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8月31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崔蕊/文
选修课、学分制、模块设置,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结合……作为高中课程的一次革命性的转折,今秋新学期,我市高一新生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
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健全人格、实践能力……这些新“名词”将在新的课程设置、新的学分评价体系、新的考试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
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全省的统一要求,今年秋季开学,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新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改变了现行高中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教学一直是以知识为主本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实施新课程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
8大领域修满144学分可毕业
据了解,新课程改革后,课程结构的划分发生了改变。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构成。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个科目,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具体来说,8个学习领域含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3个科目,以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3个项目。
在课程设置上,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的8个领域的必修课程,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全部开设。同时,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了选修课程,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课需求。
选修(一)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的。选修(二)课程是普通高中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兴趣开发的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在28分以上,其中选修(二)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综合实践活动课成必修课
作为此次高中新课改的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高中课表,成为必修课,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研究性学习活动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高中一年级以调查研究为主,高中二年级以实验研究为主,高中三年级以文献研究为主。学生在高中阶段应完成3—5个课题的研究,获得15个必修学分。
社区服务包括公益活动、宣传教育活动、社区见习活动、参加社区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帮贫助困活动等。高中三年累计完成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可获得2学分。参加社区服务少于10个工作日的,不认定学分。
社会实践包括社会各行各业体验性活动,以及参观、考察、调查活动等,高中三年每年安排一周(按5个工作日计算)社会实践,每次社会实践应有不同内容。每年2学分,共6个学分。
学生实行“走班制”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学生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实行新课改后,学校将对学生实行“走班制”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层次和兴趣选择“走班”,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改变学生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教师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
对于教师来说,相对于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的传统高中课堂教学而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必须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需要教师形成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形成基于模块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提高教学的技术和效率;还要重视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开展有效教学。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针对基础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目前高中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由于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等各种原因,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应试教育倾向还比较严重,素质教育还有重重阻力。在追逐高考升学率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健全人格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就是对高中课程进行改革。新的高中课程内容充分体现“时代性、选择性、实践性”的特点,实行“选修课”、“走班制”、“学分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每一个孩子创造发挥个性潜能,张扬个性的平台。既能使学生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更利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探索能力和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从而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和一生幸福打下良好基础;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真正的素质教育、大众教育。
实行新课程改革后,将来的高考招生制度是否会发生变化?这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
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积极稳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我省已经启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并将于2007年底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新高考将与课程改革紧密衔接,纳入高中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并制订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改革方案。按照这一思路,今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在2010年毕业时参加全省命题的高考。为此,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将密切关注省高考改革动向,对先行课改实验省区的高考方案进行学习研究,以发挥高考对高中课程改革的良好导向作用,从操作层面上对高中课程改革进行指导。
积极筹备确保课改顺利
市委、市政府对我市实行高中课改高度重视,采取强力措施推进课改,成立了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领导、组织协调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召开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明确责任分工,就下步工作提出了要求。
各县(市)区(局)和市直有关部门对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和培训、课程资源等方面的情况,按课程设置及学校规模进行科学测算并逐项落实,在学校层面开展教师培训、课题研究,进行制度预设等项工作,对实施新课程进行探索,为全市各高中学校提供课改工作经验。目前,我市高中课改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到位,顺利进入了新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