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快递    时政新闻      社会新闻     经济新闻      文体新闻     法制新闻      科技新闻    图片新闻    伊春论坛    伊春风光
*我家出了8个大学生   2008-12-24
*餐桌上的变化   2008-12-24
*林业老工人抚今追昔    2008-12-24
*独生子女如何当好爸妈    2008-12-24
*记忆中的花布衫   2008-12-22
* 私家车驶进百姓家   2008-12-22
*从鸿雁传书到可视聊天   2008-12-16
*从下车“百米赛” 到坐车摆手停   2008-12-15
*30年婚纱照从黑白到个性   2008-12-11
*从买不着到选着买   2008-12-10
*从拥挤买菜到悠闲购物   2008-12-09
*老林业开发者话今昔   2008-12-05
*“36条腿”寄托生活憧憬   2008-12-04
*从理财消费看变化   2008-11-27
*花布书包承载的记忆   2008-11-25
*洗上热水澡 生活步步高   2008-11-20
*为买电影票,挤丢了帽子……   2008-11-07
*百姓越来越有口福   2008-11-03
*出租车司机眼中的城市变迁   2008-10-28
*买粮再也不用“票”   2008-10-27
*贮秋菜变化大   2008-10-23
*遥遥万里远 悠悠光波牵   2008-10-22
*照相机记录三十年变化   2008-10-21
*见证爱情 感受变化   2008-10-21
*穿出来的时代变化   2008-10-09
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林区开发[专题] 正文
首批分配来林区的医疗专业大学生
http://yichun.dbw.cn   2008-06-12 10:07:58

  在伊春,提起张文炳、吕秉南、王子光、杨金生、田树桐等人的名字,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奖他们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林区开发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都是国家分配给林区的第一批大学生,从当年的风华正茂到现在的满头华发,他们为林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日前,记者采访了当年来伊春的大学生带队、原伊春林业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张文炳。

  见到张文炳时,老人因身体原因正卧床打着点滴。谈起当年的往事,已是78岁高龄的张文炳感慨万千,往事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他说,1952年,我们这批大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光荣地成为了解放后受党教育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从母校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时,正值国内战后三年经济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和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初,年轻的学生们热血沸腾,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革命热情纷纷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郑重地写下了“第一志愿抗美援朝、第二志愿支援祖国边疆建设、第三志愿服从组织分配”的诤诤誓言。

  当年8月,分配令下来了,有70余名同学被分配到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成为支援祖国边疆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时年22岁的张文炳作为带队,与其他20多名同学一起,坐着火车从沈阳出发,经过一天的颠簸,于深夜到达伊春。虽然来之前,学校的老师已经为他们简单地描述了林区的一些情况,但一下车,同学们还是不禁被林区开发初期的偏僻荒凉震动了,许多同学不敢相信那幢挂着马蹄灯的简易房屋就是伊春的火车站。但随即他们的诧异就被前来迎接他们的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热情融化得无影无踪,也被林区人民的挚朴深深感动。为了表示对国家分配来的第一批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伊春不但对接站人员进行了精心安排,而且还将仅有的一台苏联制造的吉普车派来,其余的则是马拉板车。前来接站的领导热情地一再让同学们上吉普车,考虑到车小人多,需要往返好几趟,年轻的同学们把身上的行李往马车上一放,朗声说道:“我们走着去!”一行人沿着一条通往城里的砂石道有说有笑地来到了住宿的地方——原育林小学,在那里,工作人员早已为他们搭好床铺,并准备了热水,让同学们洗去一路的风尘。

  那时伊春林区条件非常艰苦,城内仅有两条砂石路,像样一点的建筑就是两栋二层小楼(一栋是林管局,一栋是工人俱乐部)和3栋砖瓦平房的医院。当时的医院也很简陋,围墙是用板皮围起来的,冬季取暖靠火墙。而且,当时林区的雨水很多,经常阴雨连绵,城内的道路泥泞不堪,晚上也没有照明路灯,出行很不方便,因此人们将雨衣、水靴和手电筒称做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三宝”。由于物资相对匮乏,街里也没有卖水果的,同学们都开玩笑地说:“只能把黄瓜当成甜瓜吃了!”鉴于环境艰苦,加之有些同学对当地的气候很不适应,张文炳怕同学们思想有波动,就临时组织召开了党、团员支部会,号召大家振奋精神,越是艰苦越要留下来,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为母校争得荣光。坚决杜绝开小差现象的发生,要经得起艰苦的考验。

  为了让同学们尽快熟悉伊春,当地工作人员带领他们参观了伊春制材厂等生产企业,火热的生产场景,激发了同学们投身林区开发建设的热情,他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林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同学们服从当地分配,一部分留在了城里,一部分去了南岔、大丰、五道库、乌敏河、翠峦等林业局,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林区开发建设中。张文炳与其他7名同学分配到林业职工医院(伊春林业中心医院前身),当时院内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不是很高,8名大学生来了之后,为医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了医院的主力军。那时候,林区的生产作业方式还很原始,伐木、下木完全靠人工操作,经常有人在生产中受伤,以臂骨、腿骨骨折居多,生产季节,几乎每天都会有人被送下山来接受治疗。外科在医院内显得十分重要,尤其骨科和普外科是挑大梁的科室,大学生们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1954年,为了适应群众求医问药的需要,经研究决定,分期分批派大学生们出去进修学习,以增加医院相应科室,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于是,大学生们被派到外地高等学府深造进修,如王子光到沈阳中国医科大学进修妇儿专业,张文炳到哈医大进修胸外科专业,田树桐进修普外专业,李桂亭进修X光摄像等,大学生们学成归来后,大大增加了当地的医疗技术力量,提高了医疗水平。1960年后,随着国家陆续向林区分配大学生,加之医院扩建、设备更新,伊春林业中心医院已成为林区最有名望的一所综合性医院,与当时较有名气的鹤岗煤矿医院不相上下,受到了省卫生部门的好评。

  大学生们的勤奋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填补了伊春医疗史上的数个空白:1954年,杨金生首次做了胃大部切除术成功;张文炳开展了骨折内固定术;林士光与杨林山新开展了心包、小脑延髓池穿刺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1955年,吕秉南新开展骨与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内外翻矫形术;1961,吕秉南施行全市首例颅内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成功;同年,张文炳与李振兴合作,进行了全市首例肺叶切除术和心包剥脱术成功;田树桐新开展了胰十二指肠节除、脾肾静脉吻合术;李桂亭等人开展了断层摄影和脊髓、脑血管造影等;王子光开展了绒癌根治和腹膜外剖腹产等。科研上,吕秉南的《溜杠骨折的治疗与预防》论文(1982年)在亚非外科学会上(西安)宣读后,又以文摘方式刊于国外刊物上;王子光领导的科研组研究的《杜鹃类药物(满山红)治疗慢性气管炎的研究》项目荣获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

  除此之外,大学生们在应对林区发生的由自然灾害带来的卫生防疫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61年8月,伊春发生洪涝灾害,许多群众出现了感冒和腹泻症状,局部地区爆发伤寒病。张文炳率领医疗人员火速赶往受灾最重的五营林业局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他们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将带去的药品发放给居民,并指导他们如何治疗,3个月后,情况基本稳定后,返回伊春;1972年,田树桐出任赴毛里塔尼亚共和国医疗队长,率领医疗工作人员代表中国为那里的人民送去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此外,1958年,张文炳被评为省级林业劳模;1987年,杨金生被评为省级文明先进卫生工作者,为伊春林区卫生医疗行业争得了光荣。

  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当初分配来的许多大学生都以精湛的医术成为了当地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并且走上了领导的岗位,为林区卫生事业的管理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王玉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