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回首林城人的文化生活
http://yichun.dbw.cn   2008-07-11 09:53:33

  东北网伊春7月11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田凤娇/文

  每当夜幕降临,尤其是夏季,人们便三五成群地来到伊春区文化馆(原址东方红电影院北),围坐在幻灯片前,观看节目。这一幕是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场景。

  穿过时间的隧道,昔日的伊春区文化馆仿佛还印在老一辈林区人的脑海中。在纪念伊春林区开发建设60周年、伊春建市5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原伊春区文化馆馆长、老一代美术工作者阎哲,他不禁忆起当年的文化生活。

  伊春区文化馆始建于1953年9月,建馆时系伊春县文化馆(在伊春大百货附近)。在文化馆成立初期,只有不足200平方米的地方。后来,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中国处在了“困难时期”,国家文化部号召全国上下各级文化部门以文养文。1961年7月,黑龙江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在牡丹江市文化馆召开了文化馆以文养文现场会,阎哲代表伊春参加了这个会。回来后,他向市文化局汇报了会议精神,就是要让文化馆自己想办法挣钱,以解决经费问题。当时,阎哲就在心里盘算着,文化馆美术工作者这么多,何不成立一个美术服务部?于是,他就把这个想法向上级领导汇报了。说干就干!很快,工艺美术工厂开始对外营业了。当时,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的高才生业柄喜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了伊春区文化馆,从事书法、国画辅导工作,许多年轻的书法、国画爱好者闻讯而来,在陆续开设的辅导班中,每个班都不少于70人,把整个活动室都挤满了。随后,他们还成立了舞蹈班、器乐班、曲艺班等辅导班。当时,对学员收取不到10元钱的学费。后来,为方便群众阅览书籍,还腾出来一个房间做图书阅览室,对外借阅书籍。

  一时间,不足200平方米的文化馆成了文人墨客常来常往的文化艺术之家。同时,在那个年代,文化馆也造就了一大批国画、书法工作者,为解放军部队输送了舞蹈、器乐、曲艺等众多的文艺兵。

  在晚间,文化馆对外播放幻灯片,就是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一幕。幻灯片是工作人员自己制作的图片,现场有解说员配解说词,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后来,他们又自筹2000多元资金,购买了3台匈牙利黑白电视机,有时将一台电视机置于文化馆大门口,对外播放。

  到了“文革”后期,为了活跃伊春区的文化生活,他们组建了一支70人的文艺宣传演出队。当时正值春节,他们在市文化宫演出话剧《张思德》、《农奴戟》、《北京人》;歌舞节目专场演出有《鄂尔多斯》、《洗衣歌》、《二大妈看病》等等。随后,应省军区特邀,赴珍宝岛慰问演出达3个月之久。

  为了丰富市中心区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在北大河南大坝兴建了水上俱乐部,经过一年多的施工,于1973年6月1日儿童节对外开放。在典礼会上,伊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派记者采写制作了专题节目,并在市、省电视台多次播放。时任伊春区政府文教副区长的王希文到会剪彩并讲话,当天下水30只划船,少年儿童一边划船一边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场面十分壮观。另外,在水上俱乐部里还有少儿阅览室、文化舞厅等活动场所。

  此后,文化馆经常举办演出晚会,他们特邀北京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和著名相声演员杨振华一行11人前来演出,使伊春市的观众开阔了眼界。

  改革开放后,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出现了政府、企事业单位主办和群众自发组织开展活动的新局面,文化活动进入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

  1984年,伊春区文化馆改为伊春区文体科。1990年3月,文化管理职能从文体科分离,成立伊春区文化局。1993年,伊春区成立文化市场管理科。同年,伊春区文化局与伊春区教委合并,改为伊春区教育文化委员会。1998年8月,伊春区成立文化体育委员会。2001年11月,区机关机构改革,文化体育委员会改为文体局。

  此后,伊春区事业单位都先后成立了文化活动站、演出队。各中小学均有文化活动骨干队伍和鼓乐队,每逢重大活动和运动会都进行表演。丰林、黎明、朝阳小学建立了校园文化站,丰林小学为“器乐少儿基点校”、朝阳小学为“书画少儿基点校”。这些特色学校多次在国家、省、市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中获奖。

  1990年以后,在生态园林城建设中,许多景区、景点以木刻、石刻、雕塑为主的艺术作品大量涌现,如中国林都木雕园以木制艺术品为主,小兴安岭石苑是以石刻为主的景观。区内各公园、主要交通路口也有许多雕塑作品,包括奔马、飞鹿、天鹅、啄木鸟等动物系列;曲常川、马永顺、李传谦等名人系列。伊春区从1999年开始,举办冰雕作品展。首届“迎新春冰雕、冰灯展”,展出作品48件。2000年第二届“世界之光”冰灯、冰雕展,展出作品65件,还编辑作品画册一集。2001年第三届“走进新世纪”冰灯、冰雕展,展出作品58件。2002年第四届“万马奔腾”冰灯、冰雕展,展出作品59件。

  1990年,伊春区在通河路承办了黑龙江省东部七城市艺术节文化一条街活动,放映露天电影,举办图书、图片展览及文艺演出,观众达6万多人次。1991年国庆节前夕,在伊春市暨伊春区庆中秋迎国庆文化夜市系列活动中,举办文艺演出,放映露天电影,开展图书阅览、电子游艺、美术作品展览等多项活动。1992年7月,在我市首届小兴安岭森林节大型文化系列活动中,举办广场晚会3场、广场电影3场、广场交际舞会1场,放飞和平鸽500只,并在市体育场举办了大型焰火晚会。同年9月,在通河路举办了伊春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一条街文化活动。1994年7月,我市举办第二届小兴安岭森林节,伊春区举办了以“请到大森林里来”为主题的文艺晚会5场,放映露天电影3场,举办广场交际舞会3场,举办美术书法、摄影、新闻图片展览2次,还邀请国内几位著名歌唱家、舞蹈家到场献艺。1999年元宵节,在伊春河大桥举办了大型烟花篝火晚会,观众达5万人。中央电视台记者拍摄了晚会现场(后录制成专题风光片)。

  2001年7月12日—7月18日,伊春区承办了首届中国黑龙江森林生态旅游节系列文化活动,区中老年秧歌队、中小学生腰鼓队等5支队伍在原市政府招待所门前广场演出。腰鼓队荣获一等奖,其他4支队伍荣获二等奖。2002年7月12日—13日,在伊春市广场系列文化活动中,伊春区组织两场文艺演出。同年8月,为迎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林区慰问演出,伊春区在升辉市场举办了广场文艺演出,观众上万人。对此,中央电视台在《电视你我他》栏目做了专题报道。2003年,伊春区代表队诗朗诵《我如此爱你,伊春》,被抽调参加全省社区广场文艺演出。2006年,伊春区政府投资250万元,改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幼儿教育中心。2007年,以伊春区建区50周年、邻居节和市第五届“大森林之声”暨基层文化年活动为载体,开展了群众性系列文化活动。

  此外,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文化活动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林都健身广场每天早晚的交谊舞、健身舞和大秧歌;北山公园广场的清晨健身舞;水上公园音乐广场的早晚健身舞蹈;时代广场的大秧歌队,这些广场活动都是长年坚持、经久不衰。

  这些社会文化活动让林城人过足了瘾,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