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6月13日电(记者王忠来金守城)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走出原始耕种的模式,将农民带进科学、高产的种植领域,让农民脱贫致富,伊春区东升街道办事处青山村农民如今已走上了富裕之路。
这个村耕地面积1960亩,人口335人。多少年来,这个村的农民一直固守着原始的种植方式,大田耕种让他们高投入、低效益,一年下来,每亩只有二三百元的产值,农民的生活是吃不饱也饿不着。如何让这里的农民转变观念、走上富裕路,伊春区政府、区农委为此花费了一番苦心。
他们先是组织农民走出去,到全国蔬菜生产基地山东省寿光及我省庆安县、双城市参观,又到邻近的先进蔬菜生产区域学习,以新的、科学的种植技术冲击农民的陈旧观念。他们还请来省农科院、东北农大、市畜牧局、农研中心的专家、教授,传授农业种植技术、先进的种植理论,手把手地指导农民掌握种植技术,让农民了解先进的种植技术能够带来的高效益。
去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涛成为这个村的帮扶领导,市财政局与这个村结成了帮扶对子,他们与伊春区政府、区农委领导深入村中,与农民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症结,鼓励他们接受新观念。
今年初,市财政局拨10万元扶贫款,支持这里的农民发展新的种植产业,建起20座蔬菜大棚,一下子让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农民刘万江对记者说,他在棚里套种的白菜已经见到1000多元的利润,一年两茬黄瓜就有近万元的收入,比原来大田耕种的效益滚着个儿地翻番。往年累得够戗,却见不到钱,现在从一开春就能见到现钱,这下子总算翻身了。
为了帮农民致富,伊春区政府和农委、办事处干部拿着扶贫款,帮农民建好大棚,就这样有的农民还拒绝排斥,现在一些农民看着搞棚室种植的人挣了钱,后悔不已,天天磨村干部要建大棚。农民老孙家有两垧多地,当时伊春区政府、农委及村干部怎么做工作都没答应建棚,现在他后悔死了,听说今年还有建棚指标,要赶紧到村干部那儿挂号。
6日上午,记者跟随伊春区农委主任孙殿武、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秦玉林、农艺师郎士荣来到青山村。他们一进大棚,就帮助农民解决了两项黄瓜种植出现的技术问题。孙主任说,目前农民的思想完全融入了新观念,他们将借势向更大的规模发展,让这里的农民全都富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