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共建鸟语花香的家园
http://yichun.dbw.cn   2008-04-23 10:57:52

  林城晚报提供王建华记者吴聿宏/文

  美丽的小鸟,自由地在天空飞翔、在田野觅食、在林中歌唱。一片被鸟儿飞过的天空,一片被鸟儿关注的田野,一片被鸟儿眷恋的树林,怎能不让人心醉神驰?在爱鸟周来临之际,我们呼吁,保护鸟类,共同倾心呵护这自然之美。

  鸟类的起源

  最早的鸟是怎样来的?鸟类也和其他生物的发展和进程相类似,也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现代,经过漫长的过程发展进化而来的。

  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的原始爬行类动物。鸟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哺乳类要晚一点,它是由中生代爬行类分化出来,并向空中发展的一个特殊分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适应于飞翔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地区板石采石场的石灰岩中发现第一具有羽毛古鸟化石骨架,它的上下颌有牙齿;头骨如同蜥蜴,有1条由20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巴;前肢有3只细长的指骨等。这些都说明它与爬行类极为相似。然而,它已具有羽毛,爬行类是没有羽毛的,只有鸟类才有羽毛。显然,这具化石骨架已不是爬行动物而是鸟类了。这具带羽毛的骨架化石被英国自然博物馆收购,后来命名始祖鸟。这具最早被人类发现的标本,至今还保存在英国,成了历史的见证。

  始祖鸟出现在中生代晚侏罗纪,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鸟类。其身体与乌鸦差不多大小,它既像爬行类,又有鸟类的特征。始祖鸟飞行能力很差,可能主要是滑翔。

  始祖鸟的发现意义非常重大,是人类探索鸟类起源的重大成果,也是人类研究生物进化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它有力地支持了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名著《物种起源》,有力地证明了鸟类确是起源于爬行类,是由爬行类演化而来。

  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鸟类,经过亿万年漫长的历史变迁、演化和发展,由少数低级的种类逐渐形成许多复杂、高级的种类。它们在体形、羽毛颜色以及生活习性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极大而多种多样的变化。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它们的分布遍及全球。长年冰天雪地的北极边缘,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茫茫无际的海洋,深山丛林,不见天日的山洞,荒无人烟的沙漠,以及人口稠密的城市,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现鸟类的踪影。

  鸟类对人类有益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它的存在,对森林、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着影响。

  鸟类能消灭农林害虫。害虫给林业、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松毛虫是世界性的森林害虫,对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的危害是毁灭性的。经调查,杜鹃、灰喜鹊、山雀等取食松毛虫,对控制松毛虫的猖獗发生着重要作用。燕子是捕虫能手,在植物生长季节,几乎白天都在空中飞行捕食,据悉,一只燕子一个夏天要捕捉50--100万只蝇、蚊、蚜虫和其它小形昆虫。啄木鸟是林区的一种益鸟,每天能吃掉1400多个害虫的幼虫。

  鸟类灭鼠。鼠害对林地、农田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给林业、农业生产带来多种危害,而鹗、鹰、隼等猛禽都能捕食鼠类,它们对控制鼠害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鸟类传播树木种子。植物绝大多数是以开花结果的方式来繁衍,风、水也为传播花粉起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多数是由鸟类来完成的,有些鸟类在啄食树木种子的同时,也起着传播种子的作用。正是鸟类这种奇特的播种方式,植物才得以广泛的传播,自然种群才得以展现。鸟类粪便是宝中之宝,鸟粪给植被的生长带来好处,鸟粪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有机肥料,它们回补了林地或草场的地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基础。

  人们通常将鸟类划分为有益和有害的,这种划分是根据人们所需要的经济技术指标,或鸟类生活过程中某一阶段作用来确定的,是相对的。如农田、森林中最有益的食虫鸟类--杜鹃、山雀等,到放蚕季节,就成了柞蚕场有害鸟类;麻雀在秋季会危害农作物,而在夏季又取食昆虫,而这些昆虫多数是害虫;麻雀、金翅等,对苗圃地针叶树播种苗和山地直播造林也能造成一定危害。所以,有些鸟类既有利,又有弊。

  我市鸟类资源丰富

  据相关资料显示,世界现有鸟类8616种,分29个目,156个科。我国有鸟类1183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7%。黑龙江省有鸟类374种,55科,占全国鸟类种数32%。

  我市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水域、沼泽等,非常适合鸟类生存。历史上,我市鸟类资源十分丰富,上个世纪中期,“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写照。目前,我市共有鸟类18目49科274种,其中国家一级鸟类有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白鹳、金雕等,二级保护鸟类有天鹅、鸳鸯、飞龙(榛鸡)、白枕鹤等,还有常见的铜嘴腊子、铁雀、长尾雀、山雀、燕子、啄木鸟、猫头鹰、杜鹃等。

  采取措施保护鸟类

  鸟类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鸟类的减少,最终受害的是人类自己。为了改变鸟类日益减少和许多珍禽濒临灭绝的境况,世界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制定法规,缔结了40多个国际间保护鸟类的协定和公约。

  我国对爱鸟护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52年,发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狩猎法规《东北区狩猎管理暂行办法》,办法中指出“凡有益林木及农作物或急需繁殖的鸟兽,严禁猎取”;1960年林业部提出“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繁殖驯养,合理猎取利用”的方针;1962年9月,国务院下达《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1981年3月,中日两国签订了《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环境协定》;在国务院批准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明确将“爱鸟周”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从此,全国各地每年都开展爱鸟周活动,向居民宣传保护鸟类的相关知识。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拓宽,对鸟儿的生息繁衍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加之人们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环境污染,使我市野生动物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鸟类资源不断下降,分布区也逐年缩小,鸟类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发生根本变化。食虫鸟类大量死亡,使害虫、害鼠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到1981年,我市森林鸟类仅存170种。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加强鸟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我市加大了打击捕鸟、粘鸟等破坏鸟类资源活动。从1982年起,在全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鸟周活动。市政府从1982年到1985年全市禁猎3年,禁猎期间,各地整顿了猎民组织,划分了禁猎区、繁殖区和狩猎区。

  1982年以来,我市开始把爱鸟、护鸟作为改变生态平衡、灭虫护林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鸟类观察站,为鸟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在采伐时注意保留一些有鸟巢的树木,给鸟类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繁殖地;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专门建立我市的鸟类资源档案,正确掌握鸟类资源消长变化等,为保护鸟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985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将啄木鸟命名为市鸟,呼吁全市人民珍惜鸟类,爱护鸟类。

由于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和宣传手段,全市野生动物资源,特别是鸟类资源,在逐年恢复。到1987年,全市挂鸟巢箱12万个。1997年,全市放生鸟类1500余只,捣毁鸟笼300多个,粘网200余片。1982年资料统计,我市鸟类有220种和亚种,到1987年资料统计,鸟类增加到274种和亚种。截至日前,我市已建立的鸟类保护区有碧水中华秋沙鸭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新青白头鹤自然保护区。

  上图为市中心区居民小区一树枝上停留着美丽的小鸟。

来源: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