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经济新闻 正文
“黑金”让农民冬闲忙起来
http://yichun.dbw.cn   2008-01-10 10:22:12

  东北网伊春1月10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袁道剑王玉梅/文

  近年来,随着党的富民政策指引,许多过去一到下雪就“猫冬”的农民也一改过去的老习惯,把冬闲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致富奔小康的路途上快马加鞭。这不,刚一入冬,嘉荫县青山乡建华村的农民就忙活起来了。

  日前,记者在该村的木耳生产车间看到,农民们正忙碌着接菌、发酵、将菌袋上架,干得热火朝天。见到记者来,村委会主任万喜忙放下手中的活计介绍起来:“2007年,我们村发展地摆木耳300多万袋,获得了大丰收啊,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人均收入实现了1万多元,这多亏了党的富民政策,也得感谢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给予我们农民的优惠政策......你看,农民的干劲多高,哪家都没有闲人啊。”

  嘉荫县青山乡建华村致富带头人杨玉玲,2007年种植了21万袋袋栽木耳,纯收入25万元。为了扩大生产,给种植户发展袋栽木耳提供方便,她与村干部万喜合伙投资14万元,建起了一栋300多平方米的食用菌菌室,今年她计划种植26万袋袋栽木耳。为了让富余劳动力在冬季有活干、有钱挣,她拿出3万元资金,雇用了9个民工,一进入冬季,就开始忙活,加紧生产袋栽木耳。她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脱贫致富才是共同的富裕。我有责任、有义务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袋栽木耳产业,共同走上富裕路。”村民付洪艳家里比较困难,种植袋栽木耳前期资金筹集困难,2006年,杨玉玲主动与付洪艳结成帮扶对子。从自己的生产资金中拿出1万多元无偿给她使用;村民李宏涛家里人口多,生活困难,缺少发展袋栽木耳资金,杨玉玲马上扶持他2万元,种植了4万袋,去年一下子收入了2万多元;村民马晓丽、李景兰生产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杨玉玲用自己的财产作抵押,为其筹集生产资金3万多元,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以前还真没拿这‘玩艺’当回事,现在看来它简直就是黑色的金子呀,你说种啥能有这来钱快?我2007年种植了1万袋黑木耳,一袋纯挣一块两毛钱,12000元收入稳稳当当地收入囊中。”村农民马明林脸上绽放着灿烂和兴奋,他十分牛气地对记者说。

  嘉荫县积极探索农民长期增收的新渠道,他们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土地和水资源优势,把袋栽黑木耳作为地处浅山区并且耕地较少的乡镇、村屯的重点项目,引领广大农民大力发展袋栽黑木耳生产。通过加强技术、服务、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实现了黑木耳产业的快速发展。现在,袋栽木耳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切切实实鼓了农民的腰包。

  青山乡建华村地处偏僻,过去十分贫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在全县73个行政村中排名始终处于后几位。近年来,村里把发展袋栽黑木耳作为“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当初,村书记王成海和村主任万喜带头投资1万元率先种植了2万袋,当年纯收入就达6000余元。通过村干部的典型带动,坚定了村民发展袋栽木耳致富的信心,2005年,全村农户种植黑木耳纯收入189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2006年,该村共有62户村民种植袋栽木耳280万袋,实现产值420万元,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00元。

  一组组数字,见证了建华人发展黑木耳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足迹,见证了建华村农民以黑木耳为载体创建富裕生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历程。种植袋栽木耳使建华村彻底脱了贫,现在,全村大部分农民都盖起了崭新的大砖房,购买了摩托车和手机等,日子过得殷实红火。

  当记者问起今年新农村建设的打算时,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海信心十足地说:“党的十七大的召开,给我们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惠农政策,我们要借十七大的东风,铆足劲儿大干一番,今年我们村计划发展500万袋地摆木耳,木耳园区规模也将由今年的100万袋扩大到200万袋,人均袋栽木耳数量达到2万袋。全村农民发展地摆木耳达到100%,人均纯收入实现15000元。同时,在住房砖瓦化、村内道路硬化、太阳能安装、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入户率等多个方面要更上一层楼。”

  为了促进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嘉荫县突破“一家一户小作坊生产”的经营模式,积极扶持引导农民走向专业化、效益化、集聚化规模发展,制定出台了发展黑木耳产业扶持政策,发展食用菌给予补贴,农民种植袋栽黑木耳,数量在5000袋以上的,县财政给予500元补贴;袋栽木耳生产总量在100万袋以上的村,县政府在打井、菌锅及喷灌设备上给予全额补贴。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黑木耳产业积极性,2007年全县种植袋栽木耳创嘉荫发展黑木耳以来数量之最,突破1768.4万袋,预计实现产值2542万元。今年全县种植袋栽木耳计划发展到5000万袋。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