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营造生命终点的美丽
http://yichun.dbw.cn   2007-06-15 10:40:32

  东北网伊春6月15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王乐/文

  死亡,是人生命中最后的一个环节,它的色调沉重而悲切。然而,文明的殡葬方式,却可以让生命的终点也变成一道文明的风景,让生者悟出生命价值的另一重意义。1985年,我市全面推行火葬(除嘉荫县)、禁止土葬,在伊春区、南岔区、新青区、铁力市建立起4家殡仪馆。从那时起,我市的殡葬改革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结合本市实情,不断出台新的规章制度,殡改步伐从未停止过。

  殡改带来文明新风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之前,受生活环境、传统习俗的影响,我市多数人家办丧事,都是自家就地搭灵棚、停尸、守灵,露天摆席,有的自家房屋和院落不够用,还得借用邻居的房屋。低沉的哀乐也在自己家里播放,经常是一家办丧事,一条街都得跟着听几天哀乐,百姓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干扰。第一次殡葬改革就在这种情况下推行:严禁在居民区内搭灵棚、奏哀乐。改革后,死者尸体全部存放在医院的太平间,居民区内再也看不到灵棚,殡葬方式向文明迈出了第一步。

  居民区内的灵棚取消了,然而,人们在出殡时沿途撒纸钱,送殡车上高举灵幡的习俗还是没有改变。每当出殡的车队走过,马路上、桥上,都是黄色的纸钱,尤其是大风天,漫天飞舞,不仅给环卫工人增加了劳动量,而且与日益文明的城市极不协调。而在通往殡仪馆的路上,经常会出现“喇叭匠”的身影,他们迎着送殡的车辆大吹哀调,趁机向丧属索要赏钱。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我市针对这些现象制定了第二步殡葬改革方案:禁止沿途撒纸钱、打灵幡,禁止在殡仪馆沿途吹哀乐。

  2003年,我市殡葬改革又走出了第三步:取消所有医院的太平间,建立殡葬服务中心,实行殡葬服务一条龙。在此之前,因为各区医院的太平间都离居民区较近,每一次出殡,披麻戴孝的人群、络绎不绝的车辆,都令附近居民和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苦恼不堪。同时,依靠太平间赚钱的一个个扎花店出现在医院附近的沿街店面,附近居住的居民每天一出门满眼都是花圈等殡葬用品,心情难免低落。市委、市政府将此举列为利民工程中的一项,投入巨资,要求运尸机构、停尸机构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在全市建立了17个集停尸、运尸于一体的殡葬服务中心。在殡葬服务中心里,太平间那种恐怖的气氛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高雅的环境和亲切周到的服务,不文明祭祀行为也消失了。

  2006年3月10日,我市殡葬改革再出重拳:禁止在市中心区居民区内摆放花圈。在此之前,虽然在居民区内搭灵棚的行为早已经被禁止,但是,丧属将花圈、纸牛、纸马等殡葬用品就近摆放在家门前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楼房集中的地方,有的花圈就摆放在楼前的绿地上,到了夜晚,雪白的花圈在夜色中格外乍眼,不仅妇女、小孩望而生畏,就连大小伙子也会绕道而行。摆放的花圈被运走时,还会对绿地造成严重的践踏,市民对此现象都意见纷纷。配合此次改革,南岔殡仪馆还推出了租赁花圈服务。丧属不用自己购置花圈,仅花几元钱就可以租赁殡仪馆准备的绢花花圈,再交纳4元挽联费用,殡仪馆负责打印挽联。此举受到了多数丧属的欢迎,既省钱又省力的服务省却了生者的很多烦恼。

  清理散埋乱葬任重道远

  结合种种殡改措施,我市还逐年加大了对散埋乱葬现象的清理。

  按照相关规定,我市境内(除嘉荫)凡是在1985年之后土葬的,全部属于散埋乱葬。《伊春市殡葬管理办法》规定:火葬区内禁止制造、销售、使用棺材等土葬用品。对保留骨灰的,必须将骨灰存放在骨灰寄存室或安葬在骨灰公墓;对不保留骨灰的,将骨灰撒到江河湖泊的,必须由当地民政部门出具证明,并派专人调查核实。我市散埋乱葬现象主要表现为丧属将死者的骨灰进行二次土葬。南岔区老8号桥附近的一片树林受到了丧属们的青睐,建立起了1200座散埋乱葬的坟墓。从2004年开始,个别人还对散埋乱葬的坟墓进行了翻新和装修,将原有的土坟改成水泥墓地,立起大理石碑,翻修坟框,用砖在坟墓周围砌起院墙。这股攀比之风越演越烈,一座最豪华的坟墓翻修竟然花费达8000多元,砌起的院墙最大的将坟墓周围30平方米的土地都圈了起来。

  2005年末,针对一些地方散埋乱葬有所回潮,特别是将骨灰二次“土葬”现象又有抬头之势,我市开展了以清理散埋乱葬坟墓为重点的专项整顿行动。各地民政部门在每座划入清理范围的坟墓上都贴了通告,截至目前,已经清理散埋乱葬坟墓8000余座,为保护森林资源、清除森林火灾隐患、争创国家级生态旅游城市作出了贡献。

  对此,市长许兆君亲自作出批示:“要巩固前一阶段工作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使殡葬管理工作与绿色伊春、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一致起来,收到净化环境、移风易俗,建设文明城市之效果。”

  倡导文明祭奠新风

  今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提出引导市民文明生活新风尚的“四大革命五大倡导”,对文明祭奠提出了新的要求:清明扫墓不烧纸,文明祭祀不扰民。

  清明节扫墓烧纸的习俗一直与防火工作相违背。据报载,南方城市每年因清明祭祀烧纸引起的火灾占全年火灾的30%。我市从防火的角度出发,已经禁止清明在野外扫墓者烧纸,但允许在殡仪馆的焚烧间烧纸。然而,清明祭祀烧纸带来的污染和浪费是显而易见的。据资料显示,制造一吨纸需要消耗2.2吨木材。据伊春殡仪馆相关人士介绍,每到春节、清明、农历七月十五,殡仪馆就会烟雾缭绕,黑灰满天,办公室都不敢开窗户。殡仪馆办公楼旁边的树林里,一大片白桦树地面以上两米树干处都已经被烧掉了皮,失去了生机。个别人在祭祀时甚至还不惜重金购买纸汽车、别墅、保姆、冥币焚烧,为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推波助澜。随着有关部门的引导和市民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已经有许多人选择了扫墓时献上一捧鲜花或绢花。各殡仪馆也加大了引导力度,并且提前准备鲜花、绢花,以供祭祀者选择。今年清明前夕,鲜花和绢花的销量大增,这充分说明了市民祭祀心理的转变。

  心理学家分析,影响人们大举治丧和举行繁琐的祭祀仪式主要有7种社会心理。一是彼岸心理,生者从主观上构造了一个彼岸的死亡世界,即所谓的阴间,在彼岸心理的作用下,生者就会按照现实世界的模样为死者准备各种各样彼岸世界所用的东西,这种心理为丧葬习俗中的陈规陋习、封建迷信以及铺张浪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二是赎罪心理,这种心理在城市居民中较为多见,主要是因为老人在世时,子女因工作的忙碌而无暇照顾,也没有时间与老人多多相处,等到老人在孤独中去世时才发现自己没有好好对待老人,欲养而亲不在,于是就想借丧葬仪式中的豪华来弥补一下对死者生前的歉意,以求心理平衡;三是炫耀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多是一些家底富有的,尤其是一部分暴发户或家庭中兴者,为了向邻里亲友夸耀其财富或地位,在丧葬仪式中大操大办;四是攀比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多是出于一些社会压力,别人家把丧事办得非常豪华,如果自己把丧事办的简陋了,就会遭到别人的指责或耻笑,怕别人说自己不孝顺父母,或说自己无能,于是就照着别人的形式去办,有的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硬着头皮把丧事办得比别人豪华,比别人花样多;五是从众心理,在心理上认为是理所应当,别人都这样做,自己跟着办就是了,持这种心理的人,因为沉浸于丧亲的悲痛之中,已经失去了主见,全凭亲友或司仪按照惯例或习俗去办理;六是畏惧心理,这主要是一些生者怕自己在丧葬仪式上怠慢了死者,死者的鬼魂会回来找自己的麻烦,由于这种畏惧心理而在丧葬仪式上尽自己最大的可能让死者“走好”,以免其“鬼魂”回来找麻烦;七是敛财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丧属主要是把举办丧葬仪式当作了一次收敛钱财的机会,更有甚者有的人还认为自己以前多次参加别人的红白事,向别人赠送了许多礼金,自己要借这次机会把它收回来,于是就把举办丧事当作了一次弥补自己过去钱财损失的机会。

  文明殡葬方式多样

  如今,我国已经有了许多新颖而文明的殡葬方式。湖北、辽宁、北京、上海、广州等省市已经开始了殡葬改革最彻底的一步——不保留骨灰!其形式有海葬、树葬、骨灰深埋、花葬、草坪葬、网络祭祀等等,这些殡葬方式因为科学、文明、经济、卫生,被统称为“绿色殡葬”。

  在辽宁省,已经有14个市开展了海葬,海葬人数正以每年40%的比例在快速增长,每年,各地殡仪馆都举行统一的海葬仪式,撒一捧骨灰,让生命回归自然。辽宁省和湖北省针对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现状,推行不占土地的树葬。丧属们遵照死者的遗愿,将骨灰安葬在树林中,植上一株新绿,在告慰死者的同时,为城市生态作一份贡献。辽宁省已经有4个市建起了骨灰林,沈阳的骨灰林已安葬骨灰4万多盒。先进的互联网也为文明殡葬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网上祭奠馆8万多个,有近千万次的网上祭奠活动。这种方式可以让生者无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以足不出户,超越时空地为逝者上香、献花、点歌、燃蜡烛,寄托哀思。上海市主办的《殡葬指南》报纸还专门开辟了《玫瑰园》网上纪念专版,专门用于刊登生者纪念死者的文章、感言。更有思想高尚者,选择了捐赠遗体的方式,谱写生命绝唱,这种告别世界的方式,将令死者永远受到生者的敬仰和怀念,让生命留下永恒的魅力!

  对于这些先进文明的殡葬、祭祀方式,我市也在积极学习,并拟在条件成熟时开展。

  著名的儒家代表荀子曾经留下一句启迪世人的话语:“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文明的殡葬方式,为生命的终点营造一派文明的人文景观,无论生者和死者,都会享有一份美丽……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