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痴迷琵琶声 执著传承情
http://yichun.dbw.cn   2007-12-19 10:11:42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华方芝关英玉/文

  邱慧慧,10岁时因太好动被母亲强制学起弹琵琶,从此与琵琶结下不解之缘。弹挑轮拨让她痴迷

  1983年,邱慧慧出生在南岔区。这个机灵的小家伙从小爱动爱闹,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然而,当孩子渐渐长大后,妈妈却发现,女儿太淘气了,除了睡觉,几乎没有静下来的时候。上学后慧慧这种性格也没有丝毫改变,在课堂上也时常想尽办法淘气,老师看得紧了,就玩手指头,老师气得也没有一点办法。为了让女儿静下来,母亲给慧慧报名参加了绘画班、书法班、舞蹈班,她想用这种方法让女儿的性格改变,可没想到,没几天女儿就被老师退了回来。

  10岁那年,母亲送她去学电子琴,可慧慧不愿意。也不管电子琴是用母亲一年的工资,花了3000多元钱买的啊!老师和慧慧的母亲很熟,她劝慧慧的母亲别再强迫孩子学她不愿意学的东西了,但不死心的母亲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又把慧慧送到了郭勤老师的琵琶班。没想到,慧慧与琵琶特别有缘。

  邱慧慧开始学习琵琶后,有了明显的转变。琵琶如珠落玉盘般悦耳的声音,在慧慧听来犹如天籁之音,她深深地被这种声音吸引了,再看到老师的手指轻轻抚弄琴弦,她更是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她也要用这种乐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从此,慧慧每天放学后都到郭老师家里学习琵琶。

  刚开始弹奏琵琶时,邱慧慧每天都要对着镜子练,注意观察自己演奏的姿势,随时纠正指法的错误。老师告诉慧慧,弹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指法,琵琶二字的命名,亦出自弹挑。“推手前曰枇(即弹),引手却曰杷(即挑)”。右手的某些其他指法均由弹挑衍变而来。慧慧决心练好弹挑。可她刚一接触这个指法,就遇到了拦路虎:每次练习时,慧慧的前臂总是习惯性地向下移动,而挑进时前臂却向上移动,旁观者看来就像在切菜,动作难看,又影响演奏效果。一直安静不下来的慧慧这下静了下来,一遍遍仔细琢磨,逐步练习着把拇指、食指指端捏成“凤眼”,这样,拇指、食指两指指甲甲端在弦身的同一点上触弹,发音量及音色更易趋于一致,弹出来的音色效果好多了。就在这样枯燥乏味的练习中,慧慧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她徜徉在琵琶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她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聒噪的蝉鸣声,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让她沉醉。

  慧慧是个聪明的姑娘,她在练习的时候,为自己设立目标,师姐们成了她追赶的对象。1994年7月,首届黑龙江省蓓蕾杯乐器大赛即将开赛的消息传来,慧慧和几个师姐一起抓紧时间备战比赛。慧慧是几个姑娘中接触琵琶最晚的一个,可她练习得最刻苦。每天在学校自习课时就把作业写完了,放学后就到老师家里练习指法基本功。回到家里,她还要和妈妈一起选择参赛的曲目。母女俩仔细筛选,最后选择了欢快的新疆舞曲《送我一枝玫瑰花》。在妈妈的监督下,慧慧连续几天回到家后都要听这首舞曲的录音带,最终,舞曲的旋律完全熟记于心,她开始演奏了。很快,生涩的舞曲逐渐流畅起来,她的指间也流淌出动听的乐曲来。在练习了半个月后,她和师姐袁丹一起赴省城哈尔滨参赛,令人没想到的是,慧慧这个接触琵琶仅仅8个月的小女孩在省城一鸣惊人,凭借娴熟的演奏技巧将这支舞曲演奏得欢快热烈,颇具民族特色,获得了少年组的一等奖。

  此后,慧慧对琵琶的兴趣更加浓厚,而她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引起了评委、山东省潍坊艺术学院招生办主任齐立的关注,齐立建议她报考山东省潍坊艺术学院。1995年2月,山东省潍坊艺术学院招生考试在伊春市北山宾馆设立面试考点。经过试唱、乐理、打节奏等一系列专业考试,年仅12岁的慧慧被潍坊艺术学院录取。这让慧慧和她的妈妈发了愁:从小被妈妈细心照顾的慧慧还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除了练琴之外,她的一切起居都是妈妈在照顾,母亲决定让女儿在家里学会简单料理自己的生活再出去学习专业课,从此,洗衣、叠被、刷碗等家务都归了慧慧。

  1996年,慧慧进入潍坊艺术学院学习。在这里,她接触到一位令她终生难忘的恩师——王威。王老师师从北京音乐学院教授刘德海,演奏技巧非常高,对学生要求也十分严厉。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慧慧进步非常大。在潍坊艺术学院,除了感觉到在乐理知识方面存在欠缺外,慧慧也发现自己在演奏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欠缺,她轮指指法相对较弱,而这也直接影响到她演奏的效果。

  轮指是右手指法中很重要的一种指法,且应用范围广,几乎所有曲目都会用到这一指法。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指的就是轮指的演奏效果。在演奏和音时,轮指更是具有独特的作用。慧慧决定从头练习轮指,练习开始时,她总是默念着“一二三四五”的节奏,每一节奏开头重弹,由慢速开始练,练了一段时间后,她的手指速度自然加快,长此以往,轮指就练成了。那段时间,慧慧把练习轮指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即使在就寝熄灯前短短的一段时间,她也总是在床上进行模拟练习。无数次的无琴练习,让她有了巨大的进步,很快,她就在21名同学当中脱颖而出,年龄最小的她成了学校里一颗引人注目的新星。潍坊当地的几个学生家长找到这个小姑娘,让她教自己的孩子学琵琶。

  那时候,带一个学生一节课的收费是100元,慧慧带了4个学生,每月有1600元的收入。自从自己带学生后,慧慧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的生活费。传承民族音乐艺术

  1999年,慧慧从潍坊艺术学院毕业,王威老师推荐她到北京音乐学院进修。在北京,慧慧本打算进修后继续考研,可一所私立学校的负责人在一次演出中看到了慧慧的出色表现,想方设法要招她到自己的学校任教。慧慧的母亲听说这件事后,告诉慧慧,近年来家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事业发展迅猛,各种演出也很活跃,希望女儿能回到家乡来。

  2001年,慧慧回到家乡,成为黑龙江林业文工团的一名琵琶演奏员。

  2003年,在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三月风”专场晚会上,慧慧演奏了一曲《兴安情》,这是慧慧根据维族舞曲《天山之春》改编的曲目,曲调欢快热烈,表现了林区人民建设家乡的喜悦心情。演出受到了好评,观众掌声不断。

  慧慧到伊春工作后,她在南岔带过的几名学生跟到伊春来学习。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让慧慧萌发了弘扬古老的琵琶艺术的想法。正巧,当年伊春区黎明小学有意在学生中教授一种民族乐器,双方商定,在黎明小学开设琵琶课程,由慧慧执教。

  刚开始听说学校开办琵琶班,不少家长把孩子送来了,可孩子们听了几节课后发现,这种乐器和自己想象有差距,练习的过程有些枯燥,有的孩子悄悄地离开了。也有的孩子在枯燥的练习中获得了乐趣,坚持了下来。张媛媛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和慧慧一样,这个孩子在琵琶演奏上也有惊人的天分,每次上课,她会注意观察老师的指法,思路一直跟着老师走,回到家里反复练习。每次上课,慧慧都发现,这个孩子又有了很大进步,而张媛媛也时常感到“吃不饱”,经常要求老师给自己开小灶。慧慧也特别喜欢这个爱学会学的小姑娘,她知道张媛媛愿意研究、美化音色,就想办法开发她这方面的才能。今年7月,在省蒲公英青少年才艺大赛上,张媛媛一举夺得大赛银奖。

  在琵琶班学习的孩子大多是女孩,受女子十二乐坊的启发,慧慧也组织了自己的十二乐坊。孩子们本身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不愿意整堂课都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借鉴十二乐坊的演奏方法,慧慧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孩子们把听到的音乐及对音乐的感受通过模仿、创造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鼓励学生跳、唱、说、演、创,把学生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音乐知识,受到美的熏陶。孩子们抱着琵琶站立着演奏,形式活泼了,演奏的热情也高了。2003年后的每届生态旅游节广场演出,孩子们的琵琶演奏成了舞台上的亮点。

  慧慧发现,有的孩子虽然学会了一支完整的乐曲,但演奏出来的乐曲却生硬、艰涩,没有体现出乐曲应有的那种顺畅、优美的感觉。仔细分析后,慧慧找到了症结所在。要想达到对乐曲内涵的完美体现,必须实现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的统一,就是说,要带着感情去演奏。此后,慧慧每次教授一支新曲子,总是先给孩子们讲解一下乐曲的创作背景,让孩子静听几遍曲子,体会乐曲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样,孩子对曲子有了深刻的认识,乐曲本身的美感也能表达出来了。

  慧慧带的好几个学生已经到外地的艺术院校进行系统的音乐学习,把孩子送到慧慧的琵琶班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了。有的家长向慧慧请教挑选琵琶的方法,打算给孩子购买琵琶。慧慧总是劝家长先不要买琵琶,将自己的琵琶借给孩子练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孩子对琵琶有兴趣的时候再给孩子买。慧慧说,学习乐器,孩子就要把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练习上,像她自己就没有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童年,而一旦家长选择的乐器孩子不喜欢,没兴趣,那么这种乐器对家长、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负担。

在很多人的眼里,琵琶只是一种乐器,而在慧慧的心中,琵琶是她一生的追求。
  

  上图为邱慧慧(左)在为孩子们上课。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