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19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郭盛起
2006年,铁力林业局建设营林所自营经济总产值为1846.4万元,而据初步统计,今年至今已达到2839.3万元,增长54%。
户均收入从2006年的15438元提高至29058元,增长比率高达88%;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5544元提高至10049元,增长比率高达81%。
全所有每台价值35万元以上的长箱挂车25台,今年实现产值1375万元。
全所有耕地804垧,从业农户200余户,今年实现产值884万元,户均收入4万多元。
一个只有704户的营林所,年自营经济产值竟然接近3000万元,实在有些难以置信,这是如何实现的?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依路致富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记者踏上了铁力林业局建设营林所的土地,马上有了一个新发现,一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已建成。大院内图书室、游艺室、文艺活动室、露天大舞台、健身院等设施一应俱全。在文化大院里,老人们闲聊的闲聊、健身的健身,孩子们追逐嬉戏,年轻人探讨致富门路,一幅和谐有序的场面呈现在眼前。
绕过文化大院,来到“正街”,正赶上一周一次的“大集”,服装、水果、鲜鱼、蔬菜,几十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人,百余米长的大街,人流不断,热闹非凡。商贩们高兴地数着赚来的票子,一边数一边说:“在建设卖东西就是省心,只要东西好,肯定有人买,下周大集,得整点海鲜来卖,建设所的人,今年可是有钱了。”
“放下斧子锯,走出黑土地,合伙养大车,半年就见利。”这是根据今年的实际情况,建设人自己编出来的顺口溜。今年,全所30多户居民合资新购进每台40多万元的长箱挂车15台,在全国范围内跑起了运输。
今年7月的一天,在外跑了半年运输的居民王强,来到所长赵建军的办公室,说什么也要拽着他出去吃顿饭,以示感谢,见所长强烈推辞,王强说:“赵所长,这顿饭你说什么都得吃,这是我们全家的一点心意,要是没有你,就没有我家的现在,我的大车马上就要回本了。”
去年8月,赵建军调任建设营林所所长,刚一上任,他就广开思路,为居民寻找致富路,经过多次考察,他发现建设所的几户居民在此之前就搞起了公路运输,并且收入非常可观。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形成,那就是继续号召居民买大车,跑运输。
上网查找运输行业资料、联系其它城市的亲戚朋友打听运输行业情况,多次到之前搞运输的居民家中打听目前的市场行情,做了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赵建军感觉到自己的这个想法能行。因为在此之前,也有很多居民萌生过养车的念头,但由于消息闭塞,不敢盲目投资,加上资金问题难以解决等因素的影响,大家几乎都打消了这个念头。
赵建军将上网查找的资料下载打印,把自己一个跑了多年运输的好朋友特意从哈尔滨请到建设所,将有买车想法的居民聚集到所会议室,为他们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
资料下发给每个人,详细讲解目前运输业的市场行情,由专人记录每一个与会居民的困难,此次会议整整进行了4个多小时。会议结束时,赵建军说:“目前来看,你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问题,不过请大家放心,作为一所之长,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大家解决资金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拧成一股绳,就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
会后,赵建军发现,最早向他提出买车想法的王强没来,他立即拿起资料赶到王强家中,经过一番介绍,王强打开了思路,说:“所长,你这么帮咱们,咱们肯定能干好。”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赵建军天天跑信用社,一天两趟,专门谈贷款,但始终没能办下来。因为2006年初,所里的一位农户负贷潜逃,使建设所整体失去了信誉度,对于这件事,赵建军并不知情。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过去了,赵建军整整去了信用社15次,最后,他的真诚感动了信用社领导,同意贷款给建设所居民。就这样,263万元的贷款下来了,建设所30多户居民加入运输业,15辆崭新的长箱挂车带着他们的希望踏上征程。
新车刚刚上道,赵建军很不放心,每天都要给他们打上一个电话了解情况,叮嘱他们要万事小心。转眼间,6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好消息也随之传来,建设所在外的25台车基本都在一起拉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运输团体,因为大家都是同乡,彼此之间互相帮助、照顾,每台车半年的运费几乎都达到了30万元,并且没有一起交通事故发生。
赵建军将这一情况汇报至林业局党委、政府,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肯定,并多次深入建设营林所召开现场会,指导工作,要求其它场(所)学习建设精神。修路致富
建设所耕地多、地块大,农田路错综复杂,以往每年的春播秋收让农户挠头不已,种子、化肥向里难运,豆荚、豆秆往外难出,虽说年年修路,但路况还是得不到根本的改善。今年3月,赵建军带领班子成员对所里所有的农田道进行了一次大踏查,踏查结束后,赵建军认为,农田道的问题绝对是一件大事,它关系到200多家农户的切身利益,马上就要春耕了,如果一条路出现问题,就可能将几块地的出入口堵死。修路,刻不容缓。
资金紧张就要精打细算,先闯过眼前难关,不能耽误春播,所领导带头,所职工全部参战,抢时间、保春播。在赵建军的带领下,一场轰轰烈烈的修路大战正式打响。
看到领导们干劲十足,所里的居民深受感染,纷纷参战,挑土的挑土、装车的装车。几天时间里,十几条主要的农田路全部维修完毕,没有给任何一家农户的春播带来影响。
修完路并不意味着完工,因为夏秋两季,农田路每天都有车辆穿行,由此一来,路面承担压力较大,极易损坏,如不按时养护,等于没修,赵建军深知此理。但养护农田路也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资金、需要人力,还要有责任感,思来想去,最终实行领导负责制,班子成员划地包片,保完春播保秋收。
路况好了,农户得到了实惠。农户解忠林说:“今年春天,我根本没打算种地,一想到进地的路就头疼,本来想和老婆去哈尔滨打工,但看到赵所长带着大家认真地修路,我又动摇了。今年种了13垧地,打了3万多公斤豆子,扣除底子钱,还净剩6万多,这心里真是美啊,可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在大家纷纷谈路、谈收成的时候,始终一言不发的种参大王曾宪珍说了这样一句话:“要说农田道的受益者,我老曾头儿得算头一个,要是赵所长不帮着修这条路,今年我家的参就得靠人搬出来,修农田道是对咱们最真的帮扶。”
曾宪珍今年70岁,整整种了20年人参,当地人都叫他老参王。他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来到建设营林所承包林地种植人参,十几年过去了,从当时的一无所有到现在拥有1块面积为7万平方米、固定产值达到100万元的大型参园,此中,他付出了无数的辛劳和汗水。
曾宪珍说,今年我的参地出了2万多公斤5年参,卖了40多万元,这得益于所领导的支持。今年开春,我缺少搭建参棚所需的小杆,从前跟赵所长不熟悉,我始终没去找他,事情就一直这样拖着,可是没过几天,赵所长亲自来到我的参棚对我说:“你是咱们建设所的种参大户,听所里职工讲,你在这十几年里,光季节性雇人开支就达到60多万元,真是了不起啊,我知道你缺少搭参棚的小杆,我们已经开会研究过了,以成本价卖给你,大力支持你发展这个行业,希望你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面对着赵所长的真帮实扶,我当时真的很激动。今年秋天,所里为了不耽误我的参地向外运参,将参地外面的田间道大修了一遍,所领导总是在咱最犯愁的时候帮咱,你们说咱要是再不好好干能对得起他们吗?有了这条道,明年、后年,我家的参都不愁运了,这3年光运费我就得省下几万块。
路在前方、路在脚下,建设所的人却把路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里,并且在路上下了工夫,用智慧、用汗水铺就了一条通向致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