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12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华方芝关英玉/文
“32年前,我们夫妻俩要用70多元的工资维持全家6口人的生活,所有的支出都要计划着来,因此,才留下了这个小账本。”市中心区居民张志福向记者展示着这本已经泛黄但保存完好的账本(见图),那100多张工资条和密密麻麻记载着支出的一串串数字记录着时代的变化。
这是一本简单普通的十六开本子,上面细心地粘着一张张或手写或打印的工资条。最久远的一张是1976年的,工资条上的基础工资金额是38元。张老保存工资条有一个规律,保存的都是发生变动时的工资条。张老还在工资条下面标注上发生变动的项目和内容,比如在1990年9月的工资条下,就注有“从9月起教龄津贴增加10元”的字样,而1991年全国粮油涨价,国家相应给每个职工补贴了6元,这一信息在当年5月的工资条下面也详细做了注解。
张老回忆说,当时涨工资的主要标准就是级别,他1971年上班工资标准定在38元,此后10多年没有变化,直到1985年10月基础工资才调整到70元。当时夫妻俩既要赡养老父亲,又要供正在读书的弟弟,两个女儿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用钱的地方特别多,虽然两人都挣工资,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双职工,可由于负担重,家里生活也很紧张,就连细粮夫妻俩都不舍得吃,要尽着老人孩子和弟弟。节俭是家里一切开销的准则,只有到春节才能给老人孩子做上一身新衣服。在生活中,夫妻俩也总结了“计划经济”的治家方略,除了记录收入外,家里的一切支出也都记录下来,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购买电视洗衣机等家电,每一笔收入支出记得清清楚楚。翻看这个账本,记者看到,即使在经济紧张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张志福夫妻也没有放松对孩子的教育投入,除了每月都给孩子购买一定数量的书籍外,他们还省吃俭用给女儿买了手风琴。
在这个账本里,还有张家两个女儿的工资记录。和父亲相比,两个女儿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将近300元的工资总额要高得多。张老高兴地说,从工资的变化能反映出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进入上世纪90年代,工资调整得快了,幅度也大了,1999年,建国50周年,全国普调工资,张老一次就涨了168.25元,工资总额由870.06元一下调整到1038.31元,突破了千元大关,而这在30年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此后,工资调整得越来越频繁,现在退休的张老工资早就超过了2000元。2000年7月,工资条被银行卡代替,张老说,原来每次涨工资,全家都要高兴好几天,家人要讨论一下攒上几个月添个啥大件,现在家里啥都不缺了,老两口经常鼓励着多花钱,买好东西。老人说,生活好了,计划经济也要变变样,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国家都替老百姓考虑到了,没有了后顾之忧,咱就该琢磨着怎样享受生活了。说这话时,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