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0月29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记者田凤娇/文
在伊春日报社成立50周年之际,记者访问了老报人、我市新华社发稿第一人——岳璞。当记者提起上个世纪60年代他在新华社发稿一事,岳璞说:“当时是新闻,现在无新闻价值了。”记者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新华社发稿都是一件幸事,就像诗人在《诗刊》发诗歌、作家在《人民文学》上发小说一样,文字功底得炉火纯青。”
在记者的再三动员下,岳璞答应谈谈在新华社发稿的前前后后及现在的所为所想……在新华社发稿是意外
岳璞是1969年4月从部队复员回家的,当时分配到上甘岭林业局机修厂,因为他觉得这份工作不太如意,后来就找到了伊春日报社的有关领导,因报社需要,所以岳璞很顺利地来到了报社上班。为不辜负部队首长的嘱托、报社领导的期望,他拼命写稿,不到一个月时间,写了东北林学院(当时在带岭)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经验、南岔林业局革委会班子团结的经验和大丰林业局落实“九大”精神的报道,在新华社发表的《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美溪林业局森铁处党总支班子建设的经验》,就是在这一年写的。
1969年9月21日上午,编辑部主任组织召开编采人员会议,研究出了近期的报道思想。下午,岳璞去美溪林业局,向当时的宣传部长说明来意后,决定去森铁处看看。到了森铁处,他们召开了总支成员座谈会、职工代表座谈会,采访了几个中层干部和职工。回到招待所已经晚上7点多,岳璞吃过晚饭,连夜赶出了5000字的通讯。随后,此稿在《伊春日报》头版发表。过了几天,新华社、《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日报》陆续刊登。岳璞感到非常纳闷儿:没有给他们供稿,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伊春日报》每天出版后,都给国家级、省级等一些新闻单位邮去。新华社就是通过这个渠道看到这个稿子的。当时,有个潜规则:新华社发出的稿子,各家新闻单位都得用。
新华社发稿后,报社领导在大会上表扬了岳璞,他世因此在年终评上了先进工作者,新华社还邮来一本波斯猫图挂历(当时还未恢复稿费制度)。1984年业务职称评定,免试直接晋为编辑。回想起那篇稿子,岳璞说,吃透“两头”,很关键;吃透“上头”,方向明,写出的稿子有生命力;吃透“下头”,问题准,写出的稿子有针对性。不间断写稿是热爱
1986年离开报社后,岳璞干什么工作就写什么,直到退休,也未辍笔。岳璞说,这是职业习惯,更是对新闻的热爱。岳璞退休后,被时任伊春区区长的孙伟约回来,主编《伊春区志》(1986——2005)。
其间,他共写了政治理论文章8篇、专业理论文章3篇、新闻稿4篇,约20万字。有的在市报发表,有的在省刊刊登。其中,长篇通讯《中心区这五年……》在《伊春日报》发表后,被《黑龙江史志》刊用。读者反映,这篇通讯从标题到主题,从结构到语言都有新意。岳璞说:“新闻,内容要新,形式要新,语言要新。求新求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篇通讯的一个特点是材料充实。正像伊春区退休干部袁兆玉说的:“岳璞写的一些事,有的我们连听都没听过。”岳璞告诉记者,他写这篇通讯,开了10个座谈会,走访了28位领导干部,写了10万字的采访记录。当记者问岳璞为什么要写《中心区这五年……》时,岳璞说:“中心区在‘十五’期间,道变宽,楼变多,天变蓝,城变绿,大街小巷变干净,有目共睹,它是怎样变的?谁来变的?人们想知道又不知道,想说又说不完全。作为老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回答人们想知道不知道、想说说不清楚的问题。”所以,他下决心写好这篇通讯。稿子见报后,报社一位老同志说:“看了这篇通讯,中心区变化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
这个时段,令岳璞满意的新闻类稿子还有纪实《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迈出步伐》,约5000字,于2006年在《黑龙江史志》上发表。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后,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7月23日举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新闻发布会。同年7月30日,长篇纪实《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迈出步伐》成稿,详细记述了改革试点落地的始末、试点坚持五个原则、处理五个关系、健全四个体系。还想写稿是回报
岳璞说,在省刊发稿也好,在新华社发稿也好,都标志文字能力的进步。这种进步有多种因素,其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报社这个阵地锻炼人。岳璞还记得他一进报社就被分配到记者组,这是采访第一线,又练笔又练人。后来,到编辑组,当过党群编辑、文教编辑、政法编辑,虽说不是采访第一线,但接触稿子多了,学习的机会多了。后来,编辑部改革,他当了一段一版编辑。一版是要闻版,是报纸门面,综合能力要强,形成稿子要快,版面设计要好,也是锻炼人的好地方。第二条是报社给岳璞提供4年带薪离职黑大中文系学习的机会,这是他这些年来一直念念不忘的事情。没有这4年的学习,他不可能走上大学的讲台为职大学员讲写作课,也不可能走进《黑河日报》、《合江日报》为编采人员讲授新闻理论,更不可能在退休后写出约20万字的新闻论文。正是因为报社为他提供了这4年的学习机会,也留下不小的遗憾。因为学习回来不久,他就离开了报社,没有继续为报社出力。饮水思源,拿末求本。为报答报社培养之恩,岳璞说:“只要大脑不老化,把几十年的沉淀挖出来,为报社多写稿。”
正像岳璞在66岁生日时写的:“这沉淀是金又不是金,这沉淀是银又不是银,这沉淀愿给社会,愿给亲朋,愿给子孙,只要有人相中,愿把囊中掏空。”
上图为岳璞正在仔细研读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