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力市文化大县建设纪实
东北网伊春3月21日电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经济竞争千帆竞发的同时,将是文化发展的百舸争流。
铁力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实施生态经济战略,推进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决定在铁力——这个经济总量不大,人口不多的“小县”建设文化大县,将文化要素注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把铁力建成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业兴旺、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的和谐城市。
经过几年的实践,铁力市文化大县建设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文化产业生机勃勃,精神产品丰富多彩,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文学创作、书法、绘画、摄影、象棋、戏曲等等文艺形式蓬勃发展,涌现出以王跃斌、吴仲三、范宝峰为代表的文学创作群体300多人,在省级刊物《北方文学》、《鸭绿江》、《小说林》、《诗林》刊登小说、散文、报告文学200多篇。书法创作已在全省县级处于领先水平,成为伊春市书法创作的主体,有国家级书法家1人,省级书法家14人,范宝峰的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五届、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展”、西泠印社第一、第二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业余声乐合唱团、中老年合唱团、中老年秧歌队、中老年太极剑健身队、斯曼琴行、宝峰书法艺术学校等群众性文化团体日益活跃,特别是今年以来,更有56件文艺作品和36人次在省级以上赛事上获奖。目前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宫等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27个社区和76个行政村建成文化活动室及文化活动广场、文化设施。每逢休闲时间,广场、公园、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街边花园、社区和村屯文化活动室,参加文艺演出的、下棋的、打球的、扭秧歌的、散步的……到处洋溢着笑语欢歌,到处彰显出文化大县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理性文明健康成为广大群众的首要选择。居民手中的余钱,由原来的以储蓄为主,向多元理财方式和投资转化。人们的消费需求也由盲目追求高消费向理性消费转变,向追求高性价比转变,比奢华、摆阔气风气明显下降。全民读书、全民健身成为新时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家庭消费选择向文化倾斜,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精神风貌发展了变化,乐观向上务实进取成为广大群众的基本理念。通过广泛开展“八荣八耻”、“四自五爱”、“讲、改、树、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新风在人群中悄然兴起。文化建设工作愉悦了群众的身心、提高了自身修养、陶冶了情操,每天愉快地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性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普遍提高,迸发出无穷的潜能。
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讲诚信知荣辱促和谐成为广大群众的不懈追求。铁力市社会治安日益稳定。重特大案件发案、黄赌毒等犯罪呈下降趋势,2005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市)。婚丧嫁娶攀比之风基本杜绝,量力支出已成为风气。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扶贫济困蔚然成风。通过和谐创建工作,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村屯如盛开的春花遍布城乡。
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成为铁力人的奋斗目标。深入、系统、全面的文化大县建设工作,影响了、触动了、改变了铁力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广大干部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6.5亿元,同比增长14.1%;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1442亿元,同比增长36.85%,历史上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在全省66个县(区)中排在第1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7991亿元,同比增长26.3%;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5159亿元,同比增长34.7%;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2%、财政贡献率达到7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6,235元和4,666元,同比分别增长13.8%和9.1%。铁力市相继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和“省级文化建设先进县”、“全省群众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高度重视,超前谋划,是文化大县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铁力市地处龙江腹地的,经济总量不大,人口不多,然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蒸蒸日上、蜚声省内外,文化力的软实力地位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凸现,促进了该市和谐发展。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喜人局面,得益于早在2004年开始的文化大县建设,当时的铁力市审时度势,在充分认识市情和外部大环境的基础上,意识超前,敢为人先,“在经济发展上我们不是很强,但在文化建设上,我们一定要正视自有的基础和资源,不宜妄自菲薄,要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要通过文化大县建设,提高铁力人的整体、树立铁力人的良好形象,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造福子孙后代”,在当年的文化大县建设动员会上,铁力市委书记孟庆杰掷地有声的动员讲话,在全市上下引起共鸣,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战略拉开帷幕。
铁力市上下牢牢树立抓文化建设也是抓经济,也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观念,要求克服重经济、轻文化,先经济、后文化的倾向,改变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的观念和做法,要求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工作,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市里成立了文化大县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也成立相应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党政领导一起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员干部合力抓的推进文化大县建设的强大合力。各级党政组把文化大县建设任务纳入经济社会目标,把文化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不断加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重点鼓励文学艺术创作,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宣传部门把握导向,组织落实,大力宣传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铁力悠久的历史文化,把建设文化大县的口号叫响。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主动出击,充分发挥作用,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条件。社会各界人士都为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推动了文化大县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铁力市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建设一批能够体现铁力文化特色、代表铁力形象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使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对外开放和宣传铁力的窗口。几年来,铁力市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了工人文化宫、西河公园及几个休闲广场等建设改造工程,建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广场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深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农民思想意识、发展能力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铁力市建立了新农村教育学校,构筑起市、乡、村三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网络。同时以生态文明村创建为载体,积极开展了城乡文化牵手活动,通过财政投入和市直部门单位结对帮建,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整合农村图书室、广播室、文化活动中心等资源,分三批建设完善集议事场所、服务平台和活动阵地为一体的文化综合活动中心,开辟文化活动广场40余处,添置文化设备60多台套,捐助图书2万余册,健身器材300多件,消灭了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空白点,改变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面貌,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之成为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依托。铁力市还被省文化厅作为全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工程先进县,全省仅3家。
注重特色、全民创建,是文化大县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内容。他们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努力提高全市科技水平。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培植壮大民营科技企业,加大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加强与学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林蛙研究所设在铁力,与哈工大、东北林大开展合作,把生态教育实习基地设在铁力。积极承担国家农业部超级稻、科技入户等农业科技推广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农业科技水平。2007年实施科技攻关83项,科技推广120项,累计增加经济效益2.7亿元。
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铁力市出台《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集中办好铁力数码城和铁力信息港等主导网站,实现文化信息上网运行和资源共享;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大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努力打造生态旅游之乡。引导发展艺术品业,大力开发木雕、木画、植物画等工艺品,扩大生产规模,推出铁力品牌。培育发展体育产业,吸引滑雪、漂流、棋类等体育竞技赛事来铁力举办,开办普及型体育经营项目,引导体育消费。
实施县域文化精品创作工程。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火热生活,汲取地方乡土文化营养,挖掘地方乡土文化素材,创作一批弘扬主旋律、体现铁力风采、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大力繁荣铁力文化事业。2007年以来,56件文艺作品和36人次在省级以上重大赛事上获奖,在省级刊物《北方文学》、《鸭绿江》、《小说林》、《诗林》等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100多篇,《小说林》、《生活报》专门为铁力文联开辟了专页专版,书法作品入围2007年文化部群星奖。
大力培育生态文化。铁力市紧紧围绕生态经济战略的深入实施,认真挖掘整理,积累培育生态文化体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大力推广绿色食品和绿色消费方式,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生态文化建设同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生态文化创建活动相结合,把生态文化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每个人的行为、观念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