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采访了居住在市中心区黄金花园6号楼的乌拉嘎金矿离休老干部周延华老人。今年84岁的周延华身体硬朗,声音洪亮,耳朵稍背。他离休前,任乌拉嘎金矿局行政科科长,还曾经担任过乌拉嘎金矿局团结分矿矿长和书记的职务。从1946年直到离休,他一直在金矿工作,先后经历了乌拉嘎金矿解放前遭到地方土匪的破坏和解放后恢复发展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见证了广大采金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以及乌拉嘎金矿从小到大,由手工作业变成集采、选、冶综合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黄金企业的全过程。说起往事,他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对记者讲述了那段历史……
1946年11月21日,周延华从鹤岗沿着当年日本人修建的鹤岗到乌拉嘎的警备道走到了金矿。他冒着零下35摄氏度到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一路上风餐露宿,并要不时地躲避土匪的拦劫,吃尽了辛苦,走了五六天才来到乌拉嘎金矿,当上了一名采金工人。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乌拉嘎金矿被地方土匪和保安队把持,他们采取收官金、开妓院、烟馆、赌场(宝局号)等卑劣手段压榨矿工,到处设卡抢劫民财。1946年8月,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精神,合江军区团政委刘仲甫奉命率独立团和老五团各一部,开进矿区,剿匪建政。
1947年2月,合江军区派出的老五团和独立团在黑河军区独立团和嫩江军区某部的配合下,全歼了一度霸占乌拉嘎金矿区的土匪头子、国民党东北挺进军混成第六旅少将刘光才(绰号“刘山东子”)所部,乌拉嘎金矿回到了人民手中。8月,中共佛山县工委、县人民政府和东北有色工业局乌拉嘎金矿分局同时成立。当时,合江省委十分重视乌拉嘎矿区的黄金生产,省委书记张闻天曾指示:“佛山县(主要是指乌拉嘎矿区)要把生产金子放在第一位,要多生产金子支援前线,这是巩固解放区的需要,也是提高解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于是,金矿分局工委一面发动群众开展反把头建政工作,一面抓矿区的生产恢复、生产自救和支前工作。周延华也和广大矿工一样,积极投入到恢复生产、支援前线的工作中。
为了恢复生产建设,稳定矿工队伍,分局工委、各分矿管委会和工会的干部们走遍了方圆几百里的几十条大小金沟,宣传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宣传省委书记张闻天“多生产金子支援前线”的号召。同时,派人把流散到鹤岗下了煤矿的淘金工人迎回旧矿山淘金,分散在南沟、北沟、大结烈河、四十烈的100多个采金小组都恢复了采金作业。但是,在残沟贫矿中淘金,劳动强度大,产量不高,要多生产黄金支援前线,就必须找到新沟、新矿。于是,分局工委又号召矿工“拉沟探矿,寻找矿源”。矿工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走进深山密林拉沟找矿。从1948年到1949年间,仅在南沟分矿就找到新沟10多条,建设新采金作业点40多处。在很短的时间内,乌拉嘎矿区便由一个残沟贫矿区一跃变成新沟遍地、矿点林立的砂金矿区。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从防御转入进攻,解放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前线迫切需要财力物力支援。当时,合江省委向矿工们发出了“一两黄金,武装一名战士”的号召。分局工委用“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号召矿工多生产黄金,支援前线。一时间,采金支前劳工竞赛活动在金矿各采金队之间展开。虽然那个时期,米面和生活用品都是用胶皮大车从合江运来的,矿部所在地通往各分矿、各沟采金点的道路全是羊肠小路,崎岖难行,各班的工人要轮换用背枷子背粮驮物,每个人一次平均背30公斤重的物品,比较富裕的班用马驮,团结沟有4个班用牛拉斗子车运粮,每次最多装载250公斤粮食,有时途中陷车,9公里的路需要行走1天的时间,露宿途中是常有的事,住的是木刻楞房、马架子,但是矿工们干劲十足,使当年黄金产量比1947年增加了3倍多,总产量接近2万两。从1947年2月金矿解放到1951年底,共采黄金7.5万多两,按当时合江省委“一两黄金,武装一名战士”的号召,等于为解放战争武装了7.5万名战士,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1950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全国人民掀起了捐献飞机大炮的热潮,乌拉嘎金矿的广大矿工也投入这一热潮中。当时,各分矿采金工人每天都义务多上一个溜。采金工人和矿上的干部们除了每天义务献工,还从自己当月的份金中拿出金子来捐献。仅一个月的时间,乌拉嘎金矿区就捐献东北流通券7000万元,与桦南和黑河两个金矿共同购置并捐献了喷气式战斗机“黄金号”,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53年,政府还为采金工人颁发了捐献纪念章,上面是一个喷气式飞机模型。这个阶段,乌拉嘎金矿局的生产、探矿、财务、供应等各项管理工作都卓有成效,组织机构健全,干群关系密切,物资供应充足,文化生活活跃。
1953年初,乌拉嘎金矿局的管理体制由县团级缩小为科级,撤销了松江省金矿管理局,改为东北有色局所属的一个分矿。在生产不景气、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广大职工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探找新矿源。1955年2月,李雪仁等5人探出了新沟---团结沟,含金极富,出了暴头,矿区又空前地兴旺起来,1955—1956年的黄金产量都超过万两。在团结沟的河谷里,他们还发现了多块狗头金。邓云献班于1957年7月在团结沟采掘的“金疙瘩”重36两,还采出18两和13两重的“金疙瘩”,全矿的人都欣喜若狂,36两重的“金疙瘩”后来被存放到北京工业陈列馆。
国家为了大力发展黄金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广泛宣传黄金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了金矿职工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生产工人增加,采金热潮高涨,涌现出不少模范人物。李庆恩就是其中一个,这个苦大仇深的采金工人,解放后积极响应党的“一两黄金,武装一名战士”的号召,吃苦耐劳,拼命工作。特别是在矿山黄金资源贫乏、经济萧条、人员大量外流的困难时期,他带领工人风餐露宿,拉沟探矿,为寻找新矿源吃尽千辛万苦。在黄金生产不景气的艰苦日子里,他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把本班的账目公开,从不多拿1分钱的报酬,和大家一道齐心协力,连年超额完成黄金生产任务。1956年,大家一致推选他出席全国群英会。
1962年9月,第一批204名集体采金工人经国家批准转为全民所有制工人。在党的培养下,周延华也由一名普通的采金工人成为一位中层领导干部。1964年3月,省冶金工业厅投资64万元,在北沟筹建1只50立升木结构采金船,于1965年9月建成投产,当年产金74两。这座矿山第一次有了机械化采选设备。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企业管理的加强,黄金生产回升很快,1965年产量达到3604两,交通条件和职工住宅条件也有了改善。1983年,乌拉嘎金矿局大型露天岩金选矿厂建成投产,年产黄金2万余两。北部黄金生产基地重点进行了采金船和溜槽建设,1984年,龙江1型溜槽投产,到1985年末共建造13个溜槽,大幅度提高了黄金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周延华老人说:“乌拉嘎金矿是黑龙江省最大的金矿床,也是全国最大的露天开采金矿山。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遗迹,2005年8月,国家批准建立黑龙江嘉荫乌拉嘎国家矿山公园。矿里考虑到金矿地处偏远,职工子女的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又在市中心区新区建立了黄金花园公寓,将金矿部分职工的居住地搬迁至新区。现在,我退休了,住进了黄金花园,这里的空气好,没有粉尘的污染,交通便利,还有休闲广场。在住房上组织给予一定的补贴,使用电水方便,还有医务所,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也是市里人了,党和政府为我们想得真周到啊!”
老爷子非常喜欢读书,在他的床上摆放着厚厚的书,整齐有序。他的儿媳张玲说:“老爷子生活非常有规律,身体很好。年轻的时候,喜欢打乒乓球。他关心国家大事,喜欢剪报,每天上午看书读报。他的书放在这里,谁也不能动。他还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部工业部颁发的‘从事冶金矿山三十年’荣誉证书,老人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