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8月3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张桃/文
“人工降雨”、“化解冰雹”,这曾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如今已运用到伊春人的现实生活中。不仅如此,目前,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已经能够利用人工影响天气,来实现农田抗旱、农业防雹、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扑救山火等。
人工如何影响天气?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近日,就读者关心的一些话题,记者采访了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走过的历程。
人工影响天气的好处
据介绍,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起步较早,但真正被百姓了解和认识是在上世纪90年代。
所谓人工影响天气,包括人工增雨、人工防雹等。用于人工影响天气的设备有高射炮、车载火箭、飞机及其他工具,相比之下,火箭和飞机的威力较大。在当时,全市仅有两门可以用于人工影响天气的高射炮,一门设置在铁力市双丰镇,一门设置在嘉荫县境内。
在当时,虽然人们也听说过人工增雨,对人工增雨有初步的了解,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好处及能够带来的效益。让人们真正了解、认识人工影响天气,并感受到人工影响天气带来的实惠,是在1995年的8月1日。
那天,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到铁力市检查工作。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谁知,午后13时左右,铁力市附近的几个村、镇突然下起了冰雹。冰雹之大可以说是铁力市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有的大冰雹直径达到10厘米左右。冰雹砸在田地间、地垄上,有的地垄瞬间被砸平了。田地如此,更别说地里的西瓜、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了,有的西瓜被砸成了蜂窝煤样,玉米、大豆等秧苗几乎就剩下了秧柄。
当时的那门用于人工影响天气的高射炮设在双丰镇内,其上游是卫国,下游是王杨。由于实施了人工防雹,将冰雹在未降落之前击散,双丰镇内并没有出现大冰雹。而卫国、王杨的秧苗不仅受损严重,就是事后3天,在炎热的夏季,地垄内的冰雹有的还没有化完。
当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到地头察看情况时,农民听说是市里来的、又是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同志,一下子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缘由。这一次人工影响天气的实际应用,不仅让农民亲身感受到了其好处和意义,也让很多领导认识到将人工影响天气用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当地的许多农民自发地要求再购进人工影响天气设备,以防老天爷的“翻脸无情”。
也就是在这一年,铁力市又购进了两门高射炮。嘉荫县也未雨绸缪,陆续购进了4门高射炮,使我市在当时拥有了8门用于人工影响天气的高射炮。
人工影响天气再现魅力
如果说自1995年伊春人对人工增雨防雹有了初步认识的话,那么5年后的2000年,是人们了解人工增雨、人工影响天气的又一个转折点。
2000年夏季,我市首次举办森林生态旅游节。当时,市中心区旱情严重,草坪、绿化树泛黄,有的草坪里的草枯萎死亡,灌溉工作只能靠洒水车来完成。洒水车灌溉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效果并不明显。这时,市领导决定采用人工增雨的办法来缓解旱情,同时也可缓解市中心区百姓的菜篮子基地干旱问题,当时基地在伊春区东升街道办事处辖区,也饱受旱情的困扰。
进行人工降雨,需要高射炮等设备。据市气象局副局长白鸣祺介绍,实施人工增雨是运用现代科技,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缓解灾损的有效手段,但它是有条件的,只有空中出现适合作业的云系,才能用高射炮或车载火箭发射炮弹。炮弹的主要成分是碘化银,它在云中爆炸后,碘化银小颗粒能迅速降温并吸附空中水分,凝结成水珠降下来。
为不影响当时有设备的铁力市和嘉荫县的农业生产,有关领导经研究决定到省降雨办去租借。
经协商,我市向省降雨办租借两门三七高射炮。6月30日,有关人员从省城往回返,于7月1日凌晨3时许赶回伊春,并将两门用于人工降雨的高射炮架设在伊春区航空护林站、老飞机场附近和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经营所。
实施人工增雨,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轻松,它需要一定的降雨条件。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同志耐心地守候了一整天,也不见适宜的条件。工作人员都清楚,林区的天气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在现场,有些气象变化很难把握。奔波、忙碌一天的工作人员虽然很疲惫,但大家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等待着时机。次日凌晨1时30分许,雷达探测到了适合作业的云层,大家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凌晨2时许,雷达探测报告各种作业条件已经具备,一切准备就绪。3时30分,实施人工降雨作业,市中心区普降大雨,人工增雨成功。
在降雨过程中,当时的主管副市长李长祥亲自到现场,要求实施第二轮人工降雨。工作人员把握作业时机,又实施了第二轮作业。同时,在乌马河所的另一伙工作人员也及时跟上,又一场大雨来临了。久旱的绿化树、草坪吐出新绿,大地一片生机。
这次的成功降雨,再一次推动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进程。我市先后投入资金,购买了人工增雨火箭设备。
降服火魔显威力
可以说,2003年以后的几次人工降雨是对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考验。
2003年4月9日,红星林业局汤北林场、二皮河林场及霍吉河林场同时发生山火,情况紧急,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接到要求实施人工增雨的命令。11日,一行人迅速赶到现场。
林区的4月份,地面上还有积雪和冰层,气温低,云中水汽含量低,实施人工增雨难度很大。但为了大局,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做100%的努力!8时至13时,一直没有适合作业的云层,形势不容乐观,等候在树林里的工作人员冻得浑身发抖。老天好像故意在和这群人作对。人们在林子里足足守候了5个多小时,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可人们刚刚端起饭碗就有了条件!机不可失,带队的同志命令:“出发!”
工作人员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工作性质,仅仅不到3分钟的时间,同志们就已全副武装地出发了。这次降雨很成功,从各火场反馈来信息:雨很大,附近的水泥地面都有很多积水了!
随后,接到前线指挥部的命令:“各火场可以全线撤兵了。”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因为是山火,为防死灰复燃,每次都要留兵把守,但这次却没有。
在人工降雨现场,望着身着棉大衣、身上却没有一处是干地方的实施增雨作业的同志们,前来慰问的伊春林管局领导很是心疼。
亲自下厨犒劳功臣
今年入夏以来,由于多日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干旱,人们盼雨心切,个别地方酷暑难耐。7月2日,红星区大平台乡出现火情,燃点分布在西克林、二皮河和库斯特林场。
市领导决定:“进行人工降雨,控制火点!”4日,有关工作人员奔赴火情现场。上级领导指示:“一旦发现适合进行作业的降水云系,立即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7月5日,我市天气晴转多云。15时左右,在713雷达图上发现有一单体回波,中心强度达到增雨指标,向火场方向移动。17时左右,火场上空出现对流云系。17时20分至17时40分,进行增雨作业,火场下起了阵雨。
6日5时至7时30分,进行第二次增雨作业,降雨量在10毫米左右,效果比较明显,明火已基本扑灭。
6日14时,雷达回波图上显示,在友好区附近有一回波向火场方向移动,回波将于1小时至1小时30分到达大平台地区,2小时左右到达二皮河地区,通知前方做好增雨准备。这次作业产生的降水分布不均,最大量在8至9毫米,平均在5毫米左右。
通过3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明火已基本扑灭。
为犒劳在一线实施人工增雨的同志,伊春林管局副管局长林宏坤亲自下厨,为一线人员烹饪活鱼。
据初步统计,从1995年实施第一次人工防雹以来,市人工影响天气办成功地降雨、防雹100多次,真正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目的。
上图整装待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