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科技新闻 正文
沿着科幻脚步
http://yichun.dbw.cn   2007-10-19 10:38:01

  东北网伊春10月19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王玉梅

  早就听说在中国科幻界有一个从我们林区大山深处走出去的领军人物,他痴迷科幻,热爱科幻事业,曾一个人自筹资金创办了一本叫做《星云》的民间科幻刊物,一办就是10年,热情地向读者传递科幻文化信息;他也曾倾情主持了一项叫做科幻世界图书视野的工程,引进、翻译、出版世界科幻大师系列丛书和年度美国最佳科幻小说选系列,向中国的科幻爱好者介绍外国科幻最新的创作成果……在业界,提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佩服地竖起大拇指,他就是《科幻世界》副总编兼主编姚海军。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采访了他。

  年少萌发科幻志

  初见姚海军是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那时他刚好从四川成都回到家乡看望他的父母。说到如何与科幻结缘,姚海军陷入了对当年的回忆之中,他不无感慨地说:“也许只有早年就亲近自然的人,才会对想象力维持终生的热爱吧,而且越是在闭塞的环境里,好奇心就越强。”

  上世纪60年代,姚海军出生在乌马河红旗林场一个叫做“7.5公里”的小村庄,村子不大,四面青山环抱,环境幽雅,但交通闭塞,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从村子延伸出去与外界相连,由于这里距离最近的镇子有7.5公里,因此而得名。上学后的姚海军,从家里到学校基本上是两点一线,一年四季就在这15里的山路上反反复复,感受着季节的变迁。

  到了8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随着“科学的春天”的来临,科学家成为全社会最景仰的职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成为选择学习方向的标准,《科幻海洋》、《少年科学画报》、《我们爱科学》等各类科普杂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时间百花齐放,同时也产生了叶永烈、郑文光等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家。

  姚海军虽然身处偏僻的小村庄,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这股热潮。一次,姚海军从数学老师那里得到了一本叫做《奇异的机器狗》的科幻小说:“小凡14岁生日那天,表舅从上海给他寄来了一份礼物。小凡连忙把捆得紧紧的木箱拖到房间里,拆开了它,箱子里装的是一只玩具狗——一只比一般狼狗小一些的玩具狗……”小说的开篇话语一下子吸引了看书的少年,他一口气将这本小说看完,合上书时,脑海中还不时浮现出那只有着奇异思维和功能的机器狗的模样。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他就望着窗外的星星,慢慢地回想着书中的情节,思绪也渐渐变得活跃起来,就像插上了双翼一样,在夜色中自由地翱翔。

  从此,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有功能强大的未来机器,有变化神奇的自动设备,有时光隧道,有天外来客……只要你肯想,一切都会鲜活起来。无数个寂静的冬夜,听着窗外雪花轻轻飘落,发出细微的“簌簌”声响,姚海军的大脑也在飞速运转,任思想如天马行空,随意驰骋。后来,他试着把自己想象的场景描写出来,在同学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由此点燃了一个少年热爱科幻、投身科幻的所有热情。

  1988年,姚海军考到了省内一所专科院校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不少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星云》杂志也在这时开始在他的脑海中酝酿。其实,把这本叫做《星云》的杂志称为个人刊物也许更合适,因为从始至终,都只有姚海军一个人在做这件事,而且一直是自己筹钱在办,一做就是10年。当时的《星云》很简陋,先是手刻蜡纸,然后是油印,最后变成铅印。稿件则是由科幻作家和出版社编辑提供的,内容包括科幻界消息、科幻小说评论等,但就是这本两三个月才出一期的民间刊物,在最兴盛的时候,曾每期向全国的科幻爱好者寄去1200多份。特别是1993年,我国著名科幻理论家吴岩去美国参加科幻会议,他带去的《星云》让与会的外国人惊叹不已。后来,当邮费从2角钱涨到8角钱的时候,姚海军的办刊经费出现了赤字,面临着无法再办下去的困境。是科幻界的作家和出版社编辑集资为他解决了刊物的邮费和印刷费问题,使其得以继续办下去。作为感谢与自律,姚海军在每一期的《星云》上都刊登出清楚的账目说明,说明每一笔钱的用处,虽然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

  从林区走出一个科幻迷

  1997年,早已参加工作的姚海军听说国际科幻大会要在北京召开,这是科幻界的盛会,姚海军十分想去参加,但月工资只有200多元的他,既要孝敬父母,又要养家口,实在无力承担来往的费用。这时,又是科幻界从未见过面的朋友们再次资助了他,直到现在,姚海军还清晰地记得科幻作家韩松掏钱给他买回程车票的一幕。姚海军说,是科幻界的朋友一次又一次向他伸出了友爱的手,帮他渡过了难关。

  现在回想起那段在北京开会的日子,确实是姚海军的命运发生转折的关键时刻。那时,姚海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幻爱好者同住在与北京科技会堂相邻的地下旅社里,连续两个夜晚,他们都不愿意因睡觉而放弃彼此交流的机会,他们几乎彻夜长谈,内容除了科幻还是科幻。那次盛会上,姚海军不仅见到了国内外著名的科幻作家、出版人,还遇到了时任山西《科幻大王》杂志社副主编的马俊英,通过交谈,马俊英十分欣赏这个才华横溢的东北小伙子,便邀请他到《科幻大王》担任编辑工作。这不就是姚海军一直以来的梦想吗?姚海军想都没想,一口答应下来。从此,踏上了与科幻事业密不可分的路途。

  一年后,他又应《科幻世界》主编杨潇之邀,来到四川成都,加入到了《科幻世界》的麾下。说起《科幻世界》,可谓大名鼎鼎,它的前身就是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科学文艺》,创刊于1979年,是当时中国科幻界著名的“四刊一报”之一。在科幻被视为“精神污染”的80年代中期,“四刊一报”被“关、停、并、转”,只剩下《科学文艺》一家独自支撑着中国科幻杂志的门面,但订阅量却锐减到600册。1991年,《科幻世界》的名称正式确立,几经努力,刊物的发行量逐年上升,到了2000年,已经突破了40万册。可以说,在很长时间内,《科幻世界》就是中国科幻本身。

  在这里,姚海军从最初的“读者俱乐部”的普通工作人员做起,负责到大学校园里进行推广与组织读者活动。一年后,著名作家阿来成为《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在他的支持下,姚海军开始审稿件、写专栏。经过10年的打拼,姚海军在成都站稳了脚,成为了《科幻世界》杂志的副总编兼主编,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又把眼光投向了另一项更有意义的工作——主持科幻世界图书视野工程,他认为,科幻要发展,就必须从杂志时代走向图书时代。他主持的这个工程,是目前国内系统引进现代、当代世界科幻作品的开先河者,由他亲任主编。该工程包括引进、翻译、出版世界科幻大师系列丛书和年度美国最佳科幻小说选系列丛书,前者拟以每年4辑的速度,用5年的时间完成对西方科幻文学核心的系统出版工作,至今已出版了130多种,后者则主要是向中国的科幻爱好者介绍国外科幻最新的创作成果。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姚海军倾尽了全力。他亲自挑选、四处寻觅合适的高水准翻译人员,为了保证图书质量,他对每本书都做到从头至尾地亲自校对一遍。有些译稿在他的案头搁了3年仍未出版,原因是就书中涉及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科学理论与小说的结合及科幻术语的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他还在与翻译人员反复交流、修改。他说,我们引进的都是国外高层次的科幻作品,如果要是由于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导致最好的小说不能以最佳的面貌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那将是最大的遗憾。由于姚海军十分重视每一个买到的版权,尊重作者权益,严格按国际惯例行事,使他在国外科幻界口碑很好。大苹果版权代理公司还因此为出版社颁发了“最佳合作伙伴”奖。

  从一个对科幻懵懂无知的少年,到一名资深的科幻界领军人物,姚海军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努力,可以说,他的成长轨迹与科幻在中国的发展如影随形。他就像一名行者,心中装载着坚定的信念,为此,他不怕山高路远,只顾风雨兼程,他常说:“想为中国科幻做一点儿事是我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的本能,因为我骨子里仍然是一个科幻迷。”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