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经济新闻 正文
“股市飓风”悄悄袭来
http://yichun.dbw.cn   2007-06-04 15:42:59

  东北网伊春6月4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刘宇/文

  你可以不炒股,但很难不受它的影响:在办公室同事谈论中,在亲朋好友聚会时,在电视节目、报纸报道里,在银行、书店、餐馆等诸多公共场所……无数的人都在热议同一件事情——炒股。从2005年6月6日的998点上涨到现在的4000点,上证综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暴涨了3倍;而同期的股民则从不到7000万户增加到近1亿户,且每天还在以新开30万户以上的惊人速度增长。

  与全国一样,伊春也深受这场股市飓风的影响。2005年前,我市股民数量仅有几千户;截至2007年4月份,伊春证券市场股票开户数突破2万户。

  缺乏风险意识和基本证券知识的股民大量涌入,让不少专家担忧,投机性太强、跟风买入卖出的行为就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谁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拿到“花”的人,一旦股指下跌,众多股民难以全身而退。毕竟,“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虽然是句老话,但也是被一再证明的真理。

  学生炒股也疯狂

  我市大中专院校里的学生,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群体,近年来逐渐在证券投资的大军中现身。记者在调查时发现,一般学生炒股投入的资金不是很大,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这些“成本”来源主要是父母给的生活费、学费,还有一些学生将平常打工收入也投入股市。

  张涛(化名)是我市某中专的学生,3月底刚入股市。攀谈中他告诉记者,今年3月末,他和同寝的3个同学每人出资3000多元合伙买了三只股票,因为是刚开始,不敢有大动作。小张说,到现在,有一只股票除去手续费,已经让他们小赚了几百元,另外还有只股处于停盘状态,不能预测结果。至于炒股方式,小张自己在外面租了房也租了一台电脑,基本上都是在出租房里操作的,如果第二天有课,当天课间休息时间就跑出去挂单,基本上对学业没有大影响。但同时,小张觉得炒股后自己的精神压力大了,有时晚上常常因为紧张而失眠,他告诉记者,炒股虽然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太伤神了。

  王浩(化名)是我市某院校大二的学生,他和小张一样也是一个股民,但他与小张不同的是,自今年4月份开始炒股至今已经赚了相当可观的一笔了。他告诉记者,由于父亲一直炒股,所以他对股票知识也颇有了解,看着父亲炒股赚钱,自己也想尝试一下,看着今年股市行情不错,就把自己存的钱拿出来投资了。

  大学生炒股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财经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而作尝试,积累经验;也有的单纯是为了赚钱。王浩坦言,他最初的动机就是后者。“大学里,我不想考虑其他方式赚钱,兼职不稳定,收益又少,还是买股票赚得多。”

  王浩告诉记者,他和许多人一样看到自己买的股票涨了,会高兴,跌了,又会担忧。“有一次,我第一天买的股票涨了,我很开心。可是没想到第二天大盘就猛跌,一直跌了两百多点。许多人都纷纷把手头的股票抛出去了,我就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抛。那时心里的滋味真是难受,忐忑不安。但这东西玩的就是心跳,关键就在看你有没有那个心理承受能力。”

  对于自己炒股这件事,王浩说,他的父母也都知道,只是他们并不过问,不支持也不反对。而同学们看到我炒股赚了,则表示出羡慕和佩服,并希望合伙跟我炒。当记者问到万一炒股亏损了,需要承担债务怎么办时,王浩表示,这个问题从没考虑过。

  通过多天来的采访,记者了解到,许多像小张和王浩这样乐当股民的学生,首先是出于好奇和不服输的心理,希望在风云翻涌的股市里小试牛刀,锻炼自己的灵活应变及投资理财能力。但是由于股市对专业金融知识要求严格,许多缺乏实战经验、单纯盲从的大学生在股市行情复杂变化时资金受损,对正常学习和心情都有负面影响。

  针对学生炒股一事,记者采访了一位高校教师。这位老师表示,“炒股”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具有高风险性,对广大的在校学生来说,炒股行为弊大于利。她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大学生处在学习阶段,应当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专业学习上,而一旦投资炒股,便难免要费心费力,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此外,炒股还需要相对雄厚的资金和良好的心态,而大学生自身并没有经济收入,日常生活开支都是靠家里的生活费,不具备炒股的经济条件,同时他们都很年轻,思想也不成熟,炒股一旦失败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们将很难承受这一结果。

  “银发”炒股族

  与众多炒股大学生一样,股市中白发苍苍的老者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些不甘寂寞的离退休一族与年轻人一起驰骋股场。

  2007年5月中旬的一天上午,记者来到江海证券伊春营业部,看到大厅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记者注意到,正在众多看行情或操作的投资者中,其中有近一半为头发花白的老年投资者。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年轻人一般在家或办公室进行网上炒股,老年人不会上网操作,又有闲暇时间,所以他们把交易大厅当做投资炒股的第一场所。

  刘大爷今年快60岁了,进入股市已有几年,现在每天准时去股票交易大厅“上班”,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刘大爷说,去年9月份之前,他很久没来证券交易大厅了,因为股市使他账户资金严重“缩水”。去年10月,牛气冲天的市场将他重新拉回来,并在今年初全部翻盘还略有盈余。刘大爷还说,原来炒股是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去的,现在发现股市变化太大,一会涨一会跌,特别影响人的情绪,有时还睡不好觉。

  刘大爷告诉记者,他的身体状况还算可以,有一个和他一起炒股的老年人身体就不怎么好。上周股市大跌时,老人的血压当天就升高了不少,我们都劝他把股票抛了,在家养养身体,不要再炒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炒股的老年人多为退休人员,年龄一般在55岁至70岁,年龄大的已近80岁,其中不少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有的老年人甚至每天带着药瓶到证券交易大厅看行情。

  针对老年股民增多的情况,医生表示,身体有疾病的老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心梗、糖尿病的老人一定要当心,这些潜在的疾病会受外界刺激影响,诱发脑出血、心脏病猝死等急症的出现,造成生命危险。对于已经入市的老年朋友平时要注意心态的调整,输赢都不要放在心上。另外还要做好预防工作,炒股时最好每天量量血压,如果血压出现升高的现象,则要及时吃降压药,出门时也要随身携带一些救心丸之类的急救药。此外,由于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比较脆弱,平时应控制过激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和足够的睡眠。

  而业内人士则提醒老年人,投资要慎之又慎,不能把“保命钱”都投入到股市中去。如果老年朋友的积蓄或退休收入不多,仅够应付日常生活和医疗之用,则应选择储蓄、国债等稳妥的投资渠道。而如果自己的手头较宽裕,或想感受下股市的乐趣以充实老年生活,在对股市或基金等高风险投资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可适当进行股票或基金投资,但投资股票或基金的比例最好不要超过总资产的20%。

  相关书籍热销

  股民的大幅增加给相关行业带来了滚滚财源。近日,记者在市中心区多家书店获悉,近段时期以来,许多书店的证券类图书都已脱销。据一书店负责人说:“去年,以往少人问津的证券类图书开始热销起来,购书的人大幅增长。《中国新股民必读全书》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已卖出了近百本,这是目前卖得最好的一本证券类书籍。”

  这位负责人说,前来购买此类书籍的人老少都有。一些比较浅的入门书籍销量大,关于基金和股票的图书,尤其是基础性的图书,如《基金入门与技巧》和《炒股就这几招》现在已经脱销,供不应求。而那些深入研究股票的书籍销量则相对较小,这说明购买者以新股民居多。

  理性对待股市

  近日,记者就股市投资是否存在风险等问题采访了江海证券伊春营业部运行总监李鑫。据李鑫介绍,5月1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证券公司在向客户提供交易服务和交易产品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投资者尤其是新入市的中小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的评估工作,教育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注重长期投资,讲清投资与投机、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教育投资者认识股票投资是高风险投资,切实告诫投资者不能将日常生活必须资金和必备资金投入股市。

  江海证券伊春营业部通过多种形式对股民进行投资风险教育,如在营业场所悬挂条幅,定期进行投资者教育座谈会,通过报纸、电视进行风险教育宣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只赚不赔的投资产品,警示投资者理解并始终牢记“买者自负”的原则,理性管理个人财富,安全第一。让投资者理解并始终牢记“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的投资准则,防止不顾一切、盲目投资的非理性行为。对个别投资者出现的抵押房产炒股、拿养老钱炒股的情况,加大告诫力度,使他们理解并始终牢记,生活必须和必备资金,关系身家性命,切勿冒险投资,逐步提高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