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规划因树而改
http://yichun.dbw.cn   2007-06-15 10:52:38

  东北网伊春6月15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刘岩张增玲/文

  路绕树

  近日,当晨练的人们在市中心区林都宾馆门前的林阴路上经过时,会发现水泥路旁整齐的护坡突然出现了一个半圆形的凸起,而在这个半圆形护坡里,挺立着一株高达10余米的松树。这株树明显改变了这条道路原有的走向。

  为什么路会因树而改?记者分别采访了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和市接待办相关负责人。据规划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何国军介绍:为加快我市生态园林旅游城建设步伐,提高我市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中外来宾到伊春来参观、旅游、投资,市政府决定对林都宾馆出入口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原来宽为6米的路面要向东侧拓宽1米。宾馆出入口道路规划设计任务于今年4月交付给设计院,规划形成后,施工任务很快便落实下去,随后的移树工作开始。一些小树被精心地移走栽种在了合适的地方,而一株树龄在60多年、胸径20多厘米的樟子松却让施工人员犯了难。这株大树如果要移走,很难成活,不移又影响路的正常拓宽和施工。他们将情况反映给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接待办主任王正君,引起了高度关注。树与路孰重孰轻?王正君多次到现场查看,和规划设计人员商量,为了保证树的存活,改变路的走向。经过慎重考虑,设计人员在原本顺势而下的护坡上,专门为这株樟子松设计了一个半圆形的护坡,与这株大树相伴而生的另外两株树也得到了保护。于是,便有了这段因树改路的佳话。

  树“上天”

  用王正君的话来说,在林都宾馆绿化、建设过程中因树而改变规划的事不乏先例。林都宾馆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20多年的风雨洗礼,原有建筑及基础设施都已陈旧,为提升宾馆等级和档次,根据实际情况,市政府决定对该宾馆有关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建设。而在改造和建设完成后,常会见到“树立门前站岗”、“树根高于楼基(见图)”、“树林紧贴建筑(见图)”等别样的景致。

  2002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我市慰问演出后,演出场地空置下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决定在空地兴建8号、9号楼。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的“要千方百计保护森林、一棵树也不能毁坏”的要求,规划设计图纸逐渐完成。但到施工时,又遇到了树与建筑“争嘴”的特殊情况。8号楼位于原市康复医院旧址,水平面很高,不适合庭院建设。规划时特别将整个楼的水平面下降了1——2米。整个地平面被铲低2米后,楼前的一株60多年的樟子松却难住了施工人员。如果为了庭院的整体环境,这株树也要相应下移2米,动了根系的樟子松根本无法成活。如何才能既不影响正常施工,又能让这株树常青,设计人员与林都宾馆的主要领导颇费脑筋。经过一番选择对比,最终决定留下这株大树,而降低水平面的工作依旧,形成一种地低树高的落差美。

  规划改动方案得到了市里主要领导的首肯,施工过程中,大铲车挥舞着巨大的“手臂”,小心翼翼地插入树外2米的地下,一点点清除土层,逐渐显露出盘根错节的树根。然后,工人们用石块在树根周围垒起了2米高的护坡,形成了“人在树根下,树在半空中”的奇异景象。 如今,走进林都宾馆8号、9号楼庭院的宾客们,都会被这株特殊保护起来的樟子松所吸引,当听了隐藏在这株树背后的故事时,无不为这种为了保护树木而改变规划的生态保护意识所感动,纷纷在树下留影。

  树遮楼

  按照建筑规范,为了保证建筑物的采光,建筑物前方一定距离都不能有树木或其他建筑物,而在林都宾馆建设9号楼时,偏偏遇到了采光难题。由于受环境所限,9号楼修建位置正南方刚巧是一片树林,如果不移树,楼的采光一定会受到影响。可那片树林已有20多年的历史,树种繁多,郁郁葱葱,谁又忍心摧残这些绿色的生命呢?

  在树与建筑发生冲突时,建设者再次选择了建筑为树让步,树林保持原样不动,而牺牲了建筑物的采光,形成了树与建筑“紧密相依”的格局。为了提高9号楼的采光性能,王正君每年都要指挥工作人员加强对这片树林的管理,借鉴国外森林管理的先进经验,清林、透光,把一些朽木枯枝和杂草清理干净,将树林管理得幽静、整洁。2006年6月,国家林业局局长贾志邦来伊春视察时,住在8号楼内。清晨6点起床后,贾志邦被树林中的鸟鸣声吸引,信步来到林前,认真观看了树林的管理情况后,高兴地对陪在身边的王正君说:“这片林子你们管的真好,是国际水平,欧洲森林管理就是这样。”贾局长的称赞让在场的人感到无比自豪。

  作为“红松故乡”的政府接待宾馆,林都宾馆一直本着“馆在林中、林在馆中”的建设理念,努力打造着一座林中生态宾馆。这里翠色欲滴、空气清新,林中树木各具特色,几乎包罗了小兴安岭的各种乡土树种,特别是红松树种所占的比例连年上升,宾客们不出宾馆便可领略到小兴安岭红松故乡的独特景致,让宾客们感受到这里浓浓的生态保护意识,感受到“大山主人”的绿色情怀。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