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20日电(记者袁道剑华方芝关英玉)继2002年9月由吉林大学与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主办的《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及K/T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野外科学考察,在嘉荫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地质考察活动之后,11月17日~19日,来自中、美、俄、德、英、日等10个国家的30余位古生物学家及地质学家(包括2名国外院士)在嘉荫县又进行了为期3天的第二次黑龙江嘉荫K(白垩纪)/T(第三纪)界线研究工作组会议野外考察活动。
本次考察活动由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牵头,国际古植物学会副主席、我国著名科学家、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孙革教授带队。在30余位古生物学家及地质学家当中,有备受关注的国际著名的古植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迪尔切、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阿克米梯耶夫、美国著名K/T界线研究专家约翰森教授、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阿什拉夫、被日本学者誉为“恐龙王”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际著名恐龙研究专家董枝明教授。本次考察活动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国土资源厅和嘉荫县委、县政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旨在深入研究黑龙江嘉荫地区白垩纪--第三纪生物群与K/T地层界线。继续探寻恐龙灭绝的时间及原因。将推动我国陆相K/T界线研究,提高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水平,进一步加强我国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国际合作。
我国黑龙江嘉荫地区白垩纪生物化石十分丰富,研究历史悠久。1902年在这里曾首次发现我国第一批恐龙化石,至今已一百多年。近年来,又不断有许多新的发现。以满洲龙等为代表的我国黑龙江恐龙化石群、早第三纪乌云植物群以及被子植物早期演化阶段划分等研究成果,在国际白垩纪生物群研究及K/T界线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据了解,目前世界已知的K/T界线点或可能确定为界线的点共有105个,其中包括我国的广东南雄和黑龙江的嘉荫,国际专家认为,嘉荫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目前K/T界线研究最有希望的一个勘测点。此前专家组一行在嘉荫先期采集的钻孔样品已于9月拿到长春进行进一步检测。此次野外考察,中外专家们冒着风雪深入到乌云小河沿钻孔点及白山头剖面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收集了部分样品。考察结束后,专家组一行还先后参观了黑龙江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和小兴安岭恐龙馆。
中外专家期望能够在中国黑龙江嘉荫流域寻找到一条能够划分距今最近一次生物大灭绝和生命大复苏事件的界线,即科学家所称的K/T界线。据孙革教授讲,通过这次考察,他有信心在不远的将来,嘉荫成为世界科学家关注并且寻找的K/T界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