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7月4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实习生杨佰艳记者华方芝关英玉
站在市中心区伊春河大堤上,放眼望去,山色青翠,河水潺潺,天空蔚蓝,空气清新,在这里让人心醉的还不止这如画的美景,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锻炼的人群形成了一道流动着的亮丽风景,从耄耋老者到学前幼童,人们或跑步,或骑车,或游泳,或散步慢行。
近日,记者来到了健身的人们中间,体验到快乐的健身群体中别样的乐趣,也深深感受到全民健身为林城人带来的种种变化和由此激发的工作热情和亲山近水、热爱家乡的情怀。斩浪劈波享水趣
在市中心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已人到中年,既要承担起支撑家庭的重担,又面临着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多种压力。面对生活,他们有激情,有活力,因为他们找到了舒解压力的有效方法——游泳。
这些游泳爱好者自发地成立了游泳协会,每年的六月到十一月,每天早晨5时30分,他们都会在伊春河里劈波斩浪,风雨无阻。
游泳是一项全身运动,游泳时,身体通过在水中自如地活动,头部、躯干、四肢都可以得到全面的锻炼。游泳可以加强人体适应温度变化和抵御寒冷的能力,增强心肺功能,塑体美型,加大肺活量,使皮肤的血液循环得到加强。
刚刚上岸的游泳爱好者孙先生一家都是游泳爱好者,儿子两三岁就在父母的带领下下河弄水。孙先生和爱人在去年举行的第六届大连国际冬泳邀请赛上,分别获得了所在项目的铜牌。孙先生说,家乡优良的水质让他们感到身为林城人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自于家乡美丽的山水和对环境的保护。在一些大城市,人们要想游泳,只能到游泳馆里,而在伊春这座美丽的城市,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树木青翠,河流清澈,不管是市中心区还是林业局,未受任何污染的河流就是人们天然的游泳馆。在炎热的夏季,有时,人们将午休的地点就选在了清凉的河水中,在河水中畅游后,即使不用清水冲,也可以直接上班。
老孟是这项运动最大受益者,用大家的话说,“游泳让他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
老孟50多岁时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和糖尿病,他经常拄着拐杖到河边看游泳。有人开玩笑地逗他下水“水疗”,没想到老孟真的试探着下水了,从每次在岸边泡上几分到试探着游上几米,几年后,老孟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腿不疼了,走路也不用拄拐了,在水中自如游泳的距离也从几十米渐渐拉长到几百米。后来,老孟又爱上了骑自行车,今年6月初,老孟和另外两名车友一起从伊春区出发,经过9个小时的骑行当天到达了嘉荫。据同样爱好游泳、多年从事医学工作的徐先生分析,股骨头坏死对人的伤害几乎是不可逆的,而老孟在长期的游泳过程中扔掉了拐杖,可能是在这一过程中改善了血液循环,加速了血液流通,才出现了这样令人惊喜的变化。一路骑行观山色
随着城市道路的改造,公共交通的发展及私家车的增多,人们的交通工具发生了重要的改变,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作为一种健身工具,自行车却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体重成为衡量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多人都意识到借运动减肥,身材比只靠节食减肥的人来得更好。每天的清晨或傍晚,大堤上不时划过一些身穿骑行服的自行车人。在这些自行车爱好者中间,既有事业有成的中青年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还有一些是已经退休在家的老人。
有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能分泌一种荷尔蒙,这种荷尔蒙使人心胸开朗、精神愉快。在踩单车过程中,血液循环加速,大脑摄入更多的氧气,因此让人吸进更多的新鲜空气。骑过一阵子之后,人就会觉得脑筋更清楚。骑着这种靠本身体力去踩的双轮脚踏车,人们会感觉十分自由且畅快无比,一些自行车爱好者称,自行车不仅是一种减肥的健康运动,更是心灵愉悦的放逐。
市民张先生经常在大堤上踩踏单车。每次踏着自行车,与车友们一起穿行在家乡的山水间,张先生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张先生和车友们还经常相约踏车做短途的旅行,每次骑行没有固定的路线,随性确定路线,乌马河、友好、铁力、新青……想到哪里,就去哪里。也正因此,一路上,他们亲身感受到经济发展为林区带来的变化。
李先生一直十分钟爱自行车,他不仅将自行车当成健身工具,更是将其作为一种环保的交通工具。不管是上班还是游玩,他都愿意自己骑车前往。李先生说,骑车行进在青山绿水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亲身感受到家乡没有一点污染的环境带给人们的舒适与惬意,作为林区人,总会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信步闲情堤上走
在大堤上,还有另外一支队伍庞大的健身人群,他们不借助任何体育器械,也不需要特别的运动服装,就能完成自己的健身计划,他们采用了原始、简单的健身方法——散步。
市民林先生就爱散步,他说,散步不但为他带来了好身体,还让他收获了一份爱情。12年前,他与女朋友相识时,刚刚参加工作的他自觉经济不宽裕,既不能经常和女朋友到歌厅感受现代音响设备带来的愉悦感受,又不能时常到冷饮厅享受清凉惬意的舒适环境,没办法,他只好和女朋友安步当车,在大堤上,他们冬观茫茫雪景,秋赏漫山红叶,夏享舒适清凉,春看流水潺潺……婚后,他们仍然保留着散步的习惯,即使在爱人怀孕期间,这一习惯仍未改变。现在,林先生夫妻经常领着已经上小学的儿子一起散步。
无论是阳光初照的清晨,还是夕阳西下的黄昏,老人领着孙子,妻子挽着丈夫,儿女搀着父母,人们边走边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信步在河岸上。步行几乎不受年龄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谈论着家里家外的大事小情。尤其是夏秋两季的清晨,林城人早早地走出了家门,在大堤上走上一段,再到早市上买点儿青青的白菜、红红的西红柿、嫩嫩的大葱,既舒展了筋骨,又准备好了家人一天所需的青菜。
林城人爱在大堤上信步,有人把它当成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有人把它当成舒缓压力的心灵保健操,也有人把它当成交流信息的平台,这里宁静而整洁,既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又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心灵与自然一样纯净。另类翰墨抒豪情
在兴安吊桥附近,有这样一群书法爱好者,他们以地为纸,以水为墨,用自制的笔蘸着河水在地面上写字,或隶或篆,或行或楷,洒脱的字迹,怡然的神情让过往的众人纷纷驻足观看,成为林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据“地书”的发起者王义介绍,地书是他去年在北京儿子家里住时无意中看到的。一根竹竿或钢管,一端绑上一块用海绵块做的笔头,蘸上水就可以在地面上书写出字来。有了顺手的书写工具,地书爱好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笔走龙蛇,也让书法从狭小的书斋走向了宽阔的广场,从少数人的雅趣变成大众的爱好。而且,写地书还是一种不错的体育锻炼形式,能锻炼全身:弯腰、曲腿、写字,从腰、腿、肩、肘、腕多个关节都能得到锻炼,同时,人们在练习地书时写的多是唐诗、宋词,有的人还写繁体字,久而久之,记忆力也得到了锻炼。
王义一直爱好书法,在外地出差时看到有人写地书就想把这种另类的书法形式介绍到家乡来。他悉心学习地书笔的制作方法,回到伊春后,就来到兴安吊桥附近的大堤上练习,这种奇特的“地书”很快就吸引了不少林城的书法爱好者,王义能叫上名字的有蔡老师、刘老师、耿老师等多位。现在,经常到大堤上挥毫习字的人已经有20多人,他们一边用笔在地上写字,一边活动腰腿,有时还聚在一起讨论怎样把字写得更好。最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地书还吸引来几个爱好书法的少年,比如田悦、杨蕾,在完成课业后,总要到大堤上和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一起切磋一番。王义不但练习地书,还做起了书法技艺的传递者,他经常随身携带一部相机,将“书友”们的作品记录下来,他到北京的时候,向京城的书法爱好者介绍林城人的书法作品,促进两地间书法艺术的交流。
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也爱上了这项运动,他说,古人有沙盘习字、囊萤照读,而今天林城人爱上地书,不仅仅是因陋就简,更重要的是家乡秀美的山水给了人们更多的灵气,立足天地间,挥洒写豪情,既体现了生活质量提高后人们对文体娱乐的追求,也见证着林城人文化素养的悄然提高。
战争时期看军事,和平时期看体育。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达,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当社会进入高度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之后,人们的体力活动大幅减少,工作时间相应缩短,闲暇时间增多,也使体育成为人们“文明、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林城,越来越多的人们体会到或正在体会着运动健身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