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25日电(姜孟之)董玉振是原伊春市文联主席,创作颇丰,是我市的“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也是我市仅有的几位国家作家协会会员之一。退休后,老伴患了脑血栓,行动受限,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今年10月7日,尽管儿子儿媳再三劝阻,74岁的董老还是冲破了传统习俗的束缚,携老伴住进了可心老年公寓。
可心老年公寓是座3层小红楼。公寓的所长叫王春莉,是位50多岁的女同志。她原来是伊春市中医医院药局的职工。离职后和丈夫商量要办个老年托管所。1998年她先后去北京、邯郸等地的敬老院考察。并于1999年办起了伊春第一家私人托老所。营业执照挂出去半年多,当时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一个老人入托。王春莉听说一位朋友的爸爸年老多病,在家乱跑没人照料,分散了儿女的工作精力,便去做工作,劝她把父亲送到她的托老所来,保证给照顾好。于是这位老人成了她的第一位托老人员。在老人得到精心护理的同时,托老所的名声传出了很远,来所托管的老人也越来越多。托老所今年改名为“可心老年公寓”。
收费低,服务却是高质量的。王春莉对服务人员有个要求:“入托的老人,没有理也在理;工作人员在入托的老人面前,有理也不要争辩理。因为他们是老人,是病人。”这成了可心老年公寓全体服务人员的服务宗旨。
王春莉这样要求职工,自己率先垂范。有一位53岁的脑血栓患者把电视机鼓捣短路了,起火烧了。王春莉没有批评他,教他如何操作,以免发生危险,他却不理解,破口骂起来。王春莉没和他争辩。病人的哥哥看不下眼了,上前打了他,王春莉劝他的哥哥说:“不要打他,他是个病人。”有位91岁的老太太感冒了,给她服了感冒药,觉得身上有点儿不舒服。王春莉说:“喝点儿白糖水缓解一下。”老人没好气地说:“没安好心的,你想药死我呀!”王春莉也只好笑笑了事。在所长王春莉的带动下,所里的工作人员受到入托人员的无礼刁难也不与之争辩。
王春莉要求饭菜既要可口又要有营养。她选来出色的营养厨师,不仅能做一手好饭菜,还特别注重营养搭配。王春莉爱好文娱,为了丰富老人的生活,每逢节假日,她就发动有文娱特长的托老人员的亲戚、家属,请幼儿园的孩子们到所来给老人们表演文艺节目。
董玉振的孙女在五常工作,听说爷爷、奶奶住进了老年公寓,不理解,特意从千里以外赶回来看个究竟。她看到可心公寓整洁的环境、周到的服务,爷爷奶奶在这里过着温馨的生活,特别是奶奶患脑血栓,每天必须坚持走路锻炼,公寓里有长长的、暖暖的走廊,是冬天走路锻炼身体的好场所,觉得爷爷、奶奶的选择是正确的,便放心地返回了工作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