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百岁老人笑对人生
http://yichun.dbw.cn   2008-09-26 09:53:26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 张增玲/文

  百岁老人笑对人生

  2008年9月14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午11时30分,在市中心区惠群酒楼一,场别开生面的寿辰庆祝宴会正在进行。这场宴会是专为百岁老人------牛开化举行的。身着红色唐装的老人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被儿孙亲友们簇拥着,满脸含笑。

  沧桑岁月

  上世纪初,牛开化出生在山东省一个贫困的家庭,聪明伶俐的她针线活最拿手,深受父母喜爱。虽然没有上过学堂,但父母让她懂得做人要有骨气。

  长大成人的她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嫁到邻庄一个王姓人家。那个年代,几乎家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在她的缝补浆洗,精心操持下,日子还算过得去。那个时候,日本鬼子常常到附近的几个村庄扫荡,每家都心惊胆颤,常常要躲起来。粮食是最珍贵的,说什么也不能让鬼子抢了去,牛开化就将家里的粮食藏到不易寻找的地方。村里家里经历了几次扫荡,鬼子没有发现她藏的粮食。而有很多人家因跑的急,没有藏好粮食被鬼子搜走,一粒粮食也没有,全家人只有挨饿。看不得别人受难的牛开化,就将家里的粮食拿出来,分给邻居一些,使得几家人得以生存。随着家里的添人进口,孩子们的笑声让农家小院焕发了无限生机。儿子到了求学的年龄,牛开化将孩子送到了学堂。聪颖好学的孩子一直是全家人的骄傲,他参加工作后,因各方面都十分优秀而被推荐上了人民大学。后来,牛开化的老伴因病去世,家务重担都压到了她的身上。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她不想牵扯儿子的精力,想方设法琢磨让家人填饱肚子。她总是经常到田野里挖野菜、摘树叶,带领全家人渡过了困难时期。

  1969年,牛开化跟随儿子从山东老家来到东北林区。当时的伊春人口不是很多,冬天特别寒冷。雪很大,有时候,一米多深的大雪能将门封住,“大烟炮”刮得昏天黑地是常事。山上的树成片成片的,粗的一个人都搂不过来。从没有出过老家的牛开化还是头一回看见火车运材的壮观场面,她觉得,东北挺好,就是太冷了。每到冬季,她就让儿子送她上火车,回山东的女儿家住上一段日子。10年后,女儿一家也来到了伊春。

  善良为人

  牛开化老人一心向善,她总是教育后人,要做善良诚实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老人常说:“人在做,天在看。”无论干什么,都要凭自己的本事挣钱吃饭,不要投机取巧,那样会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对不起别人。在她言传身教下,孙辈们为人正直,在工作中也很要强。老人的孙子、孙女都在外地,从事外交、金融、医生等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是佼佼者。他们和老人有着极深的感情,因工作原因,不能常回来看望祖母,就在电话中深情问候。

  老人看不得别人受难,有一年秋天,正在炕上给棉衣钉扣的她听见有人敲门,赶紧去开门。原来是一个穿着还算整洁的中年妇女,一口河南话,挎着一个小筐挨家挨户地讨要干粮。原来,妇女的家乡遭了灾。老人赶紧将妇女让进屋来,倒了一碗热水,又从厨房端出饭菜,让妇女吃了顿饱饭。妇女千恩万谢告别时,老人又给装了几个馒头,塞给妇女5元钱。要知道,那个时候,5元钱能买几斤猪肉啊!

  老人与邻居们相处十分融洽,在伊春区东升办青山村的女儿家的20余年里,村里人都知道有个热心肠的老太太。左邻右舍谁家有什么事都乐于帮忙。她帮着邻居做棉衣、照看孩子、照看家是常事,大人有时下地回来晚了,几家的孩子们就在她的照顾下吃完晚饭睡下了。因此,她被邻居们称为好管家,孩子们的好姥姥。

  老人一生做了很多善事,虽然有些是小事,但却最温暖人心。有些事情她都不记得了,可人家还念着她的好。那年受她恩惠的河南妇女,细心地她家将地址记下。几年后,家境好转的河南妇女给老人邮来一包花生和一封信,感谢老人当年的善举。还有很多邻居搬离了,但逢年过节都会给老人打来问候的电话。

  “5.12”汶川大地震,遇难的同胞让老人很难过,好几天愁眉不展、吃不下饭。听说全国各地都在捐款帮助灾区重建家园,她从自己的小包中拿出几十元,让家里人帮着捐上。

  养生之道

  今年百岁的牛开化老人,除有点耳背外,思维清晰、腿脚灵便。如今,她仍能做饭、洗衣。家人心疼她,总是让她在炕上呆着。但老人却闲不住,趁着家里人上地的工夫,她就上园子,坐在板凳上用小锄头松土、薅草,喂喂鸡鸭。看天色已近中午,又进屋到厨房,生火帮着把饭热上。她认为,老胳膊老腿就应该常活动,适当地干点活对身体有好处。

  老人喜欢喝点茶、养花,不吸烟、不饮酒。喝茶不喜欢浓茶,养花喜欢开花艳丽的,她觉得颜色鲜艳的花朵让人心情舒畅。老人愿意看电视,新闻频道和戏曲频道她最喜欢。

  老人睡眠质量还好。有早起的习惯,凌晨3点多就醒。她愿意和熟人闲聊,聊的都是过去的一些事。记忆力很好,甚至几十年前的事都记得。老人身板硬朗,偶感风寒,吃点药就能扛过去。

  老人自从到东北以后,饮食习惯没有改变,仍旧是粗茶淡饭。山东的大煎饼一直是她最爱吃的,隔三差五就吃一顿,还愿意吃带些汤水的面食。不喜辣,爱吃清淡的蔬菜。每次都吃八分饱,晚饭后稍微下地走动走动。她认为“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久前,家里人惊喜地发现,老人现在的满头银发中,又生出了很多黑发。

  现在,老人四世同堂,最小的一对重孙女1周岁多。老人儿子的好友、已84岁高龄的全国总工会原书记处书记王永成得知老人百岁寿辰,特挥毫泼墨写下大大的寿字和“寿似南山松不老,福如北海水长流”的对联赠送老人。很多亲属都特意从外地赶来为老人庆祝百岁寿辰。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