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7月18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崔蕊/文
林区开发建设6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自强的伊春人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把一个60年前封闭、落后的小城镇,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优秀旅游城市,一个日渐强大的经济转型城市。是不断的改革和发展,让伊春这个年轻的城市走向了世界。
林区开发建设初期,经济发展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只有发展经济,才有出头之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全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从农业、林业到商业,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伊春的经济繁荣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发展
伊春的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同时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放开农产品价格,把市场调节机制引进农业经济,多数农民开始进入市场,参与流通。据统计,1985年,全市农贸市场发展到91个,年成交额千余万元。各地还建立了农副、山特产品批发市场,农村出现了经营商品生产的运输专业户。出现了一批多种经营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我市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农业开始步入山、田、水、草综合开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我市首先调整了种植业内部结构,增加了大豆、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了饲料和经济作物的比重,使种植比例由粮、菜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菜、经、饲”四元结构。实行改革后,改变了僵化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1982年,根据林区实际,我市在大力发展营林事业的同时,把一向处于从属地位的木材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地方工业提到战略地位。由于调整产业结构,在木材产量调减百万立方米,影响产值近亿元的情况下,198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仍比1978年增长了37.8%。木材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和地方工业3项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9%增长到50%以上。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市林业战线的70个企业中进行了扩权改革试点。按照中央精神,进一步放宽了政策。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简政放权的若干规定。从人事劳动管理、计划管理、产品销售、物资采购、资金使用、工资奖金、工商、物价等方面,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同时,首先在桃山林业局搞了局(厂)长负责制试点,并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局(厂)长负责制。
全市各条战线全面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营林战线主要是国有林地分户经营承包和小周期承包两种形式。木材生产战线主要是配套机组承包和职工邀伙承包。木材综合利用战线主要采取联产联利,分层次承包。同时,大部分林场、经营所都实行了场(所)长经营承包责任制。财贸经济体制改革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全市的财贸改革,改变了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全民、集体、个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改变了封闭式、多层次的批发旧模式,逐步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发式的批发体制。
1979年后,由于政策放宽,无论国营、集体和个体商业网点,都可以直接同外省市批发站、贸易中心及厂家订货,也可以在贸易市场议价购货,这就改变了过去垄断的批发体系。由于商品进货渠道的灵活多样,使批发、零售关系进一步密切,送货上门、代办发运、让利、代销等业务相继开展起来。工商管理和经济杠杆部门放宽政策,为搞活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市工商局按照“支包、帮富、放活、管好”的方针,端正业务工作指导思想,简政放权,为全市各类工商户的发展,特别是农贸市场的放开搞活,创造了诸多条件。税务部门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政策的同时,开展“支、帮、促”活动,为工商户穿针引线,当“红娘”,扶持一部分集体、个体工商户,救活了一批濒临“关闭”的企业,达到了搞活流通,培养税源的目的。市物价局从实际出发,下放了商品作价权限,适当扩大了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的范围。规定650种三类小商品由生产、用户协商定价,批发和零售企业还可实行季节差价、城乡差价。银行系统开办了消费品贷款业务,鼓励、刺激消费。建立健全了各种经营承包责任制,加强了企业内部的各种经营管理,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到1985年,全市国营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80%多的单位实行了放开经营。各零售企业改坐商为行商,变闭门待客为送货上门,实行店内外两条线,店、亭、摊、车一条龙服务,扩大销售。经济联合促进对外合作
1984年,市政府成立经济技术合作委员会,负责经济联合、技术引进、人才交流、物资协作、信息传递等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综合、平衡。至1985年末,全市各级领导干部60多人次,带队走访了国内11个省、市,出访了3个国家,寻求经济联合伙伴。乌马河区、五营区、桃山林业局、铁力市等地的党政主要领导,多次下江南,签订了一些协作项目。全市接待了国外商社、财团、公司的代表29人,国内各级政府及企业界来林区考察、洽谈协作项目的权威人士70多人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和口岸地区,聘请了32名经济界知名人士做我市的信息情报员。市政府还在北京、深圳、大连、哈尔滨等地建立了5个区域性的办事处。广泛联络所在地区内的各级政府、企业,收集了很多信息,洽谈签订了一批经济技术协作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5年,全市与国内外厂家、客商签订正式协议23项。其中经济联合项目17项,技术协作项目6项;项目总投资为6814.7万元,其中,协议引进资金1846.53万元,当年投入使用569万元。当年投产(试产)或引进技术已应用的有13项,按投产当年统计,实现新增产值948万元,新增利税71.8万元,安排从业人员1400多人。1985年下半年起,全市加强了经济协作专业队伍的建设及经济协作工作的基础建设。嘉荫、铁力、乌马河等先后成立了经协办或开发公司。各县、区(局)、厂、矿及市直有关单位,向市信息库、项目库输送了各种经济技术信息及预上项目,使全市经济联合项目库的储备项目增加到60多个,信息储存达1万多份,向企业及有关部门传递信息1500余条。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发展特色产业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五大特色产业的同时,坚持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走出山门,不间断地强力推介“绿色伊春”,大规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掀起了抢抓机遇、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热潮,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人大、政协充分配合,部门、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全市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已经步入加速推进的快车道,引进资金总量一年一个新台阶。
2007年,全市共引进国内投资项目146个,其中超千万元项目100个,超亿元项目5个,涉及绿色能源、商贸、矿产、旅游、城市建设等众多领域,全年共引进到位资金36.6亿元,同比增长46%。2007年,新批外资项目14项、审批增资项目12项,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176万美元,同比增长19%。截至目前,全市进出口贸易市场已拓展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已发展到85家,其中进出口额超百万美元的企业已达33家。近年来,我市对俄经贸合作持续升温。2007年,在俄采伐木材79万立方米,开发耕地3429公顷,对俄劳务输出2540人,嘉荫口岸过货贸易额达到2003万美元,同比翻了一番多。在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推动下,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五大特色产业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4月29日,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第一槌在乌马河林业局敲响,从此,国有林区职工真正成了大山的主人。两年过去,全市承包林地面积达到80340.44公顷,6623户林区职工签订了林地承包和林木流转合同(本报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将做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