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林区开发建设60年生活的巨大变迁,60岁的退休老教师张志福用一句话来概括:“变化太大了。”
1952年,林区开发初期急需各种人才,很多人响应号召来到伊春,张志福的大姐就是在那时被招收到伊春一商店成为一名工人。1958年,母亲去世后,父亲带着他和二姐、弟弟从呼兰县沈家公社果树园屯来到伊春谋生。
张志福至今还记得,那时伊春连一条黄沙路都没有,所有的街道都是土路,当时他们一家住在现在客运站附近的平房里。那是一座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却住着两家人,中间只隔着一条窄窄的、仅能过一人的小过道。
张家4口人,住房只有18平方米,就是这间小小的房子,却花费了父亲几乎所有的积蓄。1971年,张志福要结婚了,父子俩在房间里反复设计、规划,硬是在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又搭了一铺小炕,加上张志福的爱人和先后出生的两个女儿,一家六七口人在这间简陋的小房里住了十几年。后来,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单位开始福利分房,按照工龄、职务、家庭人口数等“硬指标”对职工进行住房分配,当时已是学校教师的张志福家的住房面积也从36平方、42平方逐渐增大,1987年,一家人搬进了80多平方、集体供暖的楼房,家里还铺上了地砖,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屋里有了卫生间,冬天上厕所再也不用受冻了。老人和渐渐长大的两个女儿也都有了自己的小房间。2000年前后,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市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地点和楼层购买住房,手里有了一些积蓄,张志福一家第5次搬家,这回他们的住房面积已经增加到120平方米。
张志福经常对两个小外孙讲起以前的事,孩子们在姥爷家30多平方的客厅里一边玩耍,一边怀疑地问:“那么小的房间怎么能住下那么多人呢?”是啊,1996年、1997年两个女儿先后成家,孩子们的小家住房都宽敞、家里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她们对过去的生活记忆都有些模糊了,刚刚10岁的外孙一生下来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又怎能想像得出当年祖辈们生活的艰辛呢?
在张家,教育也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当年,张志福的父亲一个人带着3个孩子,生活虽十分艰难,但父亲仍然尽自己的能力供子女读书。张志福在学校里学习总是名列前茅,可他最怕的是每次学校组织的看电影,尽管只是几分钱的电影票可他也是常常拿不出来,看到现在小孙子们在学校里的幸福生活,他总是想起自己当年的艰辛。1965年张志福高中毕业,赶上大学停止招生,张志福只好怀着大学梦背着心爱的书本到乌伊岭上山下乡。1971年,为改变教师断档的局面,伊春师范学校在全市知识青年中招生,张志福参加招生考试并被录取。毕业后被分配到伊春区当了一名教师,直至退休。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两个女儿先后上学,她们的教室整洁干净,而且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操场平整,校园里修建了花坛,后来还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当时孩子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上各种补习班,张志福夫妻俩总是尽自己的力量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给孩子们购买了许多书籍,扩展孩子的知识面。两个女儿毕业后先后回到家乡,和父亲一样为林区建设努力工作着。张志福上学时,每天早晨步行近1个小时,到学校后将带的饭盒放在学校锅炉房的大锅炉上保温,中午就把这当作午饭,晚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写作业。现在,张志福的两个外孙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享受着优质的教育,在家里,他们有专门的学习桌、明亮的台灯,在校园课程之外,父母还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兴趣班。学校里安装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物理、生物等各学科实验室里设施齐全,幻灯、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科技的进步。张志福和老伴退休后,担负起照顾外孙的主要任务,除了日常学习外,他们还经常带孩子各处走走,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家乡的良好情感。
和大多数林城人一样,张志福对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深切的感受。当年,张志福的父亲独自一人拉扯着3个孩子,老人虽有打铁、锔缸的手艺,但生活仍很艰难。那时,人们的服装颜色大都是黄、灰、蓝、黑,对服装的唯一要求就是干净。当时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凭票购买,家里孩子多的,布票就很紧张,弟弟妹妹只好捡哥哥姐姐的衣服,有的母亲心灵手巧,把一块不同颜色的布接在旧衣服的袖头、衣襟下边,在孩子们看来,这就是一件新衣服了。张志福至今仍记得,自己直到上山下乡才穿上线裤,上班后穿的衣服还打着补丁。张志福上山下乡时,父亲一狠心给他买了一条灰色带红蓝线条的线毯,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一件奢侈品,张志福一直十分爱惜,用了几十年。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张志福的两个女儿先后结婚,他们的新房宽敞明亮,还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女儿穿着洁白的婚纱,脸上流露着幸福的笑容,看到这一切,张志福夫妻俩和他们的老父亲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1971年,张志福结婚时就穿着平时上班穿的衣服,夫妻俩到佳木斯旅行了一趟就算举行婚礼了。后来,孩子们听说父母旅行结婚,还羡慕老人年轻时的浪漫呢,其实是两人拿不出办酒席的钱,在佳木斯,张志福只给爱人买了一条手绢。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张志福的老父亲对此最有感触。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找老人锔缸的人越来越少,这让老人十分不习惯。1992年,已经90岁的老人天天在家呆着,实在无聊,就背着家人偷偷地背上一大箱锔缸工具出去找活,走了一天,老人没遇上一份活儿。回到家里,老人感慨地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是真好了,自来水进户了,腌酸菜的人家少了,缸一裂纹就买新的或是根本就不用了,我走了一天,也没遇到一个锔缸的。”
如今,张志福家的许多东西都更新换代了,就连被子也有好几种,羽绒被、夏凉被、毛巾被一应俱全,衣服更是没等穿坏就“下岗”了。从1979年买第一台黑白电视到1999年为看国庆50周年庆典买的29英寸大彩电,家里的电视已经换了3台。张志福爱好摄影,1979年花131元买了一台海鸥相机,他用这台相机记录了生活的变迁,而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他的相机也在不断升级,现在,家里相机、摄像机和DVD都有了,而电话、手机、网络一代代更新的通讯工具更是将遥远的距离拉得很近。
从10岁来到伊春,张志福在林区扎下了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长成了一名传道授业的人民教师。如今,已离开工作岗位的他深深爱上了公益事业,带领自己的外孙在小区里栽花种草,为未成年人的成长献计献策,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他说,自己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伊春人,可在林区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亲眼见证了林区的每一次变革,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