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7月29日电(记者崔蕊)走在林城的街道上,一辆辆满载乘客,整洁舒适的公交车成为伊春城市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想起几十年前马车接站,没有交通工具,只好以步代车的时代,人们不禁感叹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市中心区76岁的刘淑珍老人上世纪60年代来到伊春,据她回忆,当时的伊春城区内基本没有交通工具,只有接站的时候才能看见马车,城区人们基本上都徒步行走。那时候她在现在的光明2厂附近上班,每天早晨出门,两个多小时才能走到干活的地方,中午根本没有回家吃饭的时间,只能怀揣一个大饼子当做午饭。夏天还好说,冬天的时候天短,3点多就得起床,外面漆黑一片,女同志胆子小,没有办法,只好带上家里的狗在路上做伴。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后,伊春才有马车接送站。60年代,仍以马车为主,偶尔也有人力三轮车用于接送站。直到1974年,市交通局投入5台客运车辆,开辟伊春区通往友好、翠峦、美溪、金山屯等近郊短途客运线路。
1975年初,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配备客车3台,5月10日正式运行。这是林区人们值得庆祝的日子,许多市民特意从家中跑出来,有的想一睹公交车的风采,有的市民则坐上公交车,感受城市的变化。当时,开通线路两条:火车站至卫东公社(2线),全长6公里,设6个停车站。火车站至临山街(3线)全长5公里,设5个停车站。此间2、3线不定时运行,每日早晚还发两班接站车,由火车站至中心医院(今市第一医院),全长4公里。此时,全公司营运线路总长15公里,全年客运总量达126万人次。
1976年,市公共汽车公司增至60人。当年,新购进哈一型大客车5台,营运车辆总数8台,新增加线路两条,市一百货商店至红旗林场4线,全长8公里,3个停车站,伊春酒厂至第三百货商店(5线),设7个停车站。1983年,新增线路1条,开通1线,由火车站至河西原农企公司,全长6公里,设8个停车站。该线贯通城区主要干线,平峰时每30分钟1趟,高峰时15——20分钟1趟。其他各线循环时间在30分钟左右。到年底,全公司营运大客车数达18台,营运线路总长度37公里,年客运总量为189万人次。
1984年——1985年,市公共汽车公司又购进哈五型、哈七型大客车6台,营运总车辆24台,新增线路4条,延长线路1条,即1线延伸至河西中心医院,全长8公里,伊春中心城交通粗具规模。去年7月,市公共汽车公司又投入了12台GPS卫星报站定位公交车,每个站台自动报站,无人售票,将来,该公司还将投入IC卡公交车,给市民带来更多的方便。城市公交事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市有公交车200余台,交通事业的发展,给市民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