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伊春林区的伐木工人刘金贵出席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主席同他亲切握手,并亲自给他戴上了全国特等劳动模范金质奖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他亲切握手。这个穷苦农民出身的伐木工人终于用他顽强的创造精神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刘金贵1910年7月28日出生在吉林省永吉县第五区头道码头村一个雇农家庭,自幼家境贫寒,12岁就开始参加劳动,先后当过地主家的短工、长工。长大以后,又当过船工和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把头压榨下的伐木工,吃尽了苦头,几经生死。
新中国成立以后,已经成为一名林业工人、并当上了南岔林务局翠峦作业所工组长的刘金贵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身上的潜力也得到了充分解放,使他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当时,东北林区的采伐作业由于受日伪时期掠夺式采伐的影响,工人使用原始的“二人夺”(大肚子锯)伐木,两个人一道锯,站着作业,伐根都在一米以上,木材浪费十分严重。当时的东北林务总局副总局长张子良同志在翠峦作业所进行调查研究时,看到这种浪费现象,非常心疼。为了控制这种浪费现象,保护国家财产,张子良组织召开了职工大会,号召大家开展爱国主义增产节约运动,降低伐根,节约木材,支援国家建设。刘金贵听了张子良的讲话后,充分认识到,降低伐根不是个小问题,是增产节约、支援国家建设的大问题。
第二天,刘金贵就开始了降低伐根的研究。他根据锯型的特点,决定使用可以跪着伐木的弯把子锯伐木,这样有充分的灵活性。经过几天反复试验,刘金贵用弯把子锯伐大树不仅获得了成功,而且由于利用跪伐的姿势,使伐根降低到30厘米左右。
刘金贵又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把伐根降低到零。这一业绩不仅使他成为创造降低伐根的第一人,而且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木材。
刘金贵降低伐根的方法很快在伊春林区推广开了。按照刘金贵降低伐根的方法采伐,可增产木材5%以上。1949年冬天,刘金贵就从降低伐根中为国家增产木材60立方米。一个年产20万立方米的林务分局,每年降低伐根就可增产木材1400立方米。到1950年春,全东北推广了刘金贵的采伐方法,按70%的采伐工降低70厘米计算,年可增产木材15.3万立方米,这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为国家节约了宝贵的森林资源。
刘金贵创造了降低伐根的经验后,又针对过去采伐只按自然倒向,造成满山倒,摔断了不少木材,砸伤了不少好树和幼树,既不利于下道工序集材作业,又不利于安全生产的现象,进行认真研究和试验,创造了采伐一面倒的方法。既防止砸伤幼树,同时又保障了生产安全,提高了劳动效率。这样,由刘金贵创造的一整套“降低伐根一面倒”的采伐方法形成了。经过东北林务总局推广到整个东北林区,并介绍到全国各林区,形成了林区采伐作业的一次大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