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为何弃档者增多?
http://yichun.dbw.cn   2008-08-20 09:37:34

  东北网伊春8月20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田凤娇/文

  在我国,个人档案要陪伴很多人大半生。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许多人忽视了对个人档案的管理,特别是一些高校毕业生,对人事档案的关注更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毕业生将档案托管到了相关机构,从此置之不理,甚至还有少数毕业生干脆自己保存,由此带来种种问题…… 弃档一族渐多

  5年前,张先生从省外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应聘到某私企。当时,公司就只看了一下大学毕业证,档案的事一直也没提,他只好把档案存放在人才中心托管。当初只缴了一年的托管费,张先生再没缴过。直到前不久,张先生参加某地事业单位招考,被录用后单位要他的个人档案时,他才想起档案的事。于是,他来到市人才中心,又补交了所欠下的费用。

  记者从市人才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该中心共接收高校毕业生档案2000余份。在这些存档中,有一些人事档案已长期无人问津,有的甚至已有八九年的时间。

  市人才中心相关人士介绍,高校毕业生最容易出现三种档案问题:一是毕业时未办任何手续,任档案“自由飞翔”;二是虽然托管到了相关机构,但从此置之不理,只到用时才回头查找;三是留在自己手上。除高校毕业生,还有部分灵活就业人员的档案“酣睡”在托管机构,无人问津。为何出现弃档一族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工作长期不稳定,加上许多用人单位不接收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才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对档案不重视。“现在都是聘用制了,用人单位顶多核对一下毕业证,用人单位完全凭业绩和能力评判员工,档案还有什么用啊!”想起自己至今依然没有着落的档案,王强显得很无奈。

  王强是5年前从省内一所大学毕业的专科学生,5年中他换过六七个工作,没有一家单位询问过他档案的问题。据王强讲,他工作过的单位全都是聘用的,从未查看过他的个人档案,对他的考评也基本依据他在实际工作中的业绩。虽然在工作中他也曾向用人单位提出过存放档案的要求,但企业都不愿接纳他的人事档案。

  弃档者日渐增多,自揣档案者也不在少数。毕业生王平告诉记者,他们有4个同学都与一家民营企业签约,但公司明确表示,档案关系由个人处理。所以,自己就一直将档案放在家中。

  长此以往,随着人才流动的加速及用人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遗弃档案的“弃档一族”。

  另外,还有许多毕业生自从毕业之后就到外地了,在外地打工,每个月微薄的收入,去除食宿、吃饭的费用所剩无几。据市人才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市人才中心的存档费每年最低的是120元,虽然人才中心会提供档案的接收、转出、查询、出具证明等多种服务,但是对于这类人群,就他们目前的状况来说,每年120元的存档费也不愿意承担。许多手续没档案办不成

  目前,毕业生中有不少同学对档案不了解,也不关心。其实,档案的作用不可忽视。档案的用处到底有多大?市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中国,即使在人力资源实现市场化配置后,人事档案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证明一个人从学校到各个工作岗位不同时期的轨迹,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人事档案具有现实性、真实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澄清个人问题的凭证。他提醒高校毕业生,档案看似一时用不到,但“弃档”会使个人的一些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首先,影响个人利益。有了档案,就可以享受到相关的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服务,如办理社会保险、失业保险等。无论是在原单位供职的人,还是辞职后另求新职者,在办理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时,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社保参保年限等都是主要依据。

  其次,影响毕业生转正定级和工龄计算。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后,没有及时办理参加工作手续,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转正定级,也影响到工龄的计算。

  第三,耽误职称评定和工作调转。有的毕业生自大学毕业后,档案既没有提交单位,也没有存在政府指定的人才中心,职称评定就会因手续不全而受到影响;另外,通过招考进入事业单位或考公务员,异地调动,都必须办理调档等,都要审查档案,并以其记载的相关资讯作为甄选人才的重要证据。

  每年有不少高校毕业生暂时未就业。他们不重视档案,认为托管档案还得交钱,不划算,所以“弃档”现象比较普遍。

  这位负责人提醒广大毕业生,档案不能由个人或亲友代管。对于因故保留在自己手中的档案,需尽快到托管机构补办手续。该负责人说,毕业生带上相关证件到人才中心,重新建档存档,并按时缴费。目前,市人才中心对档案的管理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性的管理,当毕业生找到单位后,他们负责出具介绍信;二是人事代理,他们负责毕业生转正定级,可以连续计算工龄,申报专业技术职称、代缴养老保险、失业险等。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