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月9日电 林改后,乌马河区强化对国有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森林资源的潜力得到有效释放,初步形成了国家得生态、社会得稳定、职工得效益的喜人形势。
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乌马河区职工的造林、护林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舍得投入,出现了“找空、争苗”造林的喜人局面。这个局三个试点经营所现已完成更新造林任务12121.5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4147.5亩,荒山荒地疏林面积7974亩,造林311.2万株,不仅为国家节省造林费130余万元,更为可喜的是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8.6%。
林地生产力进一步得到释放。林改后,这个区加大了抚育改造力度,清除了压抑树木生长的藤条灌木,林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目前,这个区已完成森林抚育10897公顷,预计5年内将全部完成承包地块的抚育任务。同时,科学调整树种结构,大力培栽经济林。伊东股份制林场在林间空地种植2万株桦楸树苗,5年后就可增值30倍;职工营造红松林比重达到25%,虽然其生长期长,却是其它树种增长值的20倍以上。通过更新造林,增加了有林面积1175.4公顷,森林覆被率提高了8.5%。
这个区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出了百花齐放、多业并举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了木耳大户、香菇大户、药材大户和特色养殖等林下经济大户。到目前,这个区的三个试点经营所发展林下经济职工户数达到117户,投入资金达300多万元,其中,仅木耳就达到了374万袋,人参1.9公顷,养鸡2万只,林蛙100多万只,承包林地职工年收入由过去的5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7000元。之前的“半年闲”变成了“一年忙”,一人承包全家就业,到造林、采集季节还要雇用大量的劳动力,增加了就业岗位,全局三个试点单位的1.5万多公顷承包林地可安置1500多名劳动力。通过立体复合式经营,职工们都有了自己的一座“金山”,广大职工群众真正走上了一条宽广的致富奔小康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