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8月21日电 年初以来,乌马河区党政一班人认真贯彻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谋百姓致富之举,思百姓致富之策,干百姓致富之事,多次召开的区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局长办公会明确提出把百姓致富作为全区重点工作,紧紧抓住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强力推进职工自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干部领富,群众奔富,职工自营经济如春风化雨,呈现出勃勃生机。
截至6月末,全区种植黑木耳由去年的430万袋,增加到今年的1100万袋,平贝76万平方米;香菇由去年的20万袋增加到今年的70.5万袋;养鹿7895头、牛3900头、猪3.5万头、羊2660只、兔2.91万只、鸡3.2万余只、狐3.2万只、貉4500只。全区职工自营经济从业户数由去年的6740户增加到今年的7471户,从业人员占职工家庭人口的83%。实现了种、养、采、加、服多业并举的良好发展态势。到目前职工自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1亿元。
乌马河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把推进职工自营经济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紧抓不舍。他们成立了四个林下经济推进组,重点推进三个林改试点林场和经营所林下经济发展。同时深入到全区11个林场所和街道办事处的十个社区检查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情况,围绕自营经济的发展定位、产业升级、品牌整合、市场开发、资金筹措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解决职工承包户短期如何致富、中期如何发展和远期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各单位把自营经济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为职工引路,为职工自营经济提供原料、提供技术、提供场地。科学谋划,在林下经济发展领域上寻突破。乌马河区结合本局实际,因地制宜地引导和扶持林改试点单位职工发展林下经济。一是制定规划,科学经营。按照可持续发展观,在保护好生态功能和管好生物资源的前提下,依据科学管理,近期得利,远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养长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职工承包户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依照“依山养牛、依草养羊、临塘养鱼、林沟养蛙、林中采集、林边种菌、林下种药”的思路,科学合理地确定林下经济的发展项目,增加林地附加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生产潜力。二是注重培养树立典型户和领头人,发挥典型和示范作用。3个试点林场每个单位都选树了10个林下经济示范户,加大了对发展林下经济成果的宣传力度。三是领导帮扶,政策扶持。成立了工会牵头,资源科、生产营林科、林调队、农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的林下经济发展协会,出台了《林地承包户发展自营经济优惠政策》,落实了领导干部帮扶责任制度。全区自营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在种植业方面,由过去单纯的种植大豆转向了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北药由以往单一种植五味子、平贝,发展到种植北豆根、三棵针、串地龙、黄芪、车前子等多个品种。在旅游业方面,增加了集观赏、垂钓、餐饮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点。职工收入显著增加,职工户均收入由2005年的1.7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元,人均收入从5700元增加到6900元。
乌马河区周密安排,在强化服务体系上做文章。强化了局场两级服务体系。积极为职工自营经济提供技术服务。举办职工自营经济技术培训班,聘请市北药办的专家为职工200余人授课。区工会组织林地承包户、自营经济种植大户到市林科院学习五味子等北药种植技术。送技术上门、送技术下基层,使每一户职工都能掌握一技之长,学习致富本领。充分利用互联网、报纸等信息媒介,以及参加全国食用菌展销会、哈洽会等活动契机,广泛搜集致富信息和发展项目。
明确责任,实现自营经济跨越式发展。乌马河区重点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职工创业富民行动”。努力实现自主创业,多业并举,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为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区广大职工群众开展自主创业实现致富的积极性,自觉投身到创业富民行动中来,在区电视台开辟了“创业致富”专栏,广泛宣传职工创业致富的目的和意义及有关政策,大力弘扬自主创业的典型人物,及时报道行动开展情况。把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作为全年重点工作之一,制定了详细发展规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把职工自营经济指标纳入集体合同和基层党政领导目标责任考核之中,明确目标,分解责任,细化任务,把事前指导和事后检查、日常督导和专项检查、阶段性检查和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强化了措施,严格兑现奖惩。
乌马河区积极为职工自营经济构筑销售平台。充分发挥局、场两级产供销公司和木耳、平贝、林蛙、林下经济等协会的职能作用,积极帮助职工做好市场调查、市场开拓等项工作,及时为职工提供销售信息,拓宽销售渠道。紧紧围绕全区五大优势特色产业,按照市场规律、科学地选择投资少、风险小、利润高、见效快的项目作为主导产业。在伊林、青山、翠岭三个单位建立了三个食用菌基地,林业局为其提供了资金支持,今年每个基地种植木耳菌袋近200万袋。同时以职工自营经济产品销售年为活动契机,加大自营经济产品的对外宣传力度。逐步引导职工树立品牌意识,把经营产品转移到经营品牌上来,逐步形成一场一品的特色产品新格局,实施品牌工程,强化品牌意识,最终达到以品牌占市场,以市场增效益,以效益保发展的集聚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