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文体新闻 正文
家长也有“恐高症”
http://yichun.dbw.cn   2007-05-23 13:59:06

  东北网伊春5月23日电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王跃东/文

  星移斗转,日月如梭,“黑色的六月”又将如期而至。高考的过程被人们称之为“黑色”,足以见得考生们的压力之大。但对于家有考生的家长来说,孩子的10年寒窗苦,一朝见分晓,他们的心情又何尝不沉重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80%以上的考生家长感到压力较大,具有“恐高症”,他们的压力来自于对孩子在高考中能否胜出心中没底,为孩子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忧心忡忡……

  市中心区居民冯先生的一番话,道出了绝大多数家长的心态:“孩子读了12年的书,大考小考都过去了,就看这最后‘一哆嗦’了,考不好就惨了。重读一年,不但孩子得再受一年‘煎熬’,而且对我们家也是又一次精神、经济上的考验。再说即使重读,谁敢说明年就能考好。所以,全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今年的高考上了,希望孩子能考个理想的大学,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可是,这些话又不敢对孩子说,怕孩子心理有压力,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孩子备考和高考期间,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感染孩子的心态,从而影响孩子的复习效果和考试发挥。家长该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地引导孩子在备考和考试中平静地发挥出最佳水平呢?日前,记者采访了市教师进修学院心理教研室的张晓光主任。

  张主任首先指出,考前和考中,家长容易走入4个误区。

  过分保护。有些家长把考生看成重点保护对象,家长说话轻声轻气,走路小心翼翼。甚至有的母亲陪孩子复习,一会儿给孩子端上一碗热奶,一会儿给孩子送上一片西瓜……这样考生会被家长过分的关怀压得喘不过气来,使心理产生“万一我考不好怎么办”的心理恐慌,从而失去平常心态,影响复习质量和考试发挥。

  过分干涉。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制定复习计划,给孩子设立了许多“清规戒律”,不许孩子接、打电话,不许孩子看电视等等。这些家长的初衷是想让孩子集中精力备考,但在不知不觉中违背了孩子的心理需要,使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了心理隔阂,甚至会产生冲突,在这样的心态下,孩子能复习好功课吗?

  过分期待。相当多的家长不顾孩子学习成绩的实际情况,过高地期待孩子考出高水平,使考生压力增加。他们觉得很难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水平而感觉力不从心,心里非常苦闷。

  忽视心理健康。家长往往非常注意考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如有的家长逼孩子吃营养品,孩子不吃就大发脾气,造成孩子情绪低落等等。

  家长应该和孩子一样调整心态。张主任介绍,家长应注意从7个主要方面做好调整:

  家长情绪力求稳定。在考生备考期间,家长要摆脱各种外界干扰,保持平和心态,这对考生的心态至关重要。考前,家长也会对高考的各种动态有所反应,但是要冷静对待,理智分析,更不能把一些小道消息随便传给孩子。

  家长心情要愉快。考前,家长心情好,家里气氛好,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备考是很有好处的。有些家长在考前担心孩子考不好,整天愁眉苦脸,其实,考生一看就知道父母紧张,这种情绪很快就会传染给考生。因此,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

  创造安静的复习环境。安静的复习环境有助于考生平心静气、情绪稳定地复习。吵闹的复习环境会使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情烦躁,影响复习效果。家长在孩子高考备考阶段尽量少会客,如果非得会客最好不要在家里进行。

  家长注意和考生多沟通。家长经常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利用饭后的时间散散步,相互沟通,让孩子把心里的压力、心里的苦恼说出来,这样有利于孩子调整好心情。但心理沟通要讲究时间、地点和条件,决不能在孩子正复习功课时进行。

  适当安排家庭活动。家庭活动其实也是一种放松紧张氛围的做法。临近高考,家长考生都关注考试,精神比较紧张,适当安排家庭活动可以松弛紧绷的弦。可以一家人出去聚聚餐,散散步,参加体育锻炼等等。当然这些活动安排时间不能影响考生复习,活动量要适度,不能造成考生疲劳。

  不要过分关注孩子。过分关注,使考生心理压力增大。

  理性对待失眠现象。考前,考生出现失眠现象是正常的,家长和考生都不要把失眠看得太严重,否则,越是担心,可能越会失眠。因此,应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淡化它。可以采取一些防止失眠的方法,来提高睡眠质量。

  对高考产生恐惧,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恐高症”。实际上“恐高症”在有些家长身上体现得比考生还明显,有的家长甚至食不知味、夜不安寝。而家长的“不安”,最终会造成考生的“不安”,从而影响考生的考试成绩。只有家长的心态平和了,对考生的负面影响才会减低,才能让考生心平气和地去参加高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