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大爱奔涌八千里
http://yichun.dbw.cn   2008-06-16 09:51:05

  东北网伊春6月16日电

  ——我市赴四川地震灾区慰问团暨赈灾物资车队纪行

  林城晚报提供 刘子军记者王鹏/文

  5月12日,四川汶川突发8级强烈地震。面对罕见的地震灾害,全国人民心系灾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展开了气壮山河的千里驰援,爱心大接力,各地的支援者突破一切艰险从四面八方向灾区挺进。

  大地震也时刻牵动着林城人民的心,地处祖国北部边陲的伊春与汶川距离虽远,但爱心无界,两地人民的心是连在一起的,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早日重建家园,在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和号召下,全市人民迅速行动起来,掀起了情注灾区的爱心捐款热潮。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动员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支援急需物品。不到两天时间,我市各地筹集了总价值300余万元的建筑用木材、板材及药品、棉被等物资。并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组成了赴四川地震灾区慰问团暨赈灾物资车队,5月24日开始了奔赴四川绵阳的大爱之旅。

  上图为慰问团领导接受绵阳媒体采访。

  赈灾物资车队肩负着市委、市政府和伊春132万人民的重托,走出小兴安岭,一路上跨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穿越太行山、黄土高原,跨越秦岭、大巴山进入四川盆地,祖国的江山如画,大家无暇观赏,心里装着灾区同胞。

  车队往返10余天,跋涉千山万水,风雨兼程,奔驰于10余条高速公路,行程8000余公里,跨7省两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北京、河南、陕西、四川),途经公主岭、四平、沈阳、盘锦、山海关、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石家庄、邢台、汤阴、邯郸、新乡、焦作、洛阳、西安、汉中、广元等城市,经历了酷暑、暴雨、余震、山体滑坡等艰难险阻入川,于5月28日抵达绵阳,顺利完成任务,6月3日胜利凯旋。

  大爱从北部边陲出发

  5月24日7时,市委门前广场彩旗招展,鼓乐齐鸣,人头攒动,“伊春人民心系灾区,红松故乡深情厚谊”、“千山万水血脉相连,小兴安岭情系汶川”、“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一幅幅饱含深情的标语显得格外醒目。市委、市政府在这里隆重举行欢送赈灾物资车队奔赴灾区出发仪式,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许兆君、王爱文、张书杰等及各界干部群众出席了出发仪式,为代表我市千里驰援四川灾区的抗震救灾慰问团39名同志壮行。

  在出发仪式上,伊春区黎明小学的学生代表将写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伊春军分区代表将写给驻四川灾区战友的一封信先后交到慰问团团长姚立亭手中,表达了全市中小学生、驻伊军警对灾区小朋友和灾区战友的慰问与祝福;市实验小学的学生代表将写有全校师生签名的条幅和送给灾区小朋友的25套装满学习用品的书包送到了慰问团成员手中,并请慰问团转交印有市实验小学全体学生签名的条幅。

  为驰援灾区,友好区、红星区、乌马河区、乌伊岭区提供了10台状态最好的大货车,市公安交警支队派出一台前导车,伊春电业局派出一台指挥车,市民政局派出一台后勤保障车,赈灾物资车队共13辆汽车,每辆车配备两名司机,车队还配备两名修理人员,包括慰问团领导和随行记者、随团医生等共39名成员,这些人员都是精心挑选的,素质良好,技术娴熟,作风过硬。

  上图为雨夜继续行进。

  出发仪式现场,10台装满赈灾物资的绿色货车及前导车、指挥车、后勤保障车组成的车队整装待发,车旁全体成员身着一色的绿色迷彩服,站着整齐的队伍,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光荣的使命准备出征远行。39名成员如同军人上前线赴战场一样,受到亲人朋友的热烈欢送。在参加出发仪式的人群中,有妻子送丈夫的、有老人送儿子的,有孩子送爸爸的,也有同事朋友相送的,还有全家相送的。在充满大爱的热烈气氛中,赴四川抗震救灾慰问团团长、市长助理姚立亭代表所有慰问团成员在仪式上表态。市领导同慰问团成员一一握手,给予亲切关怀和鼓励,并祝愿他们一路顺风,一路平安,不辱使命,早日凯旋。

  8时10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兆君下达了出发命令,满载着全市人民深情厚谊的赈灾物资车队立即启程,浩浩荡荡奔赴四川灾区。 红松精神在他们身上闪光

  在这次赴川行动中,赈灾物资车队全体成员发扬坚韧不拔的红松精神和林业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最辛苦的要数司机师傅,他们每天起大早贪大黑,晓行夜宿,顶酷热、冒大雨行进。5月25日12时,进入山海关后,气温迅速上升,到了33摄氏度。这些货车都是各林业局森防用车,车里没有空调、风扇,闷热得喘不过气来,只能打开车窗降温。如此的降温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司机师傅们每天仍是汗流浃背,湿透了衣裳。在高温下,有的司机手臂皮肤晒得红肿爆皮,有的出现虚脱现象。有的队员因为长时间坐车,加上潮湿,臀部出现了湿疹,有的队员因水土不服,身体出现异常反映,他们在大爱的激励下,毫无怨言,勇往直前。

  车队每天都是争分夺秒疾行军,晚上八九点进入服务区,进行休整。车队加油得长时间排队,队员们直到深夜才能休息,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尤其司机师傅们早上4时多就起床,检查和维护车辆,保持快速安全行驶,每天行程都达近千公里,他们的信念只有一个,那就是早日把救灾物资送到灾区。

一路上,慰问团领导成员时刻叮嘱驾驶员要注意安全,注意身体,不能疲劳驾驶。在艰苦的长途跋涉中,司机师傅们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每辆车的两名司机轮流驾驶,做到人休车不停。为了赶时间,他们自我控制,尽量少喝水,少如厕,吃饭也是狼吞虎咽,一切行动听从指挥,做到协调一致,雷厉风行。由于高速路上塞车,车队多次受阻,为保证当日行进里程,队员们把吃饭时间和顿数压缩,经常9个多小时才能吃上饭。

  上图为赈灾物资交接仪式。

  车队行进途中,经过了解得知,队员中有许多人是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要赴川的。有的人已经买好了去深圳的机票,去处理事务,在接到通知后,什么也没说,毅然退掉机票;有的家里孩子面临高考,需要照顾;有的司机家里正在做木耳菌,短缺人手;有的家里正准备给父亲过大寿、有的有病人需要照顾……可是大家谁也没有退缩,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毅然加入这支奔赴灾区的队伍。

  慰问团年龄最大的就是慰问团团长、市长助理姚立亭,他今年已经57岁,他每天要指挥车队前行,要考虑人车及物资的安全,还要想着大家的饮食起居,真够他累的。车队连续行程10多天,每天在车上10个小时左右,年轻人都坐得腰胀背痛脖子酸,队员们生怕把他累倒,而姚立亭一路坚持下来。

  5月27日19时,赈灾物资运输车队经历了6个小时的艰难跋涉,顺利穿越秦岭,进入陕西勉县进行休整。慰问团召开全体成员会议,总结前段工作,部署入川事宜。慰问团团长、市长助理姚立亭高度评价了赈灾物资运输车队几天来付出的艰辛努力,向全体成员转达了市委、市政府的慰问,并希望全体成员要继续发扬连续作战、不怕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继续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让、攻坚克难的作风,顺利完成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给的光荣使命。慰问团副团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继刚在会上作了入川前的动员,鼓励大家要发扬红松精神,树立伊春人的良好形象。保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把赈灾物资安全送到灾民手中。慰问团副团长、市民政局副局长薛立仁说,进入四川,我们面临的条件更加困难,我们要完善装备,自给自足,决不给灾区增加负担。

  慰问团副团长、市交警支队副政委李金生说,进入四川,路面十分复杂,交通也极不便利,车队一定要听从统一指挥,不要因为我们的疏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车队经过四川境内的公路时,不时有大小碎石滚落公路,从震区传来余震不断的消息……队员们没有畏惧和退缩。这个车队为什么有这样的战斗力,全体成员为何有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呢?答案是:灾区同胞正在受苦受难让他们心急如焚,林区132万人民的重托,使每个人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平安顺利地把来自祖国北疆、红松故乡伊春的深情厚谊送到灾区人民的心坎上。这来自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来自于全市各界的支持和关注,来自于我们与灾区人民心手相连的血肉亲情。为党旗增辉添彩

  上图为入川前夜的战斗动员。

  车队共有18名党员,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障此行任务的圆满完成,车队在行进途中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就是不可战胜的战斗堡垒,18名党员就是18株红松,在平时行程中能够看出来,在困难面前能够站出来,在危急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肩负重任。党员每天都是睡得最晚,起得最早,干的活最多。

  在5月28日入川前,全体党员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这让所有党员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信心,为其他队员起到了带头作用。这一切让车队队员、市电业局司机郭兆鹏看在眼里,非常感动,他立即向临时党支部申请入党,他说,“一路上深深感受到党的伟大,感受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社会和人民多做贡献。”

  上图为塌方和滚石危及行车安全。

司机蔡师傅也是一名党员,他告诉记者:“我是一名退伍军人,是一名党员。平时和群众一样,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同,但是在这次入川救灾活动中,我作为一名党员,曾经的军人,又找回在部队的感觉,与其他党员一样,干在前面,起到带头作用。” 6月1日,在返程路上,9号车的前风挡被碎石崩碎,这辆车的司机、共产党员孙立凡让同车的其他人到别的车上,他自己穿上棉大衣继续驾驶。那时,已经到了辽宁境内,气温骤降,温度只有10℃左右,天还下着小雨,汽车开动起来时,冷风钻进车内,一会儿就冻得手脸发麻,他一直坚持行驶80多公里,到双城才换上新风挡。事后记者采访问他为什么主动承担起驾驶责任,他说:“我是党员。”

  上图为司机和修理师傅及时排除车辆故障。

  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慰问团的领导成员都是有着很强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领导经验,姚立亭和李继刚都有在基层工作的经验,李金生还在部队带过兵,他们利用谈心和聊家常等方式随时掌握队员们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他们身先士卒,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他们白天研究确定行车路线,指挥车队行驶,晚上轮流守夜值班,保证救灾物资的安全。所有这些举动深深地感染着每名队员,大家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劲,热情分外高涨,谁的车出了故障,没有唱“呀哎吆”的,大家齐动手帮忙,有活抢着干。领导得力,团结协作增强了这支临时组成的队伍的战斗力。

  上图为慰问团成员动手卸货。

  5月27日,车队在陕西勉县休整时,晚上要在户外露宿,姚立亭带头睡在草坪上。返回伊春时,在邢台服务区休息,只有5个房间,十几张床位,姚立亭又带头把房间让给司机师傅,而他和随队人员一起在会议室里打地铺。李继刚一直重视队员们的思想和鼓劲工作,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队员。在绵阳卸赈灾物资时,赶上救灾志愿者们去吃饭,他不顾征途劳累带头卸货,这一举动使队员们看在眼里,啥也不说冲上去。李继刚还为随队记者的宣传报道搞策划,电视台在电话连线中,请司机师傅向家里报平安就是李继刚提出来的,使家里的亲人知道他们是安全的,放下心来,也让家乡人民知道车队和灾区的情况;李金生带领的前导车及时稳妥地处置各种情况,一路为赈灾车队安全顺利行进保驾护航;薛立仁则每天为车队成员的食宿忙前忙后,充分做好后勤保障。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刘子军负责新闻宣传的协调联络,在勉县户外露宿时,他一夜没睡,照顾大家。随团医生、市医院医生费立新每天晚上休整时,都要到各房间逐人检查询问健康状况,让司机师傅和队员们的身体都保持良好状态。

  领导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队员们提出的意见都拿到会上来讨论解决。在困难面前,大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这也是一种爱!有这样的同志,这样的团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发扬。血脉相连手足情深

  一路走来,伊春赴四川地震灾区慰问团每天都接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及各界群众的电话慰问。全团39名成员,在行进中受到沿途各地群众热烈迎送:出发当日,进入高速公路后,每个收费站都打开绿色通道,一路绿灯通过。每个加油站都是优先给车队加油,正在排队加油的车主们主动退到一边,让我市赈灾车队优先加油。在京珠高速路上的邢台服务区,车队受到优待,令队员们感动不已。这个服务区为赈灾车辆提供免费食宿,因为加油站只为赈灾车辆服务,这是路上加油最顺利的一次。服务区经理曹先生得知车队是从祖国的北疆伊春千里迢迢去四川运送赈灾物资,备受震撼。他说,邢台也发生过大地震,也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现在,他们虽然不能亲自到一线去,但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支援灾区服务。 分手时,为每辆车送一箱方便面、一箱饮用水,并欢迎车队归来时还到服务区来。5月27日,车队进入陕西省的秦岭服务区和勉县服务区时,当地移动公司设立了抗震救灾服务点,为入川救灾人员提供免费报平安电话,免费提供方便面等食物。

  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加油、免费修车、免费提供食品,每一幕都让车队队员铭记在心。司机宋延文说:“车队行进中,不时有司机向我们鸣笛或伸大拇指,表示敬意。有人感慨地说,你们真是从伊春来的啊!这让我为是一个伊春人而感到自豪”。在天津公路上堵车时,一个卖方便面的四川老乡热情地说,来一碗面吧,不要钱的,你们去四川运物资辛苦了。一句话让大家感受到四川人民的情谊。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向四川灾区无私支援的爱心车队一路同行,让车队成员更加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

  5月28日上午10时30分,车队进入绵阳市区,一进绵阳,绵阳电视台记者就驱车随车队跟踪采访,见到来自祖国最北部边陲的慰问车队,道路两旁的行人无不驻足侧目,队员们感受到绵阳人民的热情。

  11时,慰问团领导与绵阳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蔡振宏举行了简短的赈灾物资交接仪式。车队卸货时,几个人拎着保温瓶过来,给满头大汗的队员们分发冰棍,队员们要给钱时,他们却说,怎么能要你们的钱,你们不远万里为我们送来物资,我们太感谢了!队员们感受着四川人民的热情。

  卸货间隙,队员们说,有当地的报纸看看就好了,就能了解当地的灾情。边上站着一个小姑娘听了后,不声不响地打车走了,不一会,小姑娘回来了,手拿刚买来的几份当地最新的报纸给大家分发。经了解得知,她是一名志愿者,在帮助看护帐篷和物资。她说,我做的这些事和你们相比微不足道,你们走这么远的路运送物资,真是太不容易了,太让人敬佩了。

  在卸救灾物资时,一位负责接待我们的志愿者自我介绍,她是北川县人,是被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来的。她的许多亲人都在这次地震中遇难了,见到队员们饿着肚子劳累了一下午,感动得落下了热泪。她说,感谢你们的爱心,感谢你们的支持,我们会努力的重建家园的。

  从我们慰问团的每个成员,到全国各地在灾区抗震救灾的勇士,从面对这场特大灾难而选择坚强的灾区人民,到那些无私无畏的志愿者,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让我们无数次感动。采访我市赈灾车队的绵阳记者陈薇,对我市车队随行记者说,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感谢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相信有全国人民做坚强后盾,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在她的眼神和话语里,我们看到了灾区人民的坚强和决心。

  回程的路上,我们同样感受着热情和温暖,6月1日,在双城附近的高速路上,9号车的风挡被石子打碎。在双城市的高三修理部,老板高三得知是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一分钱没收,给换了一个价值400多元的新风挡,附近几个修理部的修理工闻讯也赶过来帮忙。由于附近没有捐款点,高三还恳请副团长薛立仁为他代捐100元钱给灾区;车队行驶到铁岭附近已经8时多,附近服务区容纳不下这么多人,无奈情况下,副团长李继刚打通铁岭市市长热线电话求助,很快就有了回音。当晚受到铁岭市热情的接待,铁岭市委秘书长为我们安排晚餐和宾馆,第二天又起早为我们送行。

  沿途,车队受到的热情接待和无私支持,一句句亲切的问候,一张张可亲的笑脸,一回回的优先待遇,一次次的爱心帮助,一个个震撼人心场面,让每个成员时时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处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大难兴邦,我们深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大力支援,四川人民奋起自救,任何困难险阻都将战胜,灾区人民将建起更加美好的新家园。历尽艰难凯旋而归

  慰问团急行10昼夜。一路风雨兼程,历经艰险和辛苦。

  进入四川之前,车队在陕西省勉县服务区休整,因为余震不断,那里的人们都住在抗震帐篷里,楼房里也都不允许住人了。车队全体人员在服务区停车场草地上和汽车里度过了入川前的一夜,清晨起来,每个人都被蚊子叮了一身大包。

  卸药品时,那个刚盖的大楼裂缝能直接看到天,大家在随时可能发生余震的楼里卸的货。

  在绵阳的那个晚上,车队在绵阳市建设局环卫处的一个停车场度过了在震区的又一个夜晚。因为物资都卸下了,全体人员都住在货车的大厢内,到半夜的时候,汽车开始晃动,车箱里的人以为是驾驶室里的人睡觉不老实,驾驶室里的人以为是车箱里的人睡觉动作大。放在车箱里的矿泉水瓶倒了,扶起来,又倒下,记者的摄像机放在身边,也被震倒了。这时,大家才意识到这是地震了,最严重的一次震动,汽车大箱都嘎嘎做响。能感觉到的余震就有20多次。

  29日早晨,车队冒雨离开绵阳,在广元到陕西宁强的108国道路段,有很多新落下的石块。车队的前导警车就被落下的砂石砸中,所幸没有大的石块。车队过去两个小时,有消息传来,车队经过的那段滚石区严重塌方50多米,道路受阻。

  一路上,还有很多艰难险阻,但慰问团每个成员都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要早日安全、顺利地把赈灾物资送到灾区人民手中。一路上,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全市132万人民的深切关注和期盼,有慰问团39名全体成员的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一路上,有全国各地支援灾区的爱心车队和志愿者们与我们同行,有沿途各界对我们的热情接待和真情相助,都激励我们一路前行,不辱使命,完成林城人民的重托。大爱之旅文明之旅

  全体成员带着林都伊春的形象,带着红松的形象,带着小兴安岭的形象,圆满完成这次非同寻常的运输任务,胜利归来。在路上,时刻以小兴安岭红松精神焕发昂扬的斗志,时刻以我是伊春人,要为伊春树形象的责任意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雷厉风行,听从指挥。在灾区,全体成员做到了自给自足,对灾区人民提供的帐篷和食品等婉言谢绝,决不给灾区增加一点儿负担,添一点儿麻烦。5月28日中午12时,我市赈灾车队分赴绵阳市各个物资接收点,棉被、药品和木材、刨花板分别在3个地点卸车。因是中午,各接收点的志愿者已陆续去吃饭,为了尽快将物资卸下,慰问团团长、副团长,司机师傅、随行人员不畏长途劳顿,顾不上吃中午饭,都参加到卸运物资中来,到卸完最后一车物资,已经是下午4时多了。大家虽然连累带饿身体异常疲惫,但心情却很轻松,因为他们没有辜负市委、市政府的重托,不但把伊春人民的深情厚谊送到了灾区,也展现了红松故乡人的良好形象。

  一路上,39名队员团结一致,处处留下文明礼让的赞歌,当深夜天气转凉,有的队员没有睡袋,就披盖随身携带的衣服,运输车上就有为灾区捐赠的棉被,但没有一个人去动一下。当酷热难耐时,队员们仍然统一着装,统一标识。同时,在往返8000公里的路途,没有一个人向车窗外乱扔垃圾,在行驶途中文明驾车,在食宿时都是遵守秩序。给所有见到过车队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常有群众问,你们是从哪过来的部队。

  在灾区,送给小朋友的书包、书信、带有签名的条幅,体现了我市少年对灾区小朋友的牵挂,使“四自五爱”精神在我市中小学生中深入人心,也通过书信将“四自五爱”精神传递到远在四川灾区的小朋友那里。

  慰问团随行记者履行着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用镜头和笔端记录着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传递着林区人民挚朴的情感,传递着来自红松故乡的无私的爱,在反映林区儿女无私奉献的大山情怀的同时也反映出全国人民手足深情,大爱无疆的精神。

  这是伊春林区历史上空前的、规模最大的、行程最长的、意义最深远的一次大爱之旅、文明之旅、感动之旅。慰问团全体成员用实际行动给灾区送去急需的赈灾物资,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的神圣使命,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伊春林区开发60年、建市5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受到热情接待。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