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黑金子”铺就嘉荫农民致富路
http://yichun.dbw.cn   2007-09-06 09:23:20

  东北网伊春9月6日电 “以前还真没拿这‘玩艺’当回事,现在看来它简直就是黑色的黄金呀,你说种啥能有这来钱快?”在一大片长满了黑色作物的白色木耳袋丛中,嘉荫县建业村农民马明林脸上绽放着灿烂和兴奋。他今年种植了10000袋黑木耳,看现在的长势,一袋可纯挣1.2元钱,今年1.2万元收入他将稳稳当当地收入囊中。

  嘉荫县积极探索农民长期增收的新渠道,他们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土地和水资源优势,把袋栽黑木耳作为地处浅山区并且耕地较少的乡镇、村屯的重点项目,引领广大农民大力发展袋栽黑木耳生产。通过加强技术、服务、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实现了黑木耳产业的加快发展。袋栽木耳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切实鼓了农民的腰包。

  为了促进黑木耳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嘉荫县突破“从一家一户小作坊生产”的经营模式,积极扶持引导农民走向专业化、效益化、集聚化规模发展,制定出台了发展黑木耳产业扶持政策,发展食用菌给予补贴,农民种植袋栽黑木耳,数量在5000袋以上的,县财政给予500元补贴;袋栽木耳生产总量在100万袋以上的村,县政府在打井、菌锅及喷罐设备上给予全额补贴。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黑木耳产业积极性,2007年全县种植袋栽木耳创嘉荫发展黑木耳以来数量之最,突破1768.4万袋,预计实现产值2542万元。

  过去,这个县发展黑木耳靠自然生长,农民把这叫做“靠天吃饭”,就是说,雨水勤的年头儿增收,雨水寡的年头儿欠收。为了人为地改变农民发展黑木耳“靠天吃饭”这种状况,嘉荫县投入科技、人力、物力等,积极引领农民发展产量高、质量好的“全光下黑木耳地摆栽培”。嘉荫县青山乡建华村地处偏僻,过去十分贫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在全县73个行政村中排名始终处于后几位。近年来,村里把发展袋栽黑木耳作为“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

  当初,村书记王成海和村主任万喜带头投资1万元率先种植了2万袋,当年纯收入就达6000余元。通过村两委班子的典型带动,坚定了村民发展袋栽木耳致富的信心,2005年,全村农户种植黑木耳,纯收入189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2006年,该村共有62户村民种植袋栽木耳280万袋,实现产值420万元,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00元。今年,嘉荫县青山乡建华村发展“全光下黑木耳地摆栽培”,县里无偿为村里安电、打井、安喷灌设施等。据村书记王成海介绍,“全光下黑木耳地摆栽培”每袋比靠自然生长的地摆木耳增收3---5角钱。村民宋德文目前已采收2000多斤,按今年每斤木耳20元计算,就可收入4万多元。

  杨玉玲,嘉荫县青山乡建华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

  2003年年底,她自己试种袋栽木耳。当年,她种植袋栽木耳4万袋,纯收入4万元。2005年她扩大了种植规模,种植袋栽木耳12万袋,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行情的影响,木耳产量和价格有所下降,但她仍然纯收入近8万元。2006年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打造嘉荫木耳之乡的口号,这更加坚定了她种植袋栽木耳的信心。她给袋栽木耳上了微喷设备,解决了单靠天然雨水浇灌问题。2006年她种植袋栽木耳10万袋,获纯利10万元。通过几年袋栽木耳的种植,她不仅还清了外债,有了存款,还在2006年投资8万元,新建了一栋120平方米的砖房,使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众乡亲”。为了回报乡亲们对她的帮助,她把自己掌握的种植、管理技术传授给乡亲们,共同发展、一同致富。2006年,她与贫困户付洪艳结成帮扶对子。付洪艳家庭比较困难,种植袋栽木耳前期资金筹集困难,她就把自己的生产资金1万多元无偿给她使用;马晓丽、李景兰生产资金周转不开,她用自己的财产作抵押,为其筹集生产资金3万多元,解决了燃眉之急。她说,她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袋栽木耳产业,共同走上小康之路。

来源: 伊春日报     作者: 袁道剑     编辑: 曲宏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