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4月2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田凤娇/文
距离高考还有60多天。面对如此短的时间,面对课桌上堆积如山的复习材料,很多高考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学些什么?怎么复习才有收获?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市一中副校长马瑞丰。
做好冲刺
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市一中根据历年的考试经验,对复习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一是整合。整合就是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反思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高三复习阶段,通过教材复习、专题复习、综合检测等形式,考生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知识、技能和其他高考信息。但由于复习时间紧张、节奏紧凑,目前考生储备的很多知识尚未完全消化,很多技巧尚未转化为能力,很多东西没来得及思考、沉淀。那么就要求考生根据类别、专题或章节对复习的成果进行归类整理,比如,某一章讲了哪几个知识点,某一类型的题目有哪些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换而言之,从面的角度来讲,就是尽可能实现知识技能的网络化,使知识技能由点及线、由线及面联系起来,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清晰的“线路图”;从点的角度来讲,就是实现知识的坐标化,要清楚一个知识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及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需要考生要有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充沛的精力和清晰的思路。
二是回归。根据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强化基础知识,加强综合学科应考训练。目前的复习,已经不再以获取新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要回到复习的起始点,把复习用过的教材,做过的练习和测试题,以及自己整理的笔记本、错题本好好地看一遍。其实,这一遍决不是第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再总结和再提高,在此过程中,考生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照应、相关知识的联系、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当然,回归过程中也要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
三是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收获更多,平均用力肯定不行,必须学有侧重。要理清各科的薄弱环节,清楚自己的知识缺漏。把第一次模拟考试的卷子找出来,一一对照,找出错误的共性,如果老在某种题型或某个知识点上出错,此处肯定是你的“软肋”,要加强复习。对各科的知识点,对自己的薄弱之处进行“地毯式搜索”。
四是进行限时训练,加强答题准确度,提高应考能力。很多同学说,平时会做的题考试时就是做错,丢了很多冤枉分。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限时训练。通过限时训练,逼迫自己在限定时间之内,提高做题速度,提高正确率。在限时训练时,尽可能为自己创设高考情境,从心态上增强紧迫感,这样高考时就不会过于紧张。
五是注意答题规范。现在都是网上阅卷,考生在答题时要解题规范、保持卷面整洁、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在考场上可以说“时间就是分数”,因此,合理安排时间尤为重要。合理分配时间必须做到:1.先易后难。2.慢审快解,审题要认真、细致,舍得花时间;做题要快,不拖拉。3.对于要利用繁杂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应大胆舍弃,要把时间花在能够得分的题上。
调节心态
锻炼身体
马瑞丰认为,高考决不只是要求考生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储备,还要求考生有良好的心理及身体素质。
为了更好地调节考生心态,市一中专门为高三开设了心理学课程,考生随时可以向老师进行心理方面的咨询。为了缓解考前压力,他们还经常开展课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考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在3月25日,他们专门为高三学年组织了一场歌咏比赛,考生踊跃报名,有效地缓解了考前压力。在每节课之前,高三各班级都会让音乐委员起头唱一首大家都喜欢的歌、坚持做眼保健操、课间操及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不仅增加了考生的体质,还放松了心情。
临近高考,考生应该树立信心,给自己加油。高考的内容也就是对平日所学知识的汇总,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摆正心态,增强自信,放松心情,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是成功。有经验的人常说,高考考的就是心态。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再好的成绩也发挥不出来。在复习过程中,面对知识和能力点的缺漏,有的同学为自己找到了弥补方向而欣喜,有的同学则越来越惶恐不安,前者随着高考的临近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状态,后者将心里的石块堆放得越来越重,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信心荡然无存。其实,改变思维的角度,肯定自己寒窗苦读的收获,认识到所有高考前发现的缺漏都会为高考的成功增加筹码,心中的阴霾就会一扫而光。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预言的自我实现”。有时人们过多地担心某一问题,担心的结果就可能发生。反之,积极的暗示自己,不断想象自己将要取得的成功,有助于梦想变成现实。考生还要多想自己高中三年来取得的那些引以为豪的荣誉、成绩,想那些闪光的时刻,从而将心态调整到正常积极的状态。
家长过分紧张
影响考生心理
临近高考,有的家长比考生还要紧张,这在无形中制造了紧张气氛,增加了考生的心理压力。考生家长要尽量淡化这种紧张氛围,应避免步入误区:
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由于期望值过高,父母希望孩子要考某所重点大学,就会使考生觉得戴上了一个无形的“紧箍咒”,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甚至走极端。因期望值过高,就对孩子关怀备至,不少家长经常来给孩子送这给那,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心理,影响孩子的情绪。有的考生正在复习时,家长经常关心复习情况,让考生很烦。由于期望值过高,容易使孩子在复习期间产生忧虑、厌烦、恐惧、焦躁等情绪,从而导致复习效果低,考试失败。
高分喜、低分忧。对孩子获高分喜、得低分忧,不能帮助考生分析丢分的原因。这种情绪化的态度,对考生的心理稳定十分不利。有的家长情绪不稳定,心情紧张,不利于考生良好心态的建立。一位考生告诉记者,如果他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知道后,会阴沉着脸,“这对我的自尊心的杀伤力是100%”!
盲目对比,总是抱怨孩子不争气。这样会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挫败感——尚未“出手”已被先“灭”了几分志气和威风,更容易让考生陷入“宿命”的误区,认定自己没有读大学的“命”,由此对成功失去信心。因此,家长要说些积极的话,不要说“人家某某学习多刻苦”、“你就是不争气”等泄气话。要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考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实现的暗示。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事插手过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一定要控制自己对孩子的过多关注,不要低估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孩子经过多年的训练,都有了比较成熟的应试能力,对此,家长应该有信心。
上述的种种误区,很容易使考生不堪压力的重负而导致心理失衡,甚至产生考试焦虑症。重度的考试焦虑会严重影响和损害考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家长要以乐观的情绪、稳定的心态,来感染、影响、激励、服务孩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高考取得成功。
艺术类考生
如何备考文化课
市一中今年参加高考的艺术类考生近100人,其中大部分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在考专业课时还耽误了3个月的学习时间。那么如何利用最后的时间备战高考成了众多艺术类考生关心的话题。为此,市一中提出文化课冲刺复习方略,并为艺术类考生专门成立两个班,集中巩固文化课,并按艺术类考生文化课的要求进行补习。
校方对这类考生非常有信心,认为特长生虽然文化课成绩并不出色,但是他们在专业课上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并且文化课的成绩要求也比较低。专业课能通过,说明他们很有才华、很有能力。如果能把学习专业课的精神用到文化课的学习上,那么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一定会达到高考录取的要求。
艺术类考生中普遍存在想学却不知从何入手的问题。首先,文化课的学习应该夯实基础,一切由强化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开始入手,然后再进行新知识的掌握。其次,考生应该学会合理的分配时间,要列出详细的学习计划,并按照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第三,要学会取舍,由于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不高,所以考生就要力求会的知识多巩固,争取考试不丢分,而偏题、怪题、综合题则要大胆舍去。第四,要重视结合高考模拟试卷,加强考前的实战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