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经济新闻 正文
山间盛开“黑牡丹”
http://yichun.dbw.cn   2007-06-13 09:33:36

  东北网伊春6月13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刘莹吴聿宏/文

  一位下岗女工,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成功地进行了黑木耳代用料地摆栽培技术试验,引导广大种植户采用微喷技术,使全区大部分黑木耳种植户尽早地走出了“靠天吃饭”的生产误区。她就是新青区农委食用菌推广站站长吕艳峰。

  吕艳峰是土生土长的伊春人。1993年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毕业后,她主动回到家乡创业。1993年7月,吕艳峰被分配到新青区中心苗圃,主抓多种经营工作。当时黑木耳生产尚处于木段栽培阶段,随着林木资源减少,人们开始对袋栽食用菌进行试验、探索。吕艳峰凭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四处学艺取经,为苗圃制作黑木耳栽培袋2000袋,并进行露地摆放出耳和深地槽出耳试验。通过精心的人工喷水管理,黑木耳长的又大又齐,平均单袋产8钱干耳。由于成果显著,这些木耳被送到新青区特产展厅展示。

  1996年单位精编减员,吕艳峰夫妇双双下岗,面对这突来的打击,吕艳峰有些想不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和全家人商量后,吕艳峰决定在苗圃地承包5亩育苗地,此后,她每天辛苦工作在育苗地里。然而辛勤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微薄的收入无法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

  但这一切并没有让吕艳峰退缩,她相信靠自己的双手和知识能拓宽脚下路,她比以前更加用心了,还在家里专心搞起了食用菌栽培,先后生产袋植木耳1000袋、榆黄蘑100袋、平菇100袋、金针菇50袋、猴头菌50袋。虽然栽培量很少,但她通过自育自销,总结了一些食用菌生产栽培经验,掌握了食用菌行情与日销量,也坚定了她努力的方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食用菌菌种生产中。

  1998年,吕艳峰任多种经营公司技术员,她一边指导公司的食用菌生产,同时也承担起新青林业局毛尖菇(俗称鸡腿蘑)的野生资源考察和菌种分离驯化工作。为筛选毛尖菇适宜培养基,两年内她花费了近4000元。2001年,她邀请东北林业大学食用菌教授潘学仁一同进行资源勘察,指导野生品种的驯化。在2001年6月,经人工分离培育的毛尖菇菌丝体覆土出菇,结束了毛尖菇不能人工栽培的历史,并形成考察报告和驯化论文。2002年,她又完成了毛尖菇的中试出菇试验。

  为了选育适于林区种植的优良食用菌品种,把好菌源的质量关,吕艳峰于2000年末承包了多种经营公司的实验基地,主要进行黑木耳菌种繁育和品比试验。她多次到哈市、牡丹江、长春等地采集黑木耳品种21个,搞起了12600袋的黑木耳品种对比栽培。经过3年的品比试验,她确定4种适合该地栽培的黑木耳品种,为新青区的黑木耳栽培户在选种定位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基地上,她还栽培平菇、榆黄蘑(露地)、猴头(挂袋)、香菇、金针蘑、杏鲍菇等鲜品,供应当地市场,还试种了巴西蘑菇、鸡腿蘑等珍稀品种,为该区食用菌爱好者提供了考察、实践的场所,带动了该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她还积极改善食用菌产品质量,提升袋植黑木耳产业科技水平。食用菌生产工艺环节多,出现失误也较多,她针对黑木耳生产的两个管理阶段,制定了《黑木耳室内养菌阶段管理日程表》和《黑木耳子实体生长阶段管理日程表》,并将自编《黑木耳代用料栽培技术》培训资料,印制720份免费发放给种植户。2004年初,她编辑《食用菌专刊》三期,2005年3月正式进入农委食用推广站。印制《黑木耳生产展示图》500份,《袋植黑木耳展示版》26块;2006年制作了《林区黑木耳生产新技术》光盘。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吕艳峰还将自己总结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周边的职工群众传授。她积极推广应用内窝口小棒式制菌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降低食用菌的生产成本,而且培育的菌丝长势齐、活力壮,通过此法生产的菌袋单袋产量可达50克之多。同时,她极力向广大种植户倡导在出耳管理上采用微喷技术,使该区大部分黑木耳种植户尽早走出了“靠天吃饭”的生产误区。

  吕艳峰不仅认真传授技术,还积极地给种植户排忧解难。新青区护林委一户居民因单位解体下岗,无事可做,吕艳峰知道后,主动将自己的制菌技术传授出去。在她的帮助下,先后30余户从事起食用菌制菌行业,并将袋植黑木耳发展得红红火火。2004年,仅富民委、南林委和护林委黑木耳栽培就达110户,普及率由原来1998年的5%提高到23.5%。

  崔某是新青区一位制菌较早的种植户,可他连做两年都亏损。当时,正赶上其孩子考上大学,全家人为4000元入学费用发愁,孩子产生了放弃求学进城务工的想法。吕艳峰得知后,出资助其孩子入学,并把自已培育的优良菌种无偿提供,亲自指导制作生产,崔某当年就生产菌种20000袋,单袋产量达40多克,纯收益为20000多元,解决了全家的后顾之忧。

  泉林林场职工常某养猪负债累累,其女儿要到山下上初中,家中生活十分困难。她便与常某的亲属商量,让他们帮着出设备,她则扶助常某两年30000袋的制菌物资,通过两年的袋植黑木耳生产,常某盈利20000余元,还清债务,其女儿也升入初中。

  许多种植户出现疑难问题时,都愿找吕艳峰咨询,她的热心和认真态度,让人心悦诚服。某林场居民李某培育的二级菌成活率极低,他和许多菌户都说是一级菌种有问题。吕艳峰详细询问了二级菌的配料、灭菌过程,鉴定问题主要是在培养基上,由于其配料石灰加入过量,使得基质碱值偏高导致了接入种块的不易成活和复活后不易吃料,并建议李某等改用新配方。李某利用新配方生产后,立竿见影,挽回损失近万元。

  松林林场院内一菌户菌袋常压灭菌后,塑料袋袋形发生严重皱缩或膨大,此菌户认定是塑料袋厂家原料有问题,找商家索赔,双方僵持之下都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时吕艳峰进行了一日的生产跟踪,找到了塑料袋变形的原因,原来是菌袋袋口拧口过紧,阻碍了灭菌过程气体的流动。她将正确的压袋拧口方式向其认真传授,合理解决了双方的争执。

  成功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得到了新青区和广大栽培户的认可,在新青区委、区政府各级领导倡导下,吕艳峰在新青区内及各林场所举办黑木耳地摆栽培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上千余人。她还发放自编培训材料720本,并于2000年自筹资金5万元,建立新青区食用菌技术服务推广站,为广大食用菌栽培户提供优质、优价的生产物资和更便捷的技术服务。

  几年来,新青区10多个林场(所)、两个街道办事处都留下了吕艳峰辛勤的足迹,食用菌种植户都被她的朴实无华、敬职敬业的精神所打动。她于2003年被新青区团委授予“2003年度伊春市青年星火带头人”称号;2003——2004年被市工会评为“全市职工读书自学成才者”;2004年新青食用菌协会成立,她被推荐为新青区食用菌协会秘书长;2005年被新青区政府授予“新青区食用菌技术推广先进个人”的称号;2006年荣获市“第四届十大杰出妇女”提名奖,并授予市级“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6年被新青区政府授予“新青区食用菌技术服务先进个人”的称号;2006年被市工会聘为伊春市职工自营经济讲师团成员。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