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12日电 年初以来,伊春区委、区政府克服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土地利用率低,农民收入少、生活条件滞后等不利因素,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携手共建,使辖区内的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初步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工作目标。
伊春区委、区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区委重点推进工作日程,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组长、主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23个成员单位组成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3名懂业务、工作能力强的同志专门从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工作。为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区人大、区政协也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能力,建言献策,献计出力,全区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伊春区委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就新农村建设如何开展,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等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的研讨,落实责任,明确任务。
新农村建设伊始,为尽快使农民增加收入,区委、区政府决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发展高效棚室生产,为使棚室生产落地有声,真正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区委、区政府决定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青山村和迎新村率先建设,在市财政局的帮扶下,青山村和迎新村共建设了30栋大棚,并进行了设施配套,总投资近百万元。同时,为使农民管理好棚室生产,提高科技种田水平,区农委组织技术人员对大棚生产的农户进行了专题培训,先后举办棚室生产专题讲座三期,培训人数200多人次。他们还组织农户去对山棚区实地考察学习棚室育苗及生产管理经验,使农户尽快掌握了大棚管理的实用技术,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农民的笑脸。今年棚区第一茬作物亩收益都在4500元左右,可以说是他们以前陆地蔬菜收入的10倍。二是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今年,全区食用菌栽培已发展到60万袋,从原来的黑木耳、榆黄蘑、元蘑三个品种发展到现今的黑木耳、榆黄蘑、元蘑、平菇、滑子菇、香菇、灵芝等七个品种,而且也找到了销路,农民的口袋也鼓了起来。三是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特色生产,增加收入,通过组织农民种植大棚草莓、大棚葡萄以及苦瓜、丝瓜、沪瓜等特菜,引导农民南菜北种、山菜家种等返季节供应蔬菜,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今年全区各类特菜及经济附加值高的果菜类共有200亩,产值达200余万元。同时,他们还为农民生产无公害蔬菜搭建平台,出资13000元为全区的无公害蔬菜申请了“兴安黑土”和“对山”两个蔬菜品牌的商标,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奠定了基础。优良的蔬菜品质,吸引了很多的外地客商来到伊春区订购蔬菜,今年夏天,辽宁、长春、哈尔滨、鹤岗等地的客商到东升办事处四个村采购蔬菜,品种有南瓜、茄子、甘蓝、角瓜、菜豆等,从7月中旬到9月中旬,每天都有1.5万公斤蔬菜外运,总销量超过75万公斤。四是发展订单农业,今年,经区农委协调,区域内有12户农户与温州客商签订了160亩“盘菜”种植合同,由温州客商提供种子、化肥等,农户统一种植,收获时节统一收购,检质验斤,装冷藏车运出,目前“盘菜”的收购任务已经完成。五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目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大,畜牧业生产已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形成了以东升为主的生猪养殖基地、对山辖区为主的狐狸养殖基地、西城农场和青峰农场为主的蛋鸡养殖基地。
截止到2007年8月,全区生猪饲养量可达到3万头,蛋鸡饲养量达到21万只,肉鸡饲养量达到15万只,狐狸8000条,鹌鹑3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320万元,同比提高10%。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出点,村容村貌提档升级。在市财政局和市银监局的帮扶下,全区已累计建设通村公路和村中水泥路共12000余延长米。东升办事处的青山村和迎新村的村中路也实现了全面硬化。迎新村还修建了8公里农田路。在青山村和迎新村,修建了村界大门和3320延长米的通村公路两侧的铁栅栏,新建大棚区两处,新建大棚30栋,挖棚区灌溉用蓄水池两处,打百米深水井一眼,建泵房两处,同时为两个棚区安装了供水管网800余延长米,安装节水滴灌设施30余套,挖防内涝截流排沟和农田排水沟1万多延长米,保证了棚区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为改变农民能源结构和生活方式,区政府还拿出专项补贴资金,鼓励农民发展沼气池项目,目前,两座沼气池示范工程已经完工,效果看好,为进一步推广此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山村作为省级试点村还得到了省电力开发公司的大力帮扶,共确定3个帮扶项目,修建1.1公里的村中水泥路;扩建青山村棚区,在现有20栋大棚基础上再扩建30栋大棚;为30栋大棚安装水利配套设施总投资50万元;目前村中水泥路工程已接近尾声。其它两项工程正在建设中。
2006年区政府还投资40万元为东升乡主街安装了42盏太阳能路灯,村民们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夜晚在路灯下散步了。两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累计植树54000株,实现了四旁绿化率100%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