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在春1月2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赵怀宇张艳波张增玲/文
在朗乡林业局,有一个名声响亮的红松艺术团,61名团员中95%都是退休干部职工,他们中最大的67岁,最小的51岁,都多才多艺,为丰富我市与该局的老年文化生活奉献着火热的激情。
叶落归根担任团长
红松艺术团的团长魏宪福,今年61岁。虽然没有在专业的艺术院校学习过,但凭着对文艺的特殊偏爱,自悟自学,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不了解的,还以为他真的是哪所知名艺术院校的高材生呢。每逢局里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和到山上林场所慰问演出,老魏都是骨干。
1992年,老魏停薪留职,到石家庄经商。虽说所在的城市也有秀美的风光和淳朴的民风,但他总是觉得哪里也没有自己的家乡好。思虑再三,他无法割舍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毅然放弃了经营不错的生意,2006年秋回到了让他魂牵梦萦的家乡。看着悠悠白云、潺潺小溪,他从心里往外透着高兴,为此创作了《走哪不如朗乡好》的歌曲,“青山绿水兰花草,走哪不如朗乡好;朗乡的景色人陶醉,到处都是绿色环保”,将心中那份对家乡的热爱抒发得淋漓尽致。
当时,林业局正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尤其是老年文化生活而工作。宣传部长李严霜听说魏宪福回来后,非常高兴,与副部长吴胜君专程到老魏的家里,将想成立老年合唱团的想法说了出来,并诚恳地邀请老魏将这项工作承担下来。看着他们这样信任自己,老魏握着李部长的手,郑重地点了头。
虽然是答应下来,但老魏心里没底。他不知道合唱团能招来多少人,自己究竟能不能把合唱团搞起来。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与另一名老文艺工作者、67岁的李宝成一起,从2006年冬季开始了筹备工作。要成立合唱团,首先就要有团员。他们走东家、进西家,退休的干部职工中,有爱好表演的、嗓音条件好的,他们都找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3月,愿意参加合唱团的已经有近50人了。老魏将情况向李严霜部长汇报,合唱团成员是有了,但没有活动场所。在李部长的协调下,林业局企业文化联合会将紧张的办公室挤出几间借给合唱团。活动场所落实了,3月22日,“红松林业合唱团”正式挂牌。
纪律严明声名鹊起
为了尽快让合唱团出成绩,在没有资金和乐器的情况下,团员们从家中将心爱的乐器拿出来,仅团长老魏就拿来了扬琴、笛子、电子琴。乐器有了,可印制歌篇和乐谱需要用钱,大家就凑钱。都准备好后,老魏组织团员们开始排练。一开始,团员们的热情都很高涨,一到排练的时候都聚到一起。
可渐渐地,老魏发现,每一次排练总有一些人不知什么原因没来,后来一了解,有的团员却是被人拉着打麻将去了,这怎么行呢?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才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老魏公布了请假制度。如果连着5天不请假,就按自动退团处理。尽管这样,还是有3人无视纪律而被自动退了团。
在合唱团中,老魏不仅是团长,还是老师,他教团员们唱歌、担任指挥,每天忙得非常充实。团员们在他的带动下,都仿佛焕发了青春的光彩,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通过一段时间的排练,新问题又出现了。一些团员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艺术素养,在排练节目时有些不太合拍,这样下去会在上台演出时影响整体演出效果。当初可是将人家求来的,再让人回家去真有些不太好张嘴。思来想去,为了合唱团的长远打算,老魏只好耐心地劝说那十几个团员退了团。
合唱团的团员们很有集体荣誉感,不论团里遇到什么难处,他们都尽己所能帮着出主意,解决困难。在排练现场,记者注意到他们每个人坐的椅子都不一样,一问才知道,因为团里没有经费,团员们就将自家的椅子搬了来。团员中有的患有多种疾病,没参加合唱团时每天在家呆着,什么也干不了,精神不振。但在每天的排练中,因为有着愉悦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渐渐地身体素质好起来,上医院一检查,很多慢性病竟没有了。
2007年7月1日,朗乡林业局为庆祝党的生日举办大型文艺演出,老魏的合唱团在台上亮相,团员们整齐的服装,良好的精神面貌,博得阵阵掌声。团员们演唱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祝福祖国”、“赞朗乡”3首歌曲后,台下是满堂喝彩,合唱团第一次演出就赢得个满堂红!赢得了观众们的认可。在朗乡之夏暨基层文化年大型文艺演出时,合唱团的精彩表演受到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华景伟的高度赞赏和肯定,并当场将合唱团改名为寓意深远的红松艺术团。
如今,老魏和他的红松艺术团团员们一如既往地奉献着火热的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