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5日电 日前,国家验收组到铁力市检查验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经过全面考核,该市30万亩绿色水稻基地,全部通过验收。
2006年初,铁力市申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30万亩基地创建工作,并拨付专项资金25万元用于基地启动工作,从市到乡镇、村、组、农户层层严格按照创建国家级绿色水稻基地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铁力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和各有关村也成立了基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建立技术服务体系。铁力市农技推广中心、各乡(镇)和相应的村分别成立了技术服务小组。市级技术服务小组12人,每人负责指导乡镇技术员5名,每个乡镇技术员带动30个技术能手和专业大户,每个技术能手和大户带动10个农民从事绿色水稻的标准化生产,从而使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整个绿色基地面积。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铁力市严格坚持五条标准:一是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良种覆盖率。2007年,铁力市绿色水稻实际监控面积达到3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二是严格控制污染源,保障环境质量优良,使该市绿色水稻种植环境符合NYIT—2000标准要求。铁力市在审批新上项目的时候,都把环境保护作为最重要的一项,几年来没有任何新增的污染源。2006年,铁力市作为国家级试点县通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县的国家级验收。三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两年来,铁力市共投资2100万元,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贴151万元,组建了5个水田农机作业协会,同时补贴299万元组建了8个农机合作社,实行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是加大服务和技术指导力度,提高水稻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铁力市与省农科院开展了“市院共建”,在铁力市水稻生产区成立了专家大院,省专家多次到铁力市指导水稻生产。培训铁力市核心科技示范户1,800户,培训农民3.5万人次。落实标准化小区15个,核心示范户1,800户面积10万亩,辐射农户1.5万户面积30万亩。五是完善以绿色水稻为原料的产业链条,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铁力市制订了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与基地农户签定农产品销售定单的农户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2007年帮助九河泉米业争取国家发改委企业改造资金1,000万元,同时帮助该企业申请农发行贷款1,000万元。铁力市九河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铁力市富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农垦铁华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都与基地和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为农户解决后顾之忧,有力地促进了绿色水稻产业化的推进步伐,也推动了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铁力市水稻加工能力达到45万吨以上。
两年来,铁力市与省农科院合作,绿色水稻基地统一种植由省农科院新培育的优良品种龙粳14、绥粳4、垦稻11和垦稻12,确保铁力市绿色水稻产品的质量统一。统一购入水稻原种320万斤,同时,铁力市还利用该市良种场繁育优良水稻品种,提高种子的安全性,两年来共繁育优良品种160万斤,主要品种是中西部的龙粳18、龙粳19和中东部的龙粳15、龙粳20解决了10万亩的水稻供种问题,从源头上保证超级稻种子质量,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今年铁力市水稻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应用达到100%;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应用60%以上,水稻大棚育苗面积达到85%以上,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抛摆技术今年首次推广面积达到6万亩,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主要控制肥、药的供应和使用。从2006年,铁力市争取到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市的水田全部实行了测土配方施肥,共检测土样6000个,由省神雨公司根据测土情况统一配置专业用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直接运送到乡镇村屯;同时严格用药,按照国家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定点销售,坚决杜绝甲胺林等国家明令禁止农药的销售和使用,统一收获。
截至到目前,铁力区域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绿色水稻监控面积达到30万亩,订单农户达到1.5万户,预计产量可达到15万吨,绿色水稻加工业预计可实现产值2.78亿元,订单农户人均增收2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