣服等。
通常病人深感焦虑,主观上力图和强迫思维、动作对抗,结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焦虑、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点,从而容易对日常生活事件发生强迫性质的心理反应。如何摆脱强迫症的梦魇
强迫症一般发病比较缓慢,病程较长。症状可持续多年或时轻时重,经过治疗,症状可减轻至消失。
治疗的方法主要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心理咨询师刘伟提示,如果患有强迫症,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强迫症知识,成为自己的行为治疗师。如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在强迫想法的刺激下暴露自己,学习如何对抗强迫的想法与冲动。同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即使是几分钟也好;不要陷入习惯性思考,发现相应症状时,必须提醒自己:我的强迫症又犯了,我必须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减少或者避免社会心理刺激与压力,正确面对和应对各种压力;行动之后不要再回想或者评价,顺其自然地生活和工作;改变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心情要放轻松。
家属对病人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过分担心,尽量避免跟病人讲大道理,尤其不能追根究底。对病人提出的问题,最好按常规给予答复,说一遍即可,无需重复。另外,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