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为扮靓林城洒汗水
http://yichun.dbw.cn   2008-07-11 09:52:59

  东北网伊春7月11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实习生杨佰艳记者华方芝关英玉/文

  每天清晨,当我们这个城市还在沉睡的时候,街道上总会出现这样一个身影:她用手里的扫帚细致地清扫着街道,还不时地弯下腰去捡起地上细碎的小东西,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伊春区环卫处红升环卫所所长王艳斌。

  今年47岁的王艳斌从事环卫工作20年,她用心灵为林城描绘出精美的画卷,她的足迹从偏远的林城迈向了北京。

  城市美容师一干20年

  王艳斌青年时代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修过路,建过桥,当过纺织工人,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她都兢兢业业,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1988年,王艳斌调到伊春区环卫处成为一名环卫工人。当时王艳斌已经结婚,爱人并不赞成她干这个工作,一来工作环境差,又脏又累,有些人还瞧不起环卫工人,二来工作性质特殊,每天迎着朝阳出伴着晚霞归,越到年节越忙活,家里的活干不上不说,家人想在一起吃顿饭都很难。可王艳斌却不这样想,环卫工作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她觉得十分光荣。于是,不顾丈夫的反对,王艳斌拿起扫帚扫起了大街。这个工作她一干就是20年,20年来,从普通工人到副所长、所长,她亲身经历了自己及其伙伴们的辛勤劳动换来家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感受到劳动带给自己的快乐与光荣。

  多年来,王艳斌负责的路段都是全处的免检路段。每天清扫完街道后,王艳斌总是要推着自行车到扫过的地段再遛一遛,在巡视过程中,看到市民随手扔掉的果皮纸屑就捡起来,放进自行车的车筐里,这辆车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流动的垃圾车”。在王艳斌的推广下,现在工人们都用上了这种“流动的垃圾车”,不仅保洁效果大幅提高,工作强度也降低了。

  清扫街道工具损耗特别大,王艳斌带领工人们动脑筋、想办法,积极进行工具革新,开展节约挖潜。从事环卫工作20年,王艳斌始终坚持自己扎扫帚。在扎扫帚的过程中,王艳斌细心地将掐下来的小竹糜子积攒起来,积攒多了就又能扎一把扫帚。在她的带动下,工人们也都积极参与到节约挖潜行动中来,用废弃的丝袋子扎的毛毛扫帚、用旧带锯片做的除雪的小铲子、用废旧胶合板做成的雪推子等轻便、实用的自制工具相继问世。现在,这些凝聚着环卫工人智慧的工具在全处推广,得到广泛应用。

  担任所长之后,王艳斌更是处处以身作则。开春或者元旦、春节时,平房居民清扫院落,清理积雪,倾倒污水,保洁工作量激增,环卫部门常常要开展大会战。长年累月的露天工作,使她患上了风湿病。遇到雨雪天气或者气温降低时,手、脚关节像有千万只小蚂蚁在咬,疼痛难忍。可在会战中,王艳斌每次都抡着大镐和工人们一起刨冰清雪,一干就是一天。到了晚上回到家里,累得浑身像散了架一样,但第二天一早,王艳斌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在王艳斌的带领下,她所在的环卫所总是最好最快地完成任务。

  “谢谢”带来的改变

  环卫工作是个累人的活,有时工人们刚刚清扫完的街道就被路人扔上了包装袋、冰棍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本来就大,遇到不讲文明的行为,有时就会与人发生争执。而王艳斌对待这种不讲文明的人有一个特殊的法宝,她不与人争吵,只是默默地将垃圾扫起来。如果看到有人将垃圾扔进果皮箱里,她会走到跟前向人道谢,她总是微笑着说:“谢谢,现在像您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她告诉工人们不要与人争吵,而要真诚与人沟通。“谢谢”,这句简单的话语,表达的不仅是对被人尊重的感谢,还传递着对文明的呼唤。时间长了,工人们发现,随手乱扔的现象真的少了,有时看到工人正在清扫街道,市民会主动将手中的冰棍杆扔进工人手中的垃圾铲里。

  环卫工作干的时间长了,王艳斌和她的同事们发现,随着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人们的文明素质也在提高。街道上的果皮纸屑少了,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主动将废物扔进垃圾箱里。即使是大风天,也没有20年前那种纸屑漫天飞的现象了。如今走在林城的大街小巷,街道整齐,路面清洁。加上我市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空气清新,天空湛蓝,河水清澈,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级卫生文明城市,尤其是近几年,又获得联合国最适宜人居城市等荣誉称号。而在这一连串的荣誉中,环卫工人用自己无声的劳动做出了重要贡献,环卫工作也得到了市民的认可。走在整洁的街道上,市民心情舒畅,环卫工人也因劳动得到认可,干起工作来更有劲了。

  与工人心贴心

  王艳斌干起工作来雷厉风行,发现哪个路段的保洁工作存在问题,不论亲疏远近都要求其立即返工,直到达到标准为止。可在生活中,她是工人们的贴心人。

  环卫工作是个特殊的岗位,工人起早贪晚,风里来雨里去,他们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温暖。从1997年担任副所长至今,王艳斌每天都提前到单位,晚上总是等工人把工具收完才回家。去年除夕,一大早就下起了大雪。看到下雪了,工人们都早早地来到自己负责的路段开始清雪。到了中午,王艳斌的爱人和孩子先后打来几次电话催她回家吃饭。可想到还有几位工人在路上清理积雪,王艳斌就耐心地等在办公室里。一直到下午3点,最后一名工人交完工具,王艳斌才放心地回到家里,而此时,家里给她留的饭菜已经凉透了。

  王艳斌说,工人们在外面工作很辛苦,如果回到单位看到领导不在,心里一定不是滋味。自己在办公室等工人们下班,他们的心里就会觉得很温暖。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她总是和最后交工具的工人一起下班。王艳斌心里时刻装着工人,谁要过生日了,谁的腰疼病又犯了,她都会送上温馨的祝福与问候。

  长期以来,环卫工作一直是一个简单工种,在工作中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正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只有那些文化水平低或者身体条件差的人才干这个工作。虽然环卫工人和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一样为我们的城市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但总有一些人在心理上歧视环卫工人。王艳斌从事过清扫街道的工作,她深知工人们在工作中除了要承担身体上的重负外,精神上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也正因此,她在工作生活中时时处处为工人着想,她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工人们,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王艳斌当上所长后,每年都组织工人们出去郊游。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王艳斌带着工人在自行车上插着彩旗,一路唱着歌,向目的地出发。环卫工人看似与文艺不沾边,可他们当中既有能歌善舞的人,也有才华横溢的诗歌爱好者。大家在一起聊聊国家大事,说说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绪上来时,有的唱歌,有的跳舞,也有人拿起心爱的乐器演奏一支或抒情或热烈的乐曲……

  走进人民大会堂

  在王艳斌的带领下,红升环卫所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他们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奉献精神忘我工作,为家乡面貌的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艳斌本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区劳动模范,省爱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当选为区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

  2007年12月,一个喜讯从省城传来:在省人大代表会议上,王艳斌光荣地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消息传来,人们纷纷向王艳斌祝贺。要知道,作为基层环卫工人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伊春建市50年的历史上,王艳斌是第一人!

  3月5日,坐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亲耳聆听总理的报告,感受总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总理的报告亲切自然,关注民生,多次博得与会代表热烈的掌声。王艳斌细数了一下,总理的一篇报告42次被掌声打断。在大会期间,代表们纷纷就与百姓相关的各种问题提出议案,环保、生态、农业成为代表与百姓最为关注的热点。

  印象中,人民大会堂是个庄严的地方,在那里开会的人们也都是穿着整齐的服装,神情肃穆。为了参加会议,王艳斌特意选购了一套深色的西服。但到了会场,王艳斌发现,随着人大代表结构的优化,在人大代表中,女性占了很大比例。而女代表们的着装都各具特色,或色彩艳丽,或地域特色鲜明,少数民族代表的服装更是展现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和精神风貌。

  13日,大会休会一天,代表们纷纷走出会场参观北京的市容市貌。为奥运而建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都成为代表参观的重点,别的代表参观时注重的都是建筑本身的结构特点、装修方式及周围景观,每到一处新景观,人们都争着拍照留念。而王艳斌却不这样,虽然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她却无暇欣赏首都的美景,她更关心的是地面的保洁与清扫。

  这就是王艳斌,一个普通的林城环卫女工,她用高尚的情怀在美丽的林城大地书写着精彩的人生。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