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探访“百鸟之乡”
http://yichun.dbw.cn   2007-06-13 09:40:48

  东北网伊春6月13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刘岩张增玲

  每年的夏秋季节,当游人乘车在乌带公路特别是永翠河中段经过时,眼睛不时会被河面上飞掠而过的小鸟所吸引,这种鸟通体白色,颈部有一道黑色花纹,仿佛带了一条深色围巾,椎形的嘴巴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叫声。这种鸟就是与大熊猫一样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

  为了保护这种珍贵野生鸟类,省政府于1997年在永翠河中段的带岭区碧水经营所施业区内成立了全世界唯一一个中华秋沙鸭保护区。该保护区成立10年来,在国家林业局、省森工总局和省、市环保部门的关怀和帮助下,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多,已由保护区成立初期的10只左右发展到目前的60余只。

  在占地面积14.62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内,中华秋沙鸭或潜入河畔泡沼中觅食,或栖身参天古树洞中筑巢,要想寻觅到它们的踪迹特别不容易。中华秋沙鸭的回迁时间为每年的4月中旬,以后的一段时间,它们会在永翠河畔筑巢产卵,相对集中。记者便决定趁这一最容易发现中华秋沙鸭的时间去寻访它们。

  珍贵的鸟类活化石

  中华秋沙鸭又名胁麟秋沙鸭,只生长在无污染的林区溪流中,因此是环境指数的重要标志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原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我国长白山、小兴安岭等地区,现存很少。

  中华秋沙鸭缘何珍稀,名字又是因何而起呢?据保护区内的技术人员介绍:远在第三纪时期,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十分昌盛,在当时处于优势群体,随着地球的造山运动,使大量的物种灭绝,中华秋沙鸭在劫难中存活了下来,被称为鸟类的活化石,是研究鸟类的发生和发展最重要的活物证。1864年,由英国人歌德首次在我国湖南发现了中华秋沙鸭,当时人们不认识这一新的物种,该鸭奇特,罕见,头具双冠羽,嘴呈长椎形,两肋有明显的鱼鳞斑,非常美丽。歌德从该鸭的双冠羽联想到当时满清政府官员的双眼花翎,故起名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属鸟纲、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第三纪劫遗物种,生存至今3000余万年,中国和俄罗斯均将其列入I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物种,是雁形目中唯一的国家I级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濒危物种红皮书和国际鸟类保护联合会列为濒危鸟类名录。中华秋沙鸭的繁育栖息地只限于俄罗斯和中国的小兴安岭地区,分布区域十分狭窄,种群数量全世界仅存1000只左右,濒危程度极高。经调查,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已发现的最重要繁育栖息地。

  近日,记者一行沿乌带公路向带岭方向行进。两岸群山连绵起伏,静谧的永翠河仿佛玉带依路蜿蜒。当汽车驶近碧水中华秋沙鸭保护区后,山间水畔的鸟鸣声立刻多了起来,不时有鸟从河面掠起,在空中盘旋,飞过公路隐入林间。

  车从乌带公路上的一个岔道口驶进一条羊肠山路。山路左侧是永翠河,右侧是陡峭的山峰。放眼望到永翠河对岸,成群的小鸟在树枝间飞飞停停。河中突起的巨大花岗岩,也许是因为岩石上温暖的缘故吧,许多大石上都有鸟类趴着,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指着河中鸟告诉记者,那一只就是中华秋沙鸭,那一对是鸳鸯,还有白鹳、花尾榛鸡等等,鸟的种类很多。保护区的技术人员特别自豪地介绍,碧水中华秋沙鸭保护区内还有黑鹳、白头鹳、丹顶鹤、鸳鸯等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里共有鸟类17类目47科254种,素有“百鸟之乡”之称,是黑龙江省著名的观鸟胜地。每年4——6月是观鸟的最佳季节,国内外许多观鸟爱好者蜂拥而至,一睹百鸟风姿。

  车行驶约20分钟后,便到了中华秋沙鸭人工繁育基地。透明、宽敞的基地内人工设置了河流、鸟巢、沙石堆、小木桥等,环境清幽,5只中华秋沙鸭正在岸边休息,一只绿头鸭、一只小白额雁还有两只鸳鸯或在水中嬉戏,或在树上筑巢,或在岸边小憩,一派浑然天成和谐自然的景象。

  碧水蓝天生态乐园

  据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科科长唐立君介绍:因为带岭碧水施业区内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才会吸引中华秋沙鸭来到这里安家。经过市政府多年的对上争取,1997年,省政府批准在这里建立省级自然中华秋沙鸭保护区,使这一宝贵的珍稀鸟类得以像大熊猫一样被保护起来。

  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的东南段,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保护区分布于永翠河两岸的河谷低地,地形地势的起伏变化较小,海拔高度由保护区东南端的230米逆河流而上逐渐升高,至保护区西北端海拔最高为295.4米。保护区多处于沟谷及河流两岸的山下腹地,坡度平缓。

  保护区因分布于永翠河两岸,季节性积水的区域较多。土壤种类以潜育化暗棕壤、沼泽土为主。约占40%左右;在河流两岸常年积水的极湿地带分布有少量的泥炭土;在山中上腹排水良好的地段分布着典型暗棕壤;在林缘、林中空地或疏林地上分布着小面积的草甸土,均呈镶嵌分布。

  保护区位于松花江流域的汤旺河水系,境内雨量充沛,溪流众多,地下水资源丰富。区内的主要河流为永翠河,在带岭镇东部汇入西南岔河,然后入汤旺河,最后注入松花江。受降水季节和地形变化的影响,河流水位的变化较明显,冬季的径流量最小,春季的冰雪融化期和7—8月份的雨季径流量较大。由于森林的涵养水源作用,河流一年四季无干枯现象。

  保护区地处北温带,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冬季严寒干燥而多风雪;夏季降水集中,气温较高;春秋两季多大风,降水量较小,秋季多出现早霜。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水量661.0毫米,无霜期115天左右,积雪期近5个月。

  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孕育了这里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区内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区内分布有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和沼泽六大植被类型。由于保护区分布于河流两岸的沟谷地带,云冷杉林和河岸柳丛的比重较大;另外,保护区内还分布有小面积的阔叶林和落叶松人工林。主要保护对象是世界性濒危动物——中华秋沙鸭及其栖息、繁殖的森林溪流生态系统,在河流两岸,分布有数量较多的大青杨、水曲柳和榆树等树种的大径级孤立木和枯立木,为中华秋沙鸭的营巢、栖息和繁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

  被爱呵护的小生灵

  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不断增多,但谁也不知道保护区内的秋沙鸭到底有多少只。为了查清这个“家底”,去年秋季,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利用线路调查法,将永翠河划分为段,在同时间内同时监测,监测结果令人惊喜:63只野生中华秋沙鸭来到这里繁殖栖息,比保护区建立初期的10只左右,增长了5倍。

  秋沙鸭数量多了,随之带来了鱼类少、树洞少等一系列问题。保护区内天然的活体老榆树、老杨树的树洞有限,满足不了中华秋沙鸭的繁殖需要。经过认真研究,工作人员决定人工在天然的树洞上扩洞为秋沙鸭制作巢穴。今年3月17日——21日,他们利用4天时间在永翠河两岸的天然活体榆树、杨树上寻找树洞,用人工辅助的办法扩大洞口和穴内部空间,达到秋沙鸭繁殖要求,共增加了11个巢穴。

  由于每天精心喂养秋沙鸭,与它们朝夕相处,饲养技术员们与秋沙鸭培养了深厚的感情。野生的秋沙鸭进入繁育基地后,野性很大,怕与人接触,一听到人声便慌乱地飞到河中。经过与饲养员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它们变得温顺乖巧起来,一听到饲养员的声音,便从四面围上来,双翅舞动,欢快地叫着表示友好。

十几年来,保护区的十余名工作人员为中华秋沙鸭的保护默默地工作着,为了让中华秋沙鸭的种群不断扩大,他们上山作业,下河捕鱼,细致认真地完成任务,几乎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在工作中受过伤,但他们毫无怨言,用强烈的责任心守护着这一碧水蓝天!

  上图为秋沙鸭在嬉水。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