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9月12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王乐王玉梅/文
在铁力市工农乡,有一所全市最特殊的学校——兰河村小学,目前全校只有8名学生,而且是从学前班到五年级不同年级的学生。为这所特殊的学校默默奉献着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41岁的仲威平,她是学校里唯一的教师,已经一个人在兰河村默默教了20年复式班,每天上下班要骑20多公里路的自行车。铁力市教育局长毛丽颖给她算了一笔账,每天往返20公里,一个学期18周,她一年走的路程是3600公里,20年就是72000多公里!比绕地球赤道走了一圈半还要多!
为了山村的孩子放弃进城
从一家农户的障子豁口处走进一个野草深深的院落,一处年久失修的砖房就是仲威平工作了整整20年的地方。这是一间只有20平方米的屋子,北侧是一铺火炕,紧靠火炕摆着一个老式办公桌,地下放着4张年代久远的课桌和8个学生凳,全校8名学生都在这里上课。靠西墙放着两块大黑板,黑板被分成四块,上面分别工整地写着五年级的数学、四年级的语文、三年级的图画、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内容。放黑板的桌架上还有一架老式教具珠算算盘,从四边被磨损的情况看,年代也是相当久远了。黑红的脸膛,清澈的眼睛,高挑的身材,洗得发白的衣服,慢条斯理地谈吐,甘于奉献的情怀就写在仲威平的脸上。
仲威平7岁时随父母来到铁力市工农乡,从此与这片肥沃的土地结下了难解的情缘。高中毕业时,正赶上工农乡招收民办教师,她应试考中,被分配到新华村当老师,两个月后被调到离家10公里的兰河村小学任教,一直到现在,1996年转正为公办教师。这20多年来,除两年教单班外,其余18年全教的是复式班。对于复式班,可能很多人都只在乡村小学题材的电影上看到过,就是一名教师,同时教从学前班至五年级各年级的全部课程,不分年级和学科。她既是五个年级的班主任又是科任,班主任工作、教学任务加上教改和课改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兰河村小学是1983年新建的,最鼎盛时一年至五年都有,有9名老师和工友,60多名学生。每天,仲威平要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20公里地。后来学校布局调整,铁力市决定撤并兰河村小学,由政府提供学生通校的交通费用,学生都去二屯小学读书。二屯离兰河10来里地。但是还有8个特殊学生走不了,如果撤并兰河小学,这8个孩子肯定就得辍学,从此离开学校。望着村民焦虑的眼睛,看着即将失学的孩子,村书记、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组长孙庆才决定:留下仲老师,保留兰河小学,村上出费用,完成义务教育!
仲威平家住在工农乡所在地的头屯,距兰河村(俗称小三屯)10多公里路。
面对调进城里的机遇、面对再也不用起早贪黑骑自行车来回20公里地的安逸,面对孙书记的恳求,面对全村父老乡亲企盼的目光,仲老师几经犹豫,还是决定留下来。于是兰河村小学继续开课上学。村上每年给解决1000元取暖煤钱,再给500元办学费用,给孩子们买书、买用品、买办公用品,学生全部免费上学。
复式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首先要一心多用。10几年前,四五年级合并到新华村小学后,兰河村只剩下老校长任守华和仲威平二人,开一年级到三年级三个班。2000年,老校长退休,只剩下仲老师一个人,不但开一至三年级,连四年级、五年级都得开。复式教学的工作量异常大,她要一天不停地说,不停地讲,从学前班到一年级、五年级课程都要由她一个人讲授完成,她不能停,虽然有的课程只讲给一个学生听!根据多年的经验,仲威平总结出来一套动静结合的授课法,每节课都要扣紧,动静搭配,科学安排,一个年级上数学、一个年级上语文、一个年级复习、一个年级上课,否则极易造成学生串题、溜号、课堂混乱。说复式教学相互不受干扰那是瞎话,关键是把这种干扰降到最低。有的课文要朗读,仲老师就把这个学生送到别的屋叫他高声读;有时叫学生在教室默读,有的利用间操时间单独教。为了教好学生,仲老师必须学懂弄通各年级的全部课程,现在五个年级,她就有五套教科书。这五套书,她必须都要备课,另外音、体、美、思品、社会等科也都要开。她要讲“四自五爱”,讲“八荣八耻”,讲道德养成……
仲老师感到压力很大,她每天回家都和同为教师的丈夫切磋,研究复式教学法,看有关辅导材料的影碟,听录音,看有关辅导书,撰写学术论文。经过不断的探索,她写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被省教育学院主持的全省教育学会研讨会评为二等优秀科研成果奖;她写的《认识钟面》论文被全省优秀科研成果(专题)评审委员会评为一等奖。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
留在兰河村小学就读的学生,一个比一个情况特殊。有一位比仲老师个头还高的学生,叫苍海,母亲残疾,智障,说话口齿不清;父亲患脉管炎,严重时都不能下地走道,就这样也得外出打工来养活一家人,家境十分贫寒。苍海13岁才上小学一年,这个年龄,在城里能上初一了。仲老师说,不念书不行,多少也要学一点,起码不能当文盲。于是苍海捧着书本开始学。大孩子上小学一年,很不适应,在家都跑野了。干惯了农活,没有时间观念,进了校门要按钟点走,束缚人;拿惯了农具的小手突然拿起笔,特别笨拙,经常摁断铅笔尖,再不就划破了本子,真难为人。仲老师就一点点教,手把手地教,反反复复地教。终于使苍海入门了,并且进步很快。就这样,家里人还不让他念,叫他下来干活挣钱。仲老师就一次次找家长劝说,去年学到四年级,17岁的苍海在照完全校师生合影后,深深地给仲老师鞠了一躬:“老师,我不能再念了,我爸已经联系好了,让我去街里修理部学徒,学个手艺,好还饥荒,谢谢你教我认字,我走了。”望着苍海远去的背影,仲老师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子,充满了矛盾和无奈,使她感到欣慰的是苍海终于认得了一些字。
今年念四年级的吕雪松10岁,3年前爸爸和妈妈离婚。母亲走后音信皆无,父亲外出打工很长时间也没回来过,爷爷去世后,他和奶奶相依为命,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每到换季时节,仲老师都会将家里的衣服拿来给他穿。仲老师用师爱代替母爱,用师爱去补偿孩子心目中对母爱的渴望。
仲老师班上五年级的两位女同学是苦命相连,12岁的谢影和11岁的高亚文父母都离婚了,谢影的奶奶是高亚文的姥姥。两个孩子父母离异后,就都寄居在老人家。缺少父母疼爱的小姐俩完全把仲老师当成了母亲。谢影说:“仲老师,你就是我妈,你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8个学生生活都困难,仲老师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他们。仲老师经常在亲属中划拉衣服拿到学校给孩子们穿。仲老师叫自己的儿子做练习册时一律用铅笔,用完后再用橡皮擦去,拿到兰河小学给她的学生使。爱心有虚实,仲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关爱了;能力有大小,仲老师是全身心的投入了。
对于学生,仲老师经常家访,20年来,全屯105户农民,家家她都去过,人人都认识仲老师。农忙的时候,大人都起早贪黑忙农活,尤其春秋,早早下地干活,孩子们大多睡到自然醒,有时连脸都不洗就上学,仲老师像母亲一样给他洗脸,系好扣子。学生把仲老师当成妈妈。
山窝窝里的喜与悲
仲老师是兰河小学的灵魂,她一天都耽误不起,一时都不能迟到早退。每天一大早,不管春夏秋冬,她都要提前出门上班。她要骑上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走近10公里的村屯路程去兰河小学校教书。
冬天,西北风最厉害。而从仲老师家出来去兰河小学上班,正是步步顶风,刚从家门出来时还好一点,不大一会儿自行车就越骑越沉,骑不上半小时,手脚全都冻透了。仲老师只好下来推着自行车小跑,经常是不小心一下子滑倒在凹凸不平的路肩上。坐在路旁雪地上,想缓解一下,可是又一想,时间长了孩子们没人管,不行,就得强忍着疼痛往前骑。
夏天也不都是艳阳天,经常是上班路上遇到大雨,虽然有雨衣,但两个裤腿子全都湿透了,只好拧拧水再穿上。就在前几天,她骑车到半路上,自行车“呲“的一声撒气了,只好一直推着走到学校。
20年来,她骑坏了4辆自行车。铁力市武装部帮扶兰河村,部长韩振华听到兰河小学的情况,尤其听说仲老师坚持21年骑自行车上下班后,以为仲老师一定是位男同志呢。知道了详情后,武装部给仲老师买了一辆新的凤凰自行车,给每个孩子买了一套运动服,又帮助学校添置了一些教学用具。仲老师说,舍不得骑新自行车,等道修好了再骑。20年来,因为没有热饭的地方,为了方便,仲老师午饭从来不带菜,经常吃饼干、方便面,有时把大米饭锅巴攥成团子做午饭。夏天有时带两穗烀苞米,苞米凉了以后硬了,难啃,仲老师自嘲地说,“我练就了一口好牙”。
仲威平是个孝顺的女儿,母亲去世前就住在她家。
今年4月17日早上,仲威平刚要去上班,母亲用微弱的声音说:“二姑娘,妈这么不得劲呢?你别去了,叫你女婿去代课吧。”仲威平放心不下妈妈,更放不下兰河小学的孩子!她想了一下说:“妈,我看你没事,一会就好了。”然后推门骑上自行车去兰河小学上班。正当她上第二节课时,工农乡中心校副校长赵坤骑摩托车来兰河接她,说她母亲不行了。仲威平哭了一道,回家进屋一看,母亲的装老衣服都穿好了。她立即扑过去呼喊母亲,母亲终于又一次醒了。怎奈还是因为病重去世了。著名作家雁翼说:“衡量人生重量的不是官位,不是勋章,而是劳动人民心里的那杆秤。”仲老师在乡亲们心目中就占了很重的分量,他们说,仲老师忠孝两全了。
山窝窝里的伤心记忆不少,可是,只要想起从自己的教室走出去的那些学生,仲老师就喜不自禁。
虽然从教20多年,仲威平并没有“桃李满天下”的收获,因为她教出来的学生很少,能高中毕业的更少。虽然毕业生少,但也出人才。孙德利是仲老师教过的学生,念完高中后,考入长春汽车专科学院,毕业时去德国进修,现在已经参加工作了,春节时回老家探亲时他说,若是没有仲老师,别说出国呀,我肯定是文盲。仲老师从一年级就开始教的董文涛,200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
20年的无悔付出,早已在仲威平的额上犁出了道道皱纹,可是,仲威平坚信:有我的努力,我的学生将来一定比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