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调整心态 杜绝体罚
http://yichun.dbw.cn   2008-12-05 09:50:11

  东北网伊春12月5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张艳波/文

  现在,我市懂教育会教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教师显然占绝大多数,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但体罚事件仍然时有发生,这一现象也不容忽视。

  教师体罚学生到底造成多大伤害?教师为什么会体罚学生?如何缓解教师职业压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市教师进修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心理咨询师张晓光。张晓光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教师为什么会体罚学生?

  教师体罚学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媒体屡次报道有教师体罚学生,而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分析起来大多数后果严重恶劣的体罚事件,都与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不少教师由于承受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不同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又找不到宣泄的办法,一旦发现有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平时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股脑儿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同时教师的职业症状使之在教育中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在实际工作中显得焦虑和烦躁,有时遇到事情往往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还有一些年轻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很快会向现实妥协,在焦躁、烦闷之时,对待不顺眼的学生,训斥、责骂毕竟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比如下面的情况都会诱发教师的体罚行为:第一,成就的需要受挫。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较重,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受限制,难以实现自我价值。有些人对教师的劳动缺乏认同感甚至采取排斥态度,教师劳动成果显示的周期较长。第二,尊重的需要受挫。由于中国传统的“人制”体制的影响,尊重需要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远远得不到满足。第三,公平需要受挫。目前我国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合理现象,老师的收入在社会同层次的人员中偏低。第四,人际交往受挫。教师的社交范围较为狭窄,社交能力与社交活动需要不相适应,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定势。第五,生存的需要受挫。有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比较严重,维持生计的报酬难以得到保证。

  据有关报道,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在一项对某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采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检测后发布的结果显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的症状,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问题,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问题(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严重心理问题(心理疾病);69%的被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也偏高。

  由此可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已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只有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体罚学生到底造成多大伤害?

  有新闻媒体报道,某小学学生张某因上课精力不够集中,被老师随手掷来的小竹棍刺中左眼球,经鉴定为七级伤残。

  惩罚是学校教育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后进或错误行为一种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心理学证明:惩罚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策略,惩罚作为一种外部动力,使用得当,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激发学生对错误行为产生羞耻感和内疚感,把惩罚看作前进的鞭策力和进步的新起点。然而现实中,有的教师往往走入惩罚的误区——体罚,甚至误认为惩罚就是体罚,错误的惩罚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起反作用也就是负面作用,给学生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

  上学的学生的神经系统比较弱,心理素质也不高,粗暴的态度和打骂体罚,很容易使他们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而且容易对身心引发下列不利的多种情况:

  身体不适:有的学生在精神与生理受到恶性刺激会表现为身体不适,比如:抽筋、肚子痛、突然发热、大量出汗甚至尿裤等。

  遗弃感:一些教师在打骂惩罚学生时,口头常用“这个班不要你了,请你出去”或“我教不了你,请你另请高明”等语言。千万别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在学生心里认为老师真的不要他在这个班里上学了,让学生产生遗弃感。

  恐惧感:不少学生因为白天做作业写字慢或不会做或读课文口吃等,受到教师的辱骂和嘲笑,出现过度紧张或恐惧状态,到了学校胆小退缩,面露恐惧,怕老师点名、同学指指点点。

  暴力性:经常挨批评的学生,模仿老师辱骂同学、打同学,随时用暴力对待同学。老师表现的越粗暴,学生也就对同学越粗暴。

  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得很好,但就是偏偏不做和干脆去搞破坏,这种学生还能表现遇事冷冷淡淡、做事胆怯等。

  逆反心理强:作为老师不难发现,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老师一味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学生对训斥的耐力逐渐会提高,慢慢的学生就会持无所谓的态度,越来越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产生抵触情绪,对老师教育方法也产生了强烈逆反心理。

  说谎行为:学生被体罚后,可能“立竿见影”,但这个“影”在学生行为上产生了变化往往只是一种短期行为,而在学生身上产生长远心理影响可能是恶劣的,学生屡遭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谴责就会抬不起头,挺不起身,心惊胆颤,遇事只退不进最终产生拖后腿行为。为了避免惩罚带来的痛苦刺激,甚至学会用说谎来保护自己(如:开家长会说家长不在或住医院等),在行为上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养成了虚伪的不良性格。

  压抑心理:不恰当的体罚,会使学生产生压抑心理,严重者还会妨碍智力和创造力的健康发展。事实上常受老师体罚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很差又不遵守纪律,对学校开设的功课不喜欢,但又逃避不了,背着沉重的包袱,再加上老师不恰当的体罚,犹如伤口撒盐雪上加霜,在双重压力下,使学生势必出现恐慌和忧郁情绪、仇恨心理。学生在感情上与老师疏远,久而久之必然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虽然学生慑于老师的威严,当面检讨,但内心不服,过后照旧与老师唱“对台戏”,导致师生关系更加紧张。更为糟糕的是,这些也可能成为产生仇视社会,厌恶人生心理的基础。如何缓解教师职业压力?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进行努力。

  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去工作与生活,要正视自己心理方面的变化,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有心理障碍,出现心理疾患,不要讳疾忌医,要主动求助,及时医治。

  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加强科学管理,为教师提供公平、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的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定期心理辅导工作。

  再次,社会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创造思想和物质基础。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要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优势,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的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要把自己看成是命运的主人,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当教育工作遇到挫折时,一方面能进行反思及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客观地分析学生、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不至于产生明显的挫折感。

  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并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但如果走出课堂,则尽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如与亲朋好友交谈,到户外运动,听听音乐等进行渲泄或转移情绪。还可以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情绪发生迁移。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爱好是心理保健的维生素,通过它可以解除心理疲劳,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乐于交往,融洽人际关系。优秀的教师往往是乐于交往的,他们不仅善于与校园之外的社会交往,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而且还善于与同事、家长,特别是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成功的教师往往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这又使得他们有了宽松、愉快的工作氛围,这也大大降低了繁重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